人生工作的心得
人生工作的心得(精品10篇)
人生工作的心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人生工作的心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人生工作的心得(精品10篇)】,供你選擇借鑒。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1
人生是絢麗的,生活是多彩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那么你擁有的就不僅僅是春天。
但是,在生活中,對于某些人而言,人生是殘酷的。
曾經,再弄黑的牢房里,一個年輕的囚徒沮喪的跪在墻根,嗚嗚的痛泣著,企圖用雪亮的懺悔的淚水,洗出一個嶄新的童年來。不遠的地方,刑場穿著法律編織的素裝,在黎明中靜候他。
他何嘗不想過人生的美好?在他的生命中,卻未遇到。他見到的,只是人生的殘酷。
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死有許多種,就看你的價值取向了。文天祥不也說過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亡,那只是肉體上的痛苦,卻不是精神上的死亡,死不僅僅是人生的正面對,有時候也是生的延續。
人生如點燃的蠟燭,總有一天會熄滅;人生如一朵燦爛的鮮花,總有一天會凋零。人生又像一場暴風雨,轟轟烈烈,但總有停止的一刻。
人從自己的哭聲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人活著,就應加倍惜愛,掌握美好的時光。人死了,就讓別人灑下誠實的眼淚吧!數一數,那才是人生價值的珍珠。
有一句諺語:回首明天,應該是問心無愧的;面對今天,應該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應該是信心百倍的。我想,這大概就是完美人生的寫照吧!
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的更為光照有力,卻在于我們自己掌握!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2
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的住著一個高加林。
農村,是高加林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城市,是高加林向往的地方,有著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大的吸引力。農村,就像現實生活的處境,充滿了許多無奈與不順心如意,城市就像夢中的伊甸園,每個人都渴望夢中伊甸園的生活,可是這個過程是充滿了戲劇性,關鍵在于自我如何選擇、如何行動!畢竟緊要處的選擇就那么幾步,如果正確的選擇戰勝了行動的惰性,那我們終將實現自我的心理追求,過上伊甸園般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夢想,比如全世界旅行、做自我喜歡的工作、學畫畫、舞蹈等等。可是大多數人的現實生活都是在是吃飯、上班、睡覺、刷手機的循環中度過,有多少次這些話我們只是說說而已,從來沒有為此付出過行動,大多時候還是選擇了安于現狀、保守的狀態!
高加林的可貴之處在于敢于向舊的道德觀念和輿論做出挑戰,明確自我的人生追求,做一件事情就做到最好,比如第一時間沖上前線,寫報道當記者。即使最終回到了農村,被現實打到,可是并非結局,如果你還有選擇的勇氣,仍然能夠重新開始!
每個人都經歷過生活的低潮,為了失戀沒出息的哭好久,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服從家里的安排去本地上大學,沒有喜歡的工作,沒有歸屬感等等,可是如果自我內心沒有放棄,即使阻礙再多、未知再多,多一點耐心堅持下去,終將走出霧霾,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
旗鼓相當的感情才是最好的狀態
對劉巧珍的印象是白楊樹般挺拔,更像臘梅一般的女子,對生活充滿了期望和熱情,大膽追求自我的感情!為了緩解心上人的自卑,替對方去賣饅頭,勇敢的去表白,為了對方去改變,刷牙,穿對方喜歡的衣服,心思和眼神從來沒有離開過對方,即使分開了還一心為他著想。
杯具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兩個人的差別太大了,從一開始兩個人的感情就是不對等的,如果喜歡一個人,卑微到塵埃里,連最基本的對自我好都做不到,對方怎樣會對你好呢?
兩個人在一齊,提高快的那個人總會甩掉那個原地踏步的人,因為人的本能都是期望能夠更多地探求生活的外延和內涵。好的感情應當是旗鼓相當的狀態,共同提高,你強我也不比你差,努力將自我調試到最優的狀態,有自我喜歡的事情對生活充滿期望,讀書或者鍛煉提高自我堅持自信,有一份養活自我的工作,能夠買房買車,不用去依靠另一半,一個人也能夠生活的風生水起!這樣就不用感慨“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的云彩來娶我,我猜中了前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了,因為我是仙子本身啊!
敬畏生活的智者
德順老漢,年輕的時候喜歡過一個女子,打了一輩子光棍,在德順老漢的眼里巧珍一向是像金子一樣的姑娘,喜歡村里的小孩,有一點好東西,自我舍不得吃,總是想法設法的分給別的小孩吃,并且關心村子里的大事,為了撮合加林和巧珍專門給他們創造機會。
德順老漢,就像一個熱血騰騰的老詩人,像一個哲學家,更像人生導師。他們作為過來人,總是能夠一眼洞穿你的心思,更能一語驚醒夢中人,指引我們走上歸途。 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來都不缺這樣的智者。在我們迷茫的時候,給我們指引迷津,幫忙我們;在我們開心成功的時候,替我們感到開心,也不忘敲醒警鐘告誡我們;在我們失落的時候,鼓勵我們一切都會變好的。
感慨書中人物的命運,可是更應當思考如何選擇人生的每一步,讓自我不至于后悔!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3
這是我第二次翻看路遙的《人生》,感觸遠勝于第一次。第一次看《人生》時,我很詫異路遙為何要把《人生》作為小說名。記得第一次看是在讀高二時,那時候還不能理解小說的內容,只是一味單純的以看小說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書,但上大學后,再來看它時,卻是另一種感受。 先來談談《人生》的情節吧。小說背景取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陜北農村地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年輕的農村人,他高中畢業當上了小學教師,就在他以為自己的才能和抱負能得以實現的時候,命運第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利用關系讓自己兒子頂替了他的教師位置,而他也由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了一名普通的農民。在這次人生的低谷中,他收獲了一份美好的愛情,開始與農村姑娘劉巧珍談起了戀愛,這使他的精神得到了慰藉,本來照著發展下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命運又垂青了他。沒過多久,因轉業回鄉的叔父的關系,高加林很快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成了一名縣通訊干事。此時,加林重新遇到了他高中同學黃亞萍。在黃亞萍猛烈的愛情攻勢下,并且有機會到大城市發展,他艱難地舍棄了農村姑娘劉巧珍,開始了與黃亞萍“羅曼諦克”般的熱戀。然而,好夢難圓,命運又一次捉弄了高加林,高加林通過關系在縣城工作的事被檢舉揭發,他因此又一次回到了農村。而此時,已是物是人非,巧珍已嫁他人。在聽完德順爺爺的一席話后,高加林也開始真實而深刻地思考“人生”這一命題。
高加林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強堅毅的品格,又同時具有辛勤、樸質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并融入了時代潮流中。然而,真實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產生強烈的反差,也形成了他矛盾復雜的性格特征。縱觀他的人生,總是充滿跌宕起伏,不斷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后得到,繼而又失去。正如路遙在小說中所說:“生活啊,生活,有時候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又讓現實變為夢想。”而高加林也在其中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人生?無數先哲用事實告訴了我們:人生是從降生到死亡的過程,而這過程怎么走就是人生。我認為人生就是在這過程中對生活的種.種選擇,或對或錯。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但現在對于我們來說選擇的機會多了,倒讓我們手足失措,迷茫了。而從高加林身上我們能看到他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生活搖擺不定,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致命的缺點。所以,不管我們如何選擇,就一定要堅定信念,就算錯了,也不必垂頭沮喪,過錯也是試金石,大不了重頭再來。正如小說結尾德順爺爺所說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來,那就變成死狗了…….”
而人生的另一特點就是無法預知,在這一秒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正如高加林在當教師時不知道社會的殘酷,會讓他再次淪為農民,在他當農民的時候也不知道他能重新回到他夢寐以求的城市,而他在城市正準備好好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時,更不知道他自己又要重新回到農村。也許我們在抱怨社會的種.種不公,但我想說的是,社會本來就如此,沒有絕對的公平,世界上只有兩種事是公平的:一是時間,二是死亡。所以,我們惟有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出更多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怨天尤人。無法預知又怎樣,人生本就如此,也不必太糾結于此,做好當下,足矣!
作家柳青曾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政治上的岔道,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而我們,也即將踏入社會,也將面臨諸多誘惑與考驗,如何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生的選擇,選擇的人生,或對或錯,一切未知!但我在這里想說的是,不要因為烏云遮住了藍天而止住我們奮飛的翅膀,也不要因為洶涌的浪濤而打破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慎重選擇,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4
正如影名,劇情圍繞著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展開了。這個遙控器能夠讓你快進略過自我不想經歷的那些當時對你來說煩心的事:堵車,和父母聚餐,和妻子吵架,升職前的努力等等。不錯,有了它,你能夠輕而易舉到達你的目的,可是,它真的讓你開心解脫了嗎
電影的上半段讓觀眾笑癲了,遙控器使主人公亞當拜托了長久以來各方面的壓力與煩惱,也讓觀看的我們好生羨慕:如果我也這樣簡單選取生活該多好啊!
而后半段,當神奇遙控器根據亞當的偏好開始自動執行他的生活方式時,故事似乎不那么讓人舒坦了。時光跳躍從單位“天”開始大幅度跳躍到“年”。雖然亞當的事業蒸蒸日上,但他卻錯過了很多很多與其他人的共同經歷。妻子離開,父親逝世,直到兒子的婚禮。伴隨快速年邁,紐曼也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參與生命是多么的重要,家庭是多么重要。在生命的終點,他不顧一切把這些淚的教訓所凝練出來的道理告訴了他那同樣生活匆忙的兒子。
人生人生,所謂人生,我的理解就是:人,生活著。沒有了生活這個過程,也就沒有了人生。
除了對生命在于過程的感想,我也在思考亞當的工作與家庭的關系。每次亞當在家庭和工作產生沖突時,工作總是勝出,即使他沒有那個遙控器,我相信結局依然如此。遙控器可是是一個幫忙他快速實現目標的工具而已。在瘋狂的工作中,他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家庭能有更完美的生活而工作,可實際上,他卻一向在錯過給予這個家庭完美的機會。當然,不否認名利會讓一個家庭的物質生活更加充裕,可是對于一個承擔家庭職責的男人來說,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很重要。一味的將家庭退讓給工作,是在毀滅一個家庭的幸福。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歡樂也存在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
這部片子截中我淚腺的其中一個深刻情節是:亞當得知父親過世,深深的震驚,養育自我,甚至認為會永遠在自我身邊的至親,就在自我跳躍的時光中離開了;深深的懊悔,在父親生前,自我或是大發雷霆,或是頭痛不耐煩,又或是機器般不聞不理,默然相對;深深的痛苦,一遍遍的回放著自我和父親的最終一面的場景,說著遲來的話語“爸爸,我也愛你”,流下一個中年男人的淚。
此外,當看到亞當為了規勸同樣事業性極強的兒子要以家為重,不要重蹈自我的覆轍,不惜生命在雨中踉蹌地追逐兒子;當看到亞當臨終前對妻子無限深情卻又飽含內疚和遺憾的親情告白……所有這些,也足以讓我淚如雨下。
可是美式電影似乎挺喜歡在嚴肅的氣氛中參點幽默來緩解觀眾的緊張氣氛,亞當在臨終之前還不忘他搞笑的本色,對妻子現任丈夫比爾豎起那“高傲的中指”,也讓觀看的我們哭哭啼啼又大笑不止。
《人生遙控器》講述著一個平常人家的故事,卻在平凡生活中給人以啟示。透過亞當“重生”后對家庭熾熱的愛之補償,透過亞當之口,給世人上了一堂肺腑的課。我們要好好把握當下,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喜怒哀樂才組成了我們的生活。一個電話,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贊美,讓我們這天充滿歡樂,明天少有遺憾。
看完《人生遙控器》我給媽打了個電話,聽到老媽的聲音也頓時有點哽咽,頓時覺得有他們在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5
看完這個電影,被狠狠上了一課。
故事梗概是主人公紐曼每逢工作與家庭沖突時,總是犧牲與家人陪伴的時光。在不堪生活重壓之下,他獲得了一個能暫停快進人生的遙控器。
他能夠跳過堵車,與妻子爭吵,洗澡,生病,升職前的苦熬等等,看似人生一帆風順,卻也是轉瞬之間。
他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錯過了父親去世,弄丟了愛他的妻子。
最終冒著大雨在生命最終一刻去追以工作為重取消蜜月的兒子——本,只為告訴本家庭至上。
還好,這是一場夢,醒來的紐曼無比興奮自我依然年輕,熱切的奔向他的破車子,一路狂奔擁抱家人。
影片給我的感受主要有兩個:
①享受過程,重在體驗。如果所有厭惡的事情能夠快進,也就少了品味過程的趣味。
蘇軾在被貶到蠻荒之地時,因為窮,買不起羊肉,只能從小販那里得幾根羊骨頭。
然后把羊骨頭煮爛,剔縫隙里的肉絲兒吃。一剔就是一天。其樂無窮。
還寫信給弟弟蘇轍說,你吃肉幾口下去都咬不著骨頭,怕是體會不到我的樂趣,呵呵。我的思維有點跳躍,哈哈。還有哦,呵呵這個詞,不是現代人專屬,蘇軾在給弟弟的書信中經常用呢~
人生,人生。人,生活著,即是人生。酸甜苦辣咸,都值得細細咂摸。
吃到肉不是目的,剔肉的過程才是樂趣。
也就是不看重結果,重在體驗。
影片結束的時候,我突然靈光一閃,明白了為什么師傅會推薦這個電影給我。
不僅僅是說家庭優先,而是重在如何處理關系上。
在親密關系上,當我與張先生出現觀念不合時,是我要堅持的誰對誰錯重要呢,還是我與張先生的關系重要呢?
在親子關系上,當孩子的表現不貼合我的期待時,是我要堅持的要求重要呢,還是我與孩子的關系重要呢?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感受到了一種跳脫的超然。把愛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其它東西就都能夠靠邊站了。
因愛而生憂,因愛而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心中若有愛,何懼憂與怖?
心中有愛,所向披靡。那就盡情體驗人生咯~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6
金色的太陽 一盞 一盞
走來 走來 走來
大大方方把黑夜隱藏
每一個礦工半閉的眸子里 灑下一小片濃郁的金黃
我知道今晚
你也會抬頭望熾烈的太陽
在你眼里 這金黃的太陽不會消失
多少年過去了 它卻宛如一座金字塔藏在我的心底
“金色的太陽”,“熾烈的太陽”都是詩人對礦井事物的比喻,他用金黃色覆蓋了自己的回憶。其實“黑夜”才是煤礦工人生活的主旋律,每個礦工從地面降到地下的工作都是從光明降入黑暗,這黑暗的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既有離開人群的孤獨又有走向危險的恐懼。當工作完畢,再見到光明時就意味著終于從死神的手掌里逃脫,回到了人間。礦燈對礦工的意義不亞于燈塔對船員的意義。但是明杰并沒有選取這尋常的角度來切入,而是截取了煤礦工人走向井口下井之前的片段,讓人物的內心得以呈現輻射性的豐富涵義,幸福之所以幸福皆因著苦難的存在,這溫暖瞬間的背后正是冷冰冰的現實。其次,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也是作者詩藝純熟的體現。本來是人物走過一個又一個的井架,但作者卻以人物為感受的主體讓燈“走來”,這使得不熟悉煤礦生活的人仿佛也能感受到工人們的節奏。最后一節中詩人重新回到了自我抒情,并賦予以時間的沉淀。這里沒有過多的語言和激情,只用淡淡幾筆便渲染了寂寥又溫馨的黑夜,抓住了足以顯示礦工心境的對應物。
明杰有知識分子敏感而多思的內心,會因不知名小花的盛開而感慨,“收拾起風中飄落的殘花/仔細掩埋”(《爛漫春花開在這個城市的角落》)。“半山腰 你說/開始就是結束/折回頭一齊向山下去” (《千佛山下》),日常化的詩歌語言寄托的卻是深奧的哲思。歲月的流逝使詩人深感不安,“把一本日記小心的珍藏/也許有那么一日 還要把它出版或者焚燒”(《新年的鐘聲》),患得患失的心理被惟妙惟肖地呈現了出來。詩意就深藏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之中,而這種平民化的視角與寫作上的知識化思索最終形成了明杰特有的詩歌特色。
表現個人或表現社會一直都是詩歌界常爭論的話題之一,王家新把它稱之為噩夢,“這個噩夢是在自由和關懷之間反復形成的。所謂自由就是個人的、藝術的、寫作的自由,但同時還有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關注。”只要是“共同的東西——在每個偉大詩人身上存在著的——人道主義傾向:為完全的、發展完美的人而斗爭”,無論其表現手法是什么,表達的內容是什么都會得到讀者的尊重。因此,對詩本體的追求和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弘揚這二者不應該是矛盾的。一首詩沒有個人獨特的聲音就只能是宣傳品,如果沒有現實與歷史的支持,詩也只能是無病呻吟的產物。即使是一首純粹個人化的詩歌,詩人也會從其中發現現實問題的影子。“在郵局里 我和女兒一起把郵票貼在明信片上”,“連同我所有的問候一起遠離”,在這看似落伍的舉動背后是作者高貴的堅持,“在這個高科技泛濫的歲月/我無意教導女兒怎樣與人相處”,但詩人在“每年的這個時候 總想讓遠方變得近在咫尺”(《明信片》)。
在明杰的大部分詩作中,個人與社會的融合通常表現在游記詩之中。詩人通常把現實世界中的感受化為個人獨特的情思,并把這情思放入文化語境中加以拓展延伸。作者喜寫游記,不論是對康橋、鳳凰山、千佛山還是臨沂的小山村,作者都以自己的足跡為中心把現實世界圈入詩歌世界之中。詩中既有作者追求的純粹之美又有厚重的現實感。面對鐘靈毓秀的奇景,作者能夠達到物我如一的境界,“如是說 詩歌中的主宰者/是我了/也惟有我了”(《巨石和水》)。現實世界日益荒涼,孤獨的詩人卻依然抱著一顆赤子之心想要與鳥“共同建筑一個/天空下沒有影子/土地上沒有汗水的/苦難家園”(《天地之間》)。看見長城,詩人疼痛于他的每一次創傷,也被像無數青磚一樣的勞苦大眾所觸動,但長城不為所動,它只是在“蜿蜒 蜿蜒地生長”(《萬里長城》)。游覽黃河,詩人則通過《等候在黃河岸邊》,把他對黃河的思考記錄下來,深沉、悲壯、憂郁又兼具宏偉的氣息縈繞在耳際。在《我是孔子房前的大樹》這首詩中,詩人以樹的視角觀察著人與時間以及整個文化,對現實文化的情感體驗完全是通過私人化的話語傳達出來的。每一處場景詩人都能找到文化的切入點,對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進行反思,現實和歷史在詩人的心里得以匯合。
詩歌在今天的地位有些尷尬:一方面,詩歌作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而被人尊重和期待;但現實卻是詩歌的受眾范圍漸漸變小,寫作的人越來越多,能讓人記住并產生一定影響的詩歌卻越來越少。當談到這個問題時,總會有人說到“在這個商業化的社會”云云。殊不知,西方眾多的優秀詩人正是在物欲泛濫,人性異化的社會里找到寫作的靈感,為現代社會中孤單的人類尋求一片詩歌烏托邦。袁可嘉在《論新詩現代化》中認同里特的話,在談到現代詩人所處的困境時說到,“二十世紀經歷了更全面的傳統價值的解體:一切自前一世紀接過來的問題,不僅未得到解決,而且變本加厲。戰爭一方面為這些作個暫時結論,一面又引向更深的陷阱;純粹科學、宗教信仰、物質文明以及不可計量的治表制度,理論學說都不能獲取多數人們的信任而作為意識溝通的媒劑。”作為世界的圓和作為人的原點都被破壞,因此詩人必須突破傳統,建立屬于自己的象征系統。
明杰的詩歌也在試圖建立自己的詩歌世界。對“戀人”不倦的書寫,對“生命”執著的追求,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對生活無奈的慨嘆……但作者在進行詩意建構的時候往往只從某種感受著手,把豐富的內涵局限在單一的意象之下。以《下井的孩子》為例,詩人在這首詩中運用最多的詞便是“紅襖”,不過百字的詩竟然出現了十七個“紅襖”。這首詩其實包含了作者非常復雜濃烈的情感。紅襖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意義所在。在這首詩里,這個意象包含了愛情的甜蜜守望,生活的艱辛維系,父母的苦心疼愛,孩子的理想堅持……還有許多更為隱秘的意義都可以由詩中的這個意象引出。但作者把如此多的意義都用近乎說教的方式表達了出來。“紅襖”這個意象每次出現雖然都有不同的含義從而成為有“寓意”的“形象”,但難以讓人產生更多的想象。詩歌有其特定的表達方式:用最含蓄的語言表達最多的內容,用最精簡的語言引起讀者最多的思考。前提是這種思考必須用詩的語言來表達。波特萊爾認為:“激情是一種自然之物,甚至過于自然,不能不給純粹美的領域帶來一種刺人的,不和諧的色調;它也太親切,太猛烈,不能不敗壞居住在詩中的超自然領域中的純粹欲望,優雅的憂郁和高貴的絕望。”有時詩人情感的真摯讓人無法懷疑,這種直接的宣泄方式留給讀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間卻已經少之又少了。
一首詩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首詩能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和讀者的反復誦讀,常讀常新的詩歌才是最有魅力的詩歌。明杰的詩都以“人生”為題,從生活、愛情、青春三個角度闡釋了自己對生命的感受。這些充滿智性和靈性的詩歌如泉水一般,默默流淌在廣闊的土地上,雖然安靜,但卻滋潤著讀者的心靈。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這樣一位詩人是不能被忽視的。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7
人生像一條沒有頭的路,崎嶇不平。
人生像一充滿酸甜苦辣的大海。但,甜總是最少。
人生像一本厚厚的書,讓人認真思索,細心領會。
無論路多么長,最終會抵達終點。無論路多么崎嶇,最終有平整的時候。
無論海中酸、苦、辣多么多,最終有甜的時候。
無論書多么厚,多么費解,最終有讀懂的一天。
人生的道路是崎嶇的,孤獨的,兩旁是長滿荊棘的。不,準確的說是整個人生的道路上都長滿了荊棘,一不小心就會與荊棘親近一下,“享受”一下荊棘的愛撫。在人生的十字路上必須慎重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一條是為了金錢,花枝招展,亮麗多彩。一條是為了別人,默默無聞,與其相比,不禁黯然失色。但不要被金錢所迷惑,因為“路”不可貌相。
在汪洋大海中,每個人都有一艘生命之舟,每人都駕駛著自己的船去大浪濤天的大海中探險。你可以使它安全抵達終點;也可以讓它半途而廢;還可以讓它從流漂蕩,任意東西,虛渡一生。在旅行中,有時會大浪滔天,你要用盡全力去面對。雨過天晴。可明浪可闖,暗礁難防,不知底下有什么呢?
不過沒有關系,人生就是這樣,沒有驚險的生活不叫人生,有這樣想法的人也不配叫“人”。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8
作為一個九零后的人來說,在生活學習中會靜下心里細細品讀這些資深作家用自己的經驗和感觸寫出來的東西,體味不同的人生,在我來說還早。總是覺得自己作為年輕人又是九零后來說,看這些“老古董”就會覺得太深沉了。坦誠來說,老師布置了任務才有去看林語堂先生的作品。初看到《人生不過如此》這個名字,以為它的內容會是以嘲諷或者類似這種情緒的產物,但是看了以后才知道林語堂先生從頭到尾都在闡述,闡述林先生自己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人生的態度。它只是那樣好像和你在聊天說故事一樣,靜靜的闡述著,讓我想到了“洗盡鉛華見本心,紅塵深處不染塵”的別致。
我不敢說我在讀了部作品后有什么觀點,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粗見,我這樣覺得。因為這部作品就像一杯茶,你品位的越久越多才能品出它的味道;只有多看幾遍,你才能了解林語堂先生想要表達的人生的態度,才能把這部作品笑話變成自己的東西。
書中,編選者別將內容分為“我生之初尚無為”、“當時只道是尋常”等六個篇章,將林語堂先生生命中不同時期的經典呈現出來。
佛洛伊德說,幼年的記憶,會進入你的潛意識里。從文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生活環境對林語堂先生是難忘及尤為重要的,從“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種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為最大。我對于人生、文學與平民的觀念,皆在此時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 、“究而言之,一個人一生出發時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體和靈敏的感覺之外,只是一個快樂的孩童時期——充滿家庭的愛情和美麗的自然環境便夠了”、“童年時這種與自然接近的經驗,足為我一生知識的和道德的至為強有力的后盾;一與社會中的偽善和人情之勢利互相比較,至足令我鄙視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閩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個簡樸的農家子的眼睛來觀看人生。”、“童年時這種與自然接近的經驗,足為我一生知識的和道德的至為強有力的后盾;一與社會中的偽善和人情之勢利互相比較,至足令我鄙視之。”就可看出。而致使童年讓他記憶深刻并且對他的一生帶來重要影響的是童年的青山,“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從前所常見的青山和兒時常在那里撿拾石子的河邊,種.種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腦中。它們令我看見文明生活、文藝生活,和學院生活中的種.種騙子而發笑。”、“那些青山,如果沒有其他影響,至少曾令我遠離政治,這已經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會愛真、愛美,那就是因為我愛那些青山的緣故了。如果我能夠向著社會上一般士紳階級之孤立無助、依賴成性和不誠不實而微笑,也是因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夠竊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學院討論之笨拙,都是因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覺我自己能與我的祖先同信農村生活之美滿和簡樸,又如果我讀中國詩歌而得有本能的感應,又如果我憎惡各種形式的騙子,而相信簡樸的生活與高尚的思想,總是因為那些青山的緣故”。
每個人的童年都會對自己后來的生活或多或少帶來影響,因為從一開始學會接收東西的時候,那些東西就存在了,它開始融入到你的血液中已經根深蒂固。后來的我們一路成長,那些東西跟著你開始長大。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9
再讀路遙,只覺一股樸實的氣息,如他筆下反復描述的土地,深沉,厚實。不用任何華麗的詞藻,
對于《人生》里的高加林,我是又恨又憐。故事的開始給了他很多悲情遭遇,公家職務被人用關系換下來了,讀過書的他不甘心也不好意思下地干活,他的命運從天堂一腳踏入地獄。人在落魄或是落寞時總是很脆弱,尤其是感情。就在這時候巧珍出現了。上天不會把人逼上絕境之路,巧珍的溫柔、熱情和對他覆水難收的愛著實感動了高加林,也感染了他的生命。愛的暖流漫過了精神上的凍土地帶,新的生機便勃發了。他進取的開始新的生活。
她是他生命的一盞燈,為他溫暖最暗的一段路。可是,天明了,他還會記得那盞燈么?
他有知識,有思想,有雄心,不甘心一輩子平平庸庸的奉獻給土地。他只是缺少一陣東風。他的東風來了,高加林的叔叔轉業到地方做了勞動局局長。他稀里糊涂地做了縣委通訊組干事,生活在一瞬間發生巨大轉折。他的天突然亮起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人眼花繚亂,他的心也亂了。
我十分的愛巧珍。她勇氣十足的愛著一個人,又能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當這個人拋棄她,和別的女人共赴完美前程的時候她成全他。最終高加林被人揭露走后門,失去工作后,她央求姐姐替高加林爭取一個村教師的名額。她的心就像金子一樣。只是最終她已嫁為人婦,他卻發現自我愛的是她。
故事的最終,高加林再次失意,同村的人們沒有嘲笑,而給了他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我突然懂了人需要寬容。很多年前讀到結尾,我或許是在心里暗暗說:瞧吧,最終有了報應,誰讓你負了巧珍這么好的人呢。可是這次我突然覺得高加林也沒有錯,這只是他的選擇。看到最終,想想高加林一波三折的命運,或許這才叫人生。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僅有幾步。”
人生工作的心得篇10
《人生》我相信大家基本都讀過,這本書是路遙的成名之作,而我讀這本是因為假期作業要求。剛開始我對這本書的印象并不好,但我沒想到這本書會如此的吸引我。
這本書講的是高加林工作失意,下放農村與巧珍相遇而后相知并相愛,但最終卻未能與之攜手一生的故事。
而在書中他與巧珍的感情糾葛深深牽動了我的心,讓我不禁思索感情的真諦。其中最讓我震撼的事巧珍對高加林堅定不移的愛,但當她與高加林不被父母看好,被世人所唾棄,她卻愿意攜著高加林的手勇敢應對村民的指指點點。巧珍的勇敢讓她收獲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感情。
當前途和感情放在天平的兩端,你會作何選擇?而高加林卻選擇了前途,他辜負的不僅僅是巧珍這個如金子般的女子,還是對黃亞萍的不負職責。人為了一時之利,而做出的決定是經不住時間的研究的。而高加林也受到了張克南媽媽的報復,前途隨著黃亞萍而離去,而他內心唯一的摯愛,巧珍也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嫁給了老實憨厚的馬栓,高加林失去了他追求的前途,巧珍也失去了他所追求的感情。都說相思好,相思催人老。幾番費思量,還是相思好。即使是高加林拋棄了巧珍,但當高加林一無所有時,還是他心中的巧珍愿意幫忙他。
高加林的父親和德順老漢雖然是這片土地的兒子,他們從勞動生活總結的人生哲理是如此的深邃,并給予我強大的力量。
做人永遠不能忘本,無論我們走的有多遠,都不能忘記自我來自哪里。生活會欺騙你,城市的繁華會迷惑你,可是你的故鄉,在這片土生土長的勞動人民回無條件的堅定的支持你。即使你犯再大錯,善良的人們不會去落井下石,而回以博大的胸懷原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