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吃什么食物比較好
三伏天吃什么食物比較好?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帶來的三伏天吃什么食物比較好,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伏天吃什么食物比較好
1、餃子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2、鯉魚
夏季氣候溫熱潮濕,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于祛濕開胃、利水消腫。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極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兒童、孕婦、老人在內的各類人群都適合吃。
3、黃鱔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最近一段時間鱔魚最為滋補,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4、河蚌
中醫認為蚌肉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對人體有保健功效。
5、姜
盛夏來臨,不少人會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夏日人們好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很容易引起傷風感冒。這時及時喝點姜糖水有助于驅逐體內風寒。
6、苦瓜
苦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C、鈣、鐵等,苦瓜味苦,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苦瓜能泄去心中煩熱,排除體內毒素。苦瓜最好的吃法還是涼拌,涼拌能夠很好地保留苦瓜中所含有的維生素。
7、蓮子
入伏后多吃蓮子可祛火,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8、綠豆
夏季三伏天高溫,人易出汗,使機體因丟失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而導致內環境紊亂,而綠豆中含有豐富無機鹽、維生素。在高溫環境中以綠豆湯為飲料,可以及時補充丟失的營養物質,以達到“清熱解暑”的治療效果。
小暑三伏天
三伏貼,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稱發泡療法或天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是借助藥物的溫熱性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根據調理需求不同將調配的藥物貼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藥物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臨床癥狀,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小暑消暑穴位
少府穴
位:位于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處即為本穴。
功效:屬手少陰心經,是心經的滎穴。《難經·六十八難》曰:“滎主身熱。”說明滎穴主要應用于發熱病證,對因心火旺導致的口舌生瘡、失眠、面紅目赤等癥狀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操作:自我保健時可以用拇指指端點壓穴位,力度由輕到重,以局部出現酸麻脹痛為主。
內關穴
定位:位于前臂前區,腕掌側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屬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是絡穴。對心痛、胸悶、心慌、心悸,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內關穴還有安神、解郁,治療失眠、抑郁癥、癲狂的作用,還可以治療手臂的攣急,以及治療眩暈。
操作:自我保健時可以用拇指指端點壓穴位,力度由輕到重,以局部出現酸麻脹痛為主。
小暑已近 強對流天氣多
在許多市民的印象中,梅雨季總是雨水不斷,今年卻時晴時雨,以過程性降水為主,“暴力梅”不時登場,雨量分布不均,其間伴有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其實,與典型梅雨季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上空對峙,形成靜止鋒和切變線并維持,從而帶來連續陰雨天氣不同,今年梅雨季天氣時陰時雨時晴。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個節氣,此時天氣狀況不穩定,常出現強對流天氣,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災害性天氣,需加強防范。
小暑節氣有何特點
7月7日起,開始了暑氣相連的日子,小暑、大暑相繼而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從小暑開始,熱氣由小漸大,熱浪滾滾襲來。民諺有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地之間就像架了一口熱鍋,“蒸”去了潮濕而起的霉氣,“煮”出了一輪收獲的谷物。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小暑日起,溫熱之風漸盛,天氣越來越熱。蟋蟀離開了田野,棲身于陰涼的墻邊或是石縫里。地表持續高溫,老鷹選擇到清涼些的高空搏擊,顯得更加兇猛。從小暑開始,日子仿佛像在熱鍋中度過一般,可烈日當空的好處是,潮腐無處偷生,萬物日漸繁盛。霉運已去,紅運當頭,“小暑開鵬翼,新蓂長鷺濤”,年景當好,都在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