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天氣室內避雷常識
2023暴雨天氣室內避雷常識
最近天氣時常有下雨天。云是由許多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當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變得足夠大時,它們會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更大的水滴。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暴雨天氣室內避雷常識,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室內避雷常識
1、打雷時,首先要做的就是關好門窗,防止雷電直擊室內和球形雷飄進室內。
2、碰上雷雨天氣,在室內遠離進戶的金屬水管和與屋頂相連的下水管等。
3、雷雨天氣時,盡量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或使用電話上網,應拔掉電源、電話線及電視饋線等可能將雷電引入的金屬導線。
4、晾曬衣服被褥等用的鐵絲不要拉到窗戶、門口,以防鐵絲引雷。
5、不要在涼亭、草棚和房屋中避雨久留,注意避開電線,不要站立燈泡下,最好是斷電或不使用電器。
怎么形成雨
空氣中的水蒸氣在高空受冷凝結成小水點或小冰晶,小水點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并合,變得越來越大,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便會降落下來,當低空溫度高于O℃時,便是雨。
由液態水滴(包括過冷卻水滴)所組成的云體稱為水成云。水成云內如果具備了云滴增大為雨滴的條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這時降落下來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組成的云體稱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過冷卻水滴)和冰晶共同組成的云稱為混合云。從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氣層內,融化以后也成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過程中,大水滴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水滴半徑增大到2—3mm時,水分子間的引力難以維持這樣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氣流的沖擊而分裂,通過“連鎖反應”。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繼續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這是上升氣流較強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
降水的形成與診斷
(一)一般降水的形成過程
降水是大氣中的水的相變(水汽凝聚成雨雪等)過程。從其機制來分析,某一地區降水的形成,大致有三個過程。
首先是水汽由源地水平輸送到降水地區,這就是水汽條件。
其次是水汽在降水地區輻合上升,在上升中絕熱膨脹冷卻凝結成云,這就是垂直運動的條件。
最后是云滴增長變為雨滴而下降,這就是云滴增長的條件。
這三個降水條件中,前兩個是屬于降水的宏觀過程,主要決定于天氣學條件,下面將要詳細分析。第三個條件是屬于降水的微觀過程,主要決定于云物理條件。
一般認為云滴增長的過程有兩種:一種是云中有冰晶和過冷卻水滴同時并存,在同一溫度下(以-10℃到-20℃為最有利),由于冰晶的飽和水汽壓小于水滴的飽和水汽壓,致使水滴蒸發并向冰晶上凝華,這種所謂的“冰晶效應”能促使云滴迅速增長而產生降水。另一種是云滴的碰撞合并作用。當云層較厚,云中含水量較大并有一定的擾動時,則有利于云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降水。上述兩種過程,對不同緯度,不同季節的降水,有著不同的作用。在中高緯度,云內的“冰晶效應”起著重要作用。當云層發展很厚,云頂溫度低于-10℃,云的上部具有冰晶結構(如As、Ns、Cb等)時,就會產生強烈的降水。而云層較薄,完全由水滴組成(如St、Sc等)時,則只能降毛毛雨或小雨。在低緯度和中緯度夏季,由于-10℃等溫線較高,有些云往往發展不到這個高度,云中只有水滴,不含冰晶。但云層發展較厚時,云滴的碰撞就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也能降較強的雨。
由上可見,云滴增長的條件,主要決定于云層厚度,而云層的厚度,又決定于水汽和垂直運動的條件。水汽供應愈充分,則云底高度愈低,上升運動愈強,則云頂高度愈高,因而云層逾厚,云滴增長愈快,降水量愈大。所以在降水預報中,通常只要分析水汽條件和垂直運動條件就夠了。
(一)暴雨形成條件
除上述一般降水所必須滿足的條件外,形成暴雨還必須滿足如下的條件。
1、充分的水汽供應
暴雨是在大氣飽和比濕達到相當大的數值以上才形成的。
必須指出,比濕≥8g/kg只是出現大、暴雨的必要條件。但是這時并不一定都會出現大暴雨,還需要有強的上升運動。
除了相當高的飽和比濕外,還必須有充分的水汽供應,因為只靠某一地區大氣柱中所含的水汽凝結下降量很小。因此,必須研究水汽供應的環流形勢。
2、強烈的上升運動
首先按照本文后面所講的方法,對于一地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中的垂直速度作一大概的估計。在計算時,先設地面飽和比濕為14g/kg。如果50毫米降水量在一天之內均勻下降,那么降水時的最大上升運動約為10.8毫米/秒;若50毫米降水量在5小時降完,則降水時的最大上升速度約為54厘米/秒;若50毫米降水量在1小時內降完,則降水時的最大上升速度為260厘米/秒。上面三種上升速度,反映了三種不同尺度系統的降水。第一種屬于尺度系統;第二種屬于中尺度系統;第三種屬于小尺度系統。實際上一般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都不是在一天之內均勻下降的,而是集中在一小時到幾小時內降落的,所以降水時的垂直運動是很大的,是由中小天氣系統所造成的。如此大的垂直運動,只有在不穩定能量釋放時,才能形成。所以在考慮暴雨時,必須分析不穩定能量的儲存和釋放問題。為此,必須研究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統。
3、較長的持續時間
降水持續時間的長短,影響著降水量的大小。降水持續時間長是暴雨(特別是連續暴雨)的重要條件。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生命較短,一次中、小系統的活動,只能造成一地短時的暴雨。必須要有若干次中(小)尺度系統的連續影響,才能形成時間較長、雨量較大的暴雨。然而中、小尺度系統的發生、發展又是以一定的尺度系統為背景的,也就是說,暴雨總是發生在大范圍上升運動區內。因此,要討論暴雨的持續時間,就必須討論行星尺度系統和天氣尺度系統的穩定性和重復出現的問題。副熱帶高壓脊、長波槽、切變線、靜止鋒和大型冷渦等尺度天氣系統的長期穩定是造成連續性暴雨的必要前提。短波槽、低渦、氣旋等天氣尺度系統移速較快,但它們在某些穩定的長波型式控制下可以連接出現,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暴雨過程。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當天氣尺度系統移動緩慢或停滯時,更容易形成時間集中的特大暴雨。
雨的主要成分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化學式H2O),有少量二氧化硫(化學式SO2)、二氧化氮(化學式NO2),通常雨水的PH值約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會含有少量臭氧分子(因閃電造成),還有空氣中各種各樣的雜質和浮塵。
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之后,就變成水蒸氣被蒸發到空氣中去了。水蒸氣在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徑只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們又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在空中。就是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這些小水滴要變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體積大約要增大100多萬倍。
它主要依靠兩個手段:其一是凝結和凝華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撞并增大。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斷吸收云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如果云體內的水汽能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云滴表面經常處于過飽和狀態,那么,這種凝結過程將會繼續下去,使云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但有時云內的水氣含量有限,在同一塊云里,水汽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不可能使每個云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云滴只好歸并到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內出現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么,這種凝結和凝華增大過程將大大加快。當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大云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云滴,而且還會“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當大云滴越長越大,最后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云中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
除了酸雨,有顏色的雨外,還有許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鐵雨,金雨,甚至錢雨。它們都是龍卷風的杰作。
下雨天注意事項
1、盡量不要在機動車道上行走,要在人行道上靠邊行走。
2、雨傘、雨衣盡量不要遮擋眼睛,保證看清道路。
3、過路口時,要注意觀察來往車輛,不要與機動車搶道。
4、不要在路上追逐打鬧。
5、乘坐各種交通車,要告誡駕車人員一定要慢行,不要搶道,不要搶時間,寧可遲到,也不要發生交通事故。
如果在暴雨來臨前正好在室外,那么盡量先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停留,直至暴雨結束為止。這個安全的地方必須是牢固的建筑物,或者地勢較高的建筑物。如果暴雨已經開始,那么在避雨的同時,盡可能聯絡家人,告知你的具體位置,讓家人放心。在選擇避雨地點的時候,要遠離建筑工地的臨時圍墻,還有建在山坡上的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