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原文及翻譯
《滕王閣序》原文及翻譯參考
《滕王閣序》的敘述是踐行,但文章的重心不是餞宴,而是以寫景為鋪墊的抒情。全文由地理人文的敘述到良辰美景的描繪,再由美景轉到抒情,緊密聯系,轉換自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滕王閣序》原文及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滕王閣序》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滕王閣序》譯文:
這里是過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屬于翼,軫兩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連結著衡山和廬山。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衣帶、控制著楚地,連接著閩越。物類的精華,是上天的珍寶,寶劍的光芒直沖上牛、斗二星的區間。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靈氣,陳蕃專為徐孺設下幾榻。雄偉的洪州城,房屋象霧一般羅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樣的活躍。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與賓客,集中了東南地區的莢俊之才。都督閻公,享有崇高的名望,遠道來到洪州坐鎮,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暫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貴的賓客,也都不遠千里來到這里聚會。文壇領袖孟學士,文章的氣勢象騰起的蛟龍,飛舞的彩鳳,王將軍的武庫里,刀光劍影,如紫電、如清霜。由于父親在交趾做縣令,我在探親途中經過這個著名的地方。我年幼無知,竟有幸親身參加了這次盛大的宴會。
時當九月,秋高氣爽。積水消盡,潭水清澈,天空凝結著淡淡的云煙,暮靄中山巒呈現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駕著馬車,在崇山峻嶺中訪求風景。來到昔日帝子的長洲,找到仙人居住過的宮殿。這里山巒重疊,青翠的山峰聳入云霄。凌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從閣上看不到地面。白鶴,野鴨停息的小洲,極盡島嶼的紆曲回環之勢,雅浩的宮殿,跟起伏的山巒配合有致。披開雕花的閣門,俯視彩飾的屋脊,山峰平原盡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驚訝。遍地是里巷宅舍,許多鐘鳴鼎食的富貴人家。舸艦塞滿了渡口,盡是雕上了青雀黃龍花紋的大船。正值雨過天睛,虹消云散,陽光朗煦,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傍晚漁舟中傳出的歌聲,響徹彭蠡湖濱,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的驚叫,回蕩在衡陽的水邊。
《滕王閣序》詩文賞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一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后,立即轉為“悠” “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云”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云”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 “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于空間的有閣、江、棟、簾、云、雨、山、浦、潭影;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著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
唐詩多用實字(即名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尤其是轉折詞)的宋詩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三四兩句中,除了“飛”字和“卷”字是動詞以外,其余十二個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一人的善用實字,實而不實,于此可見。
另外,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__。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里用來作結束,而且不象兩扇門一樣地并列(術語稱為扇對),而是一開一合,采取“側勢”,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后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采用這種手法,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可見王勃對唐詩發展的影響。
《滕王閣序》藝術特色:
《滕王閣序》是唐人王勃用駢文寫的佳作。此文內容豐富,情真意切;對仗工整,聲律和諧;手法多變,格調迥異;駢散結合,語言華美。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廣為傳頌。在高中教材中,此文一直為廣大師生所喜愛。這里,僅就個人對文章的一點淺陋理解,將本文的藝術手法作以簡要梳理。
一、文思細密,層層扣題
本文原題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謀篇布局,無不統于題目之下。第一段概寫洪州地勢之雄偉,物產之華美,人才之優秀,賓主之尊貴,緊扣題目“洪府”二字。第二段先敘寫清澈幽寒之水,青紫暮色之山;再寫仙境般之長洲,桂殿般之樓閣,展示了一幅壯美秀麗的滕王閣秋景圖,緊扣題目“秋日” 、“登滕王閣”六字。第三段寫滕王閣及周圍景色之美,再一次緊扣題目“滕王閣”。第四段集中筆墨寫閣中宴會場面,贊文人雅士之氣概和風采,特別是“四美俱,二難并”一句,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和賢主嘉賓作總結贊美,緊扣題目“餞”。后面三段,筆鋒一轉,由盛贊良辰美景、文人雅士轉為慨嘆人生艱難、命運多舛,表達了正視現實、奮發向上的態度。最后交代有幸參加盛會,理當應命作序,緊扣題目“餞”“序”二字。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層層扣題。
二、寫景狀物,手法多變
王勃在文中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山繪水,將讀者帶入一種絕妙的佳境。
1、景情結合法。文章前半部分側重寫景,生動地展示了滕王閣壯美秀麗的圖景,描繪了宴游唱和之歡樂。后半部分觸景生情,反復抒發了作客他鄉、懷才不遇的感慨,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文中雖流露出相信時命運數的消極思想,但作者正視現實和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在文中無處不在。可謂景中有情,情中見景。
2、色彩變化法。文章不惜筆墨,極力渲染,盡展色彩變化之美。如“紫電”、“青霜”、“聳翠”、“青雀”、“黃龍”、“白云”等,真可謂五光十色,搖曳生輝。特別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盡力表現出山光水色之色彩變化,上句用色淡雅,下句著色濃重,在對比中突出了秋日景象之色。
3、詩畫統一法。文章第三段濃墨重彩地將滕王閣及周圍景色推上了美的極致。文中寫閣門美、屋宇美、山川美,寫遍地宅舍、舸艦迷江、漁舟唱晚,真可謂是山清水秀、國富民強的江南風景圖,特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既具有詩的意境,又兼備畫的情調,想時像一幅充滿詩意的大自然風景畫,讀時像一首妙趣絕倫的好詩,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4、虛實相間法。作者登高望遠,不僅馳目四方,而且思接萬里。文中既實寫目之所見,又發揮想像,描摹目力難極之景。如為渲染閣中氣氛,作者借助聯想,讓樂聲喚來徐徐清風,讓歌聲阻遏高空行云,讓雅士像陶淵明那樣暢懷痛飲,讓文人像謝靈運那般能詩善寫。如此虛實相間,不僅使讀者對所寫之景有具體真實之感,又使讀者視野開闊,目通萬里。
三、含蓄委婉,述志言情
在大量的鋪陳敘事之后,作者借含蓄委婉的筆法,騰挪跌宕之氣勢,宴游唱和之歡娛引出人世之艱難,仕途之崎嶇,懷才之不遇,抒寫了報國無門卻奮發向上的執著態度。如第四自然段,興盡悲來,“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委婉地抒發遠離京城浪跡天涯之情。接著由關山難越,想到仕途失意,借屈原、賈誼、馮唐、李廣的典故,抒發有志難伸的感慨,含蓄地表達了對所謂“圣君”“明時”的不滿。“所賴君子安貪”三句,表達不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的精神,又以大鵬自比,表明扶搖直上九霄的凌云壯志。而后又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說法,表明早年雖失意,但拯時匡世之信念并未泯滅。同時又反用“貪泉”“涸轍”“阮籍”之典,說明“出淤泥而不染”、“窮且益堅”之志。作者正是借多樣的歷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述志言情。
四、詞藻華美,語約言豐
唐初的駢體文,還有齊梁之余風,辭藻繁多,典故濫用,即以形式上的浮艷來掩蓋內容上的空虛,但王勃的《滕王閣序》卻用駢文的形式表達豐富的內容,再現了交織于內心的失望與希望、痛苦與追求、落魄與奮進的感情歷程,真可謂辭藻華美,語約言豐。其中妙詞佳句,今天還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如“星分翼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勝友如云”、“高朋滿座”、“ 關山難越”、“萍水相逢”、“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讀之如飲醇酒,久而彌篤。典故如陶淵明、曹植、謝靈運、馮唐、李廣、賈誼、梁鴻、貪泉、涸轍、北海、阮籍……這些典故并未使人陷入濃云晦霧之中,而是清新疏朗,意味雋永。讀之令人蕩氣回腸,感染力極強。
總之,《滕王閣序》是古代駢文的精品,它既發揮了駢文特有的鋪陳描寫手法,又運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之氣于駢偶之中。字字絕妙,句句傳神,章章生輝,使人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正如都督閻公所言:“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它不但以其真實的情感和充實的內容區別于六朝及其以前那些無病呻吟或嘲風弄月者,而且打破了僵死陳舊的駢文格局和陳陳相因的文風,給駢文注入新的血液。
《滕王閣序》作者簡介: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王勃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