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1】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后來縣里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里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后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里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后,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著雙腳劃過水面。
自20__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盡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余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高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著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后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高考打個漂亮仗。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2】
張桂梅校長又上熱搜了,但這一次不是讓全網熱淚盈眶,而是卷入觀點爭議,讓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復雜。她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她講道:一個學生領著丈夫和孩子回到華坪女中,準備給母校捐一筆錢,當她得知這名學生已做起全職太太,便直接轟人,“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么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怎么了?為什么不能尊重別人的意愿呢?說尊重女性獨立,為什么不尊重女性成為全職太太這種獨立選擇呢?有誰比一個女性自身更知道什么對自己有利、什么能讓自己幸福、什么更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和幸福觀,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這種偏執以如此強烈排斥的方式強加到學生身上?當全職太太怎么就對不起“教育改變命運”了,貧困生出身怎么就不能當全職太太了?一個個問題像雨點一樣飛向昨天被視為“教育天使”的張桂梅,天使的“人設”似乎因為那個“滾”字而黯然失色。幸虧是張桂梅說了這段話,網民能口下留幾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群毆得鼻青臉腫了。
我覺得當全職太太是一個人的自由,也并不意味著就沒有自我和缺乏獨立,但我實在不忍去批評張桂梅的觀點。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義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教育圣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義和力度。泰戈爾的那首詩,“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著自己向前走吧”——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當火把,點燃了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前行的路。她為了教育,為了改變那些女孩的命運,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運。說到關心、愛護、心疼、尊重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我們這些蜷縮在都市咖啡廳里、在鍵盤上敲敲字、熱衷于談論抽象概念的人,怎么比得上她?我們談論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幾千個女孩走出大山,我們沒有理由覺得我們比她更“懂”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命題。
這么說并不是失去了一個評論員的判斷力,好像一個人成為道德典范,身上有了道義光環,就不能被批評了。不是這個意思。道德圣人也會有認知局限,張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并不意味著她每句話都是對的。我說的“不忍”更包含著“同情的理解”這個意思,不要把“支持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命題,當成吐槽大會、脫口秀、大專辯論賽供選手抖機靈的辯題,而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面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個“滾”字刺激了,如果進入語境,就不會把這個字當成激烈對抗中那種粗野、排斥、敵對的意思,而會看到一個教育者又愛又恨、就像父母不滿孩子某種行為時那種帶著失望意味的“滾”。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過來捐款,你何以這種態度?人家當全職太太,怎么礙著你了?這可能正是張桂梅作為校長的態度,善良是有牙齒的,學校雖然很缺錢,但對錢的接受是有原則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僅是錢,而且也有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以后跟學生介紹這筆捐款時,怎么介紹呢?我們的畢業生、你們的師姐捐的?她靠什么給學校捐錢?張桂梅可能覺得無法向學生傳遞一種她一直傳遞的那種獨立價值觀。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學校倡導一種何種價值觀,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種堅韌的立場。她就像一只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著下面的那些小雞,生怕她們被辛苦培育的價值觀受到任何一點誤導和傷害。
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并沒有什么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里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山里、綁在丈夫和家庭、綁在幾個孩子身上,重復著貧困的命運并承受著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說“家庭那么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讀書改變命運,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當詩人、出國讀書、追求自己的興趣,甚至就是當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可在經歷了極度貧困,窮怕了,因為缺乏事業缺乏獨立而在惡性循環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后,很容易對那種“本以為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卻又被家庭綁住沒了自己”的選擇充滿警惕。
作為大山女孩的擺渡人,作為拼著命去讓女孩通過讀書獲得獨立能力從而改變命運的人,把“一個女孩讀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命運”當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讀了書卻沒有自己的“獨立事業”,還能給學校捐錢,可想而知她的憤怒,甚至覺得是一種價值觀的挑釁。
這就是我不忍批評的原因,如果身處她的位置,我可能也會這樣做。
最新消息是,被“滾”當事人感激張桂梅。黃付燕在華坪女高同學群里看到了這則新聞鏈接,“感覺像是在說我”。當天,她把新聞鏈接轉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句轉發語——“我們有個性的老大”。
20__年,黃付燕回到母校華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張桂梅拒絕。那時,孩子不到一歲,黃付燕沒有工作,全職帶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黃付燕考上了貴州安順某小學的特崗教師。10月27日晚,黃付燕接受采訪時回應,“張老師話丑理正,她是從我們的立場去說的”。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3】
陳葉翠,女,58歲,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第四屆山東省道德模范。
1988年,她服從組織安排到基層社區工作,一干就是25個春秋。25年來,她以社區為家,把全部心思投到社區工作中,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帶領社區黨員群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贏得了各界的高度贊譽和群眾的擁護愛戴。她有60多本寫滿家長里短的筆記本,記錄著她如何踐行“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的座右銘。下崗女工楊國云遭侄兒奪房,陳葉翠幫她打官司找證人;社區矯正夫妻無力從農村接回孩子,她求人把孩子轉學到濟南;低保戶王景山生病,陳葉翠組織居民為他捐款,去世后,帶領大伙為他送行……
陳葉翠這位社區“管家婆婆”,以對群眾的一片深情和敬業之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她的努力下,這個0.4平方公里的小社區,擁有了17支社區文體活動隊、13支志愿服務隊、3支黨員服務隊、2個俱樂部,擁有自我的社區養老院、社區誠信就業促進會、知心暢語工作室;他們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上了中央電視臺;他們組織的“金婚銀婚夫婦重溫慶典”活動,吸引了數千人參加。在她的努力下,這個擁有2744戶、11400多名居民,困難住戶多、下崗人員多、居民文化程度低的大社區,多年實現轄區居民零失業、計劃、生育零超生、群體性上訪零案例。在她的努力下,這個修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往嘈雜混亂的老社區,變成了環境整潔有序、居民歸屬感強、人們安居樂業的優美宜居家園,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等5所高校的社會實踐基地,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和香港、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工作專家來社區參觀考察。
陳葉翠創造性地總結出以黨建為龍頭、以文化為靈魂、以服務為核心、以居民自治為方向的“四位一體工作法”。她狠抓社區黨建,建立了流動黨員聯絡站和在職黨員活動站、黨建工作聯席會和黨員議事會、黨員職責區,組建了老黨員環境衛生服務隊、老黨員治安巡邏隊和在職黨員互幫互助服務隊,30多名黨員與17個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社區43位樓長、112位居民小組長中90%以上由黨員擔任,黨員成為社區群眾的標桿和依靠。她常年堅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成立了上善若水俱樂部、好媽媽俱樂部、青少年成長俱樂部,開展家庭教育課堂等系列講座,讓居民在教育中提高素質,懂得感恩奉獻。她探索出“四議三評兩公開”自治工作法,凡是社區重大事情,都要經過社區黨委會提議、社區黨員議事會商議、社區居民議事會提議、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或居民代表大會決議四道程序,每季度、半年、一年組織黨員群眾對社區工作進行民主評議,評議結果向黨員和群眾公開,構成社區社務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評的民主氛圍,社區也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社區建設信息直報點。
陳葉翠的工作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她先后被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4】
劉吉傳,男,58歲,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紅花鎮謝圩子村黨支部書記,山東省第四屆道德模范。
為了眾鄉親能夠過上好日子,2007年以來,他自力更生,自費興修水利,每年都無償放水,供村民灌溉用水;他綠化荒山,蔭福后代子孫。
缺水一向是困擾沂蒙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大難題。2005年3月,經當地黨委、政府批準,劉吉傳拿出畢生積蓄和從親戚朋友處借來的錢,又從信用社貸了20萬元,共計60萬元,歷時兩年,在馬陵山上修筑了蓄水量達20萬立方米的蓄水堤壩,可為周邊5個村的近萬畝農田進行灌溉,開創了沂蒙老區個人籌資興建水庫的先例。修筑堤壩是一項十分艱苦的活。山路迂回盤旋、崎嶇不平,運送建材物料的車只能開到山腳下,劉吉傳只好和工人們用手推車一點點往山上送。一天下來,劉吉傳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個來回,膠鞋磨破了底,腳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來,渾身像散架了一樣。因為修筑堤壩,他借錢借遍了親朋好友,有的只借到40元錢,此刻仍有20萬元貸款沒有還清;因為修筑堤壩,他吃住在山上,兩年沒下過馬陵山;因為修筑堤壩,80多歲的老母親去世,他都沒有見上最終一面,這成為了這名樸素漢子內心永遠的痛。2007年堤壩修筑完工以來,劉吉傳每年都無償放水,為水庫周圍5個村供給農田灌溉用水。
如果說修筑蓄水堤壩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那么劉吉傳綠化荒山的手筆則更讓人感覺到震驚。他自籌資金專門聘請林業專家進行勘測規劃,請來石料開采專業人員在巖石縫里打炮眼,只要能蓄水保土栽植花草、樹木的地方,幾乎全被他開墾起來了。先后在草不生、樹不長的荒山崗轟炸巖層560余畝,開挖果樹帶680畝,綠化面積達1800余畝。昔日無人問津的荒山崗,如今已經成為四季常青、花果飄香的旅游觀光勝地。
劉吉傳做的好事讓群眾得到了實惠,村民們都把他當作貼心人。2011年春,劉吉傳以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帶著謝圩子村黨員群眾的厚望,劉吉傳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從治理臟亂差、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先后籌資30余萬元,對村里所有巷道實施了硬化、綠化、美化、凈化和亮化。昔日泥濘遍布、污水四溢的落后村,一躍變成了環境優雅、花紅柳綠的禮貌村。
對于未來,劉吉傳充滿了期望:“等還完了款,有了積蓄,就實施水庫二期工程,將水庫大壩加高、加長,實現蓄水50萬立方米。”目標雖然艱難,但劉吉傳說:“我會一向堅持下去,如果我累倒了,也會讓兒孫們之后干下去”。這就是沂蒙山優秀兒女劉吉傳的錚錚誓言,他用執著詮釋了黨員的執著信念和樸實情懷。
榜樣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5】
王加運,男,生于1967年12月,二道白河鎮長勝村村民,他個子不高,膽量卻很大,力量不多,付出卻不少。就是因為王同志是個熱心而又勇敢的人,他在長勝村很有名氣。村民都說他是條漢子,多少次驚心動魄,是他把勇敢變成常態,映照出這個質樸的農村漢子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一、應對火險勇上前
月正是黑木耳飽滿生長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忙著采摘收獲黑木耳,忽然在村內聽到“不好了,代玉其家的菌房著火了”的叫喊聲,也很快看到磚木結構的菌房呼呼冒起了濃濃的黑煙。剛從地里干活回來的王加運看到這猛烈的火情,一邊叫人,一邊率先接上水管子,奮不顧身的向起火地點沖去。由于火勢猛烈,房子又是磚木結構的,一時之間無法迅速熄滅烈火,而房子旁邊就是高壓線,形勢十分危險,一旦引燃,后果將十分嚴重。發現了火災現場的嚴峻,王加運立馬扔下水管子,就開始扒房子,自我深陷火海卻渾然不知,衣服都被燒壞了,房子周圍的村民都喊他快離開,太危險了,但他仍然奮力扒房子,完全顧不及自我的.安全。此時風勢大、火溫高,只依靠人力扒房子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王加運果斷的去將村內的四輪子大車開了過來,把房子拉到,又在群眾的齊心努力下,最終將一場危險之極的火災撲滅了,而這樣救火的事情,這么多年來,發上了好多起,哪一次他都是不顧一齊的沖到最前線,化身成為火險面前的“不滅身影”。很多時候村民面含一抹擔心的問他:“你咋就那么拼命呢你也不怕再遇上啥危險。但真是了不起!當時那個險啊,真是無法形容,就算給多少錢,估計一般人也不敢去救啊!”而王加運總是笑呵呵的說:“幫把手,應當的,多大點事兒啊”
二、人命關天不言棄
一個秋收季節,長勝村村民王加運為了在種地之余多賺點錢,獨自一人踏進深山去撿松子,他的家人等到晚上都未見他回來,心中放心不下,猜測他有可能在林子里迷了路,全家人都擔心的不知所措。得知這個消息的王加運在第一時間就聯系了村黨支部書記楊獻洲,因為了解長白山區秋季夜晚溫差太大,這若是真迷了路,一晚上還回不來,這人很容易就凍壞了,甚至就所以沒了命。時間就是生命,王加運趕快召集了幾個熱心的村民,同村書記一齊開車進山尋找鄭金法,整整一晚上的不眠不休,從二道白河鎮搜索到和龍市,最終在快到天亮的時候,把迷路的村民找到了,這才發現,氣溫低的嚇人,人已經凍得不行,還好最短時間把人找回了,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設想。事后,鄭金法一家人感激的不得了,然而王加運卻仍是憨憨的笑著安慰人:“人找回來就最好了,說那些別的,可真就太生分了。”
三、抗洪救災顯身手
2010年的7.28大洪水,王同志作為長勝村的防汛巡邏隊成員,每一天堅持日夜巡邏,風里來雨里去,身疲體乏,可他卻毫無怨言。在其中一次防汛巡邏中,村內食用菌基地突遭水災,水位上升的速度太快,數千袋木耳被暴雨急流沖走,木耳菌袋塞滿了整個渠道,導致水位更急速的上升。幸虧行至食用菌基地的王加運發現及時,毫不猶豫的跳進齊腰深的洪水中,全力清理渠道,搶救木耳,才使得食用菌基地的農戶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待他從洪水中爬上來,褲管上除了泥水還有血,這才發現,原先在跳進齊腰深的洪水中時候,水流太急,視線不清,一不留意,小腿刮出了一條大口子。而他卻毫不在意,堅持到渠道疏通之后,才簡單處理自我的傷口。而之后沒怎樣休息,就又投入到緊張的抗洪救災中去。在洪災面前,王加運同志就是堤壩,不畏辛苦艱險,毅然決然的沖在最前線,個子不高的他,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用不盡的勇氣,他不平凡的義舉彰顯著平凡的質樸情懷,就是這樣有著樸實外表卻又充滿英雄主義氣質的普通農民,贏得了遠近村民的敬仰和欽佩。
王同志用自我的事跡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農民臨危不懼、淡定沉著的義勇行為,也彰顯了一個平民英雄的崇高品質,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思考和抉擇,是那樣的一馬當先,是那樣的奮不顧身,因為這瞬間舉動源自內心品質,是一個英雄的真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