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
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5篇
它淡雅幽香,她精益求精,它就是梅花,她就是人如其名剛剛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的原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路生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篇1
路生梅是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她從北京來到陜北老區,扎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曾經缺醫少藥的患者解除病痛,還致力于提升當地醫療水平,退休后依然堅持免費義診,用無言的奉獻書寫了人間大愛。
每周一、三、五,78歲的路生梅都會步行前往醫院,義務接診。路生梅在北京長大,1968年,24歲的她從當時的北京第二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陜西佳縣工作。
路生梅: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黨指向哪就打到哪。
路生梅背著醫療箱,進村入戶,足跡遍布佳縣24個鄉鎮。1983年,佳縣人民醫院首設兒科,路生梅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凹芽h兒科”在周邊縣區打響了名聲,許多病人慕名遠道而來。期間,路生梅多次被選派到北京、西安進修,一次次面對留在大城市的機會,她卻一次次選擇留在佳縣。同事說起路生梅,都是由衷地敬佩。
同事:她始終是以病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覺得這個地方需要她,一直做這個事情。
同事:她就是生命不息,服務不止,永遠都在看病人,哪怕是晚上、冬天。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選擇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已經76歲的路生梅再次主動請纓,在佳縣帶頭發起隔屏診療、線上咨詢等醫療服務。
路生梅:什么是黨員?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別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干,越有危險的地方越需要我們黨員挺身而出。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
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篇2
扎根黃土高坡54載——這個曾經地道的北京姑娘,從首都北京到陜北縣城,從青絲烏發到鬢染霜花,將自己的美好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老區的父老鄉親。偏遠小城佳縣也成為她命運相系、用心守護的第二故鄉。
1968年12月,路生梅24歲。從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畢業的她,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告別家人,只身踏上遠赴陜北的列車。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北京。當她風塵仆仆,終于站在簡陋的鐵柵門外時卻發現,佳縣人民醫院就是兩排破舊的石窯洞。
號稱“石頭城”的佳縣縣城,喝的是毛驢馱回的渾濁黃河水,還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會生火爐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著醫院周圍的空曠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讓路生梅決心留下來的,是兩次難忘的出診。
一次,她趕了1個多小時夜路來到患者家?;璋档拿河蜔粝?,破舊窯洞里的半邊炕上沒有席子,臉色蒼白、披散頭發的產婦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經出生,一名婦女卻一直死死揪住產婦的頭發,說“產婦‘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著頭發就不會昏死過去?!绷硪幻麐D女拿來黑乎乎的家用剪刀,準備給孩子剪臍帶。路生梅急忙搶下剪刀,用自帶的消毒器械為孩子斷臍、包裹?!袄相l們哪里懂得,因不衛生斷臍引起的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在那個年代幾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里落后的醫療條件和生育觀念。
還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鄉出診。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十幾里的路摔了40多跤??斓酱蹇跁r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著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時幾乎成了一個泥人。
患者是個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這是一種典型的呼吸系統傳染疾病,嚴重肺炎也正是嬰幼兒麻疹死亡的罪魁禍首。經過叩診、人工呼吸、糾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療,孩子的病情終于穩定。路生梅剛松了口氣,有村民告訴她,村里還有幾個孩子得了同樣的病。路生梅果斷將患兒集中在一起,阻斷了傳染源。
那幾天,路生梅就住在老鄉家,悉心醫治、寸步不離。幾天后,孩子們痊愈了。臨走時,孩子的母親拉住路生梅,塞給她一雙千層底的棉布鞋。原來,老鄉已悄悄量了她的腳底尺寸??粗蠼惆疽雇t的雙眼,路生梅感動得說不出話。
“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片土地”。這樣的承諾,被路生梅鄭重寫進了入黨申請書。
那個年代,佳縣地瘠民貧、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鄉親們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學的是兒科,但在當時的佳縣,缺醫少藥、醫院不分科,每個醫生必須掌握內、外、婦、兒、中醫、針灸等多科知識,一切必須從頭學起。
可供學習的資料有限,就托人從外地買;沒有上級醫生,就向書本學、向老醫生學;每天晚上煤油燈下看書,夜晚12點前沒睡過覺。很快,刻苦鉆研的路生梅就成了醫院的“多面手”。
醫院是24小時值班制,連續一周才能換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來了一個腸梗阻患者需要緊急手術。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卻暈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時光推移,當初和路生梅一起赴邊遠地區的同學們都陸續調回了北京。面對親友的勸說和擺在面前的回京機會,路生梅卻一再婉言謝絕——為了更專業、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兒,路生梅立志要為佳縣醫院創辦兒科。
東奔西走、四處籌資……在她的主持下,佳縣人民醫院兒科終于在1983年獨立分離出來,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為提高醫療和護理技術,路生梅送科里所有護士分批進修學習;資金不足時,她就自掏腰包;她還將從外地學到的先進管理經驗運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死亡病例討論、各科室會診等制度在科里開展后,又被全院推廣。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見到成效,兒科成為佳縣醫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區小兒靜脈穿刺技能大賽中,拿下了團體、個人雙“第一”的好成績。同行們感嘆:佳縣是榆林地區最窮的縣,佳縣醫院是全區醫療條件最落后的縣級醫院,佳縣醫院兒科卻是榆林地區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從佳縣醫院兒科主任、副院長的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絡繹不絕。2018年12月,路生梅終于完成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諾:生命不息,服務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堅持義務坐診。退休后的20多年來,經她義診的患者累計超過10萬人次。她還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務隊”,組織大家深入山區幫扶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發生后,她又主動請纓,希望能參加醫院的一線診療。
在佳縣,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電話號碼幾乎無人不知。大家常說:“路大夫總愛開便宜藥,只為能讓大伙兒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巾幗奮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因為那句承諾,她信守一生,護佑一城。
路生梅十分興奮?!吧洗位乇本?,是去年參加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碑敃r,作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路生梅激動地說:“53年前,我就是從天安門廣場出發,服從分配到了佳縣;53年后,經過層層推選,我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謝謝三秦父老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又把我送回北京!”
“這次回去,深感責任重大?!甭飞犯嬖V記者,針對群眾關心的相關醫療話題,她進行了專門調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夠輻射周邊的兒童醫療救治中心,以解決更多兒童的就醫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區高發的過敏性鼻炎病癥,能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還有降低兒科就診醫保起付線、優化戶口所在地與就醫地報銷的便利性銜接等相關問題……“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帶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來,陜北地區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不是當年模樣,這讓她深感欣慰:“佳縣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謝組織和人民的信任,未來,我將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繼續為改變佳縣的醫療面貌貢獻力量”。
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篇3
一大早,兒科醫生路生梅就在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院的診室中忙碌起來,盡管已年近八旬,但每周三天的義診卻是雷打不動。
1968年,24歲的路生梅向母校鄭重承諾:“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碑斈?2月5日,坐上西行的列車,輾轉到達佳縣后,路生梅才真正認識到陜北農村的貧窮。
佳縣位于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交接處,環境惡劣、條件艱苦,“糠菜半年糧、喝水靠驢拉”就是當時佳縣人民的真實生活寫照。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路生梅說:“佳縣的醫療條件也特別落后,整個佳縣人民醫院就是兩排墻皮脫落的舊窯洞,只有4名醫生,2名護士,而自己則是當地第一個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p>
由于醫生極度短缺,當時佳縣人民醫院不分科室,為了盡快掌握內、外、婦、兒、中醫針灸等各科知識,路生梅每天堅持在煤油燈下學習到深夜,寫下了幾十本筆記,很快成為醫院的多面手。
“這個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現再高傲,人家不會買你的賬?!甭飞氛f,但是你治好一個病人,解決他的問題,便會一傳十、十傳百,群眾才會認可你、信任你。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清晨,路生梅穿著從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到離縣城十幾里的崔家畔村出診。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覆蓋著厚雪,每走幾步就會滑倒摔跤,兩個多小時里,她摔了40多跤。在臨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著滑了下去。當一身泥濘的她出現在病人家里時,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樣號啕大哭起來。看到患者的病情很重,路生梅就住了下來,直到病人完全好轉,她才離開。
“不能守著醫院等病人,而要走進農戶找病人。”路生梅常常和醫護人員叮囑。1983年,路生梅著手創辦了佳縣人民醫院小兒科,并成為首任兒科主任。“醫生對病人必須一視同仁,讓病人花小錢、治大病?!眱嚎苿摿⒅酰飞繁憬o科里定了規矩,對貧困老百姓要以善心扶貧、以仁術救命。
在佳縣工作期間,路生梅曾多次被選派到北京和西安進修,由于學習成績突出,北京協和醫院、西安兒童醫院等都希望她能夠留下來,但都被她謝絕了?!拔以?969年的入黨申請書中做過承諾,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甭飞氛f。
不變的承諾,一生的堅守。在路生梅的帶領下,佳縣人民醫院的兒科水平,特別是小兒靜脈穿刺技術名列前茅,“佳縣兒科”的名氣更是讓許多外地甚至黃河對岸的病人慕名前來。
1999年,路生梅從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位置上退休,本可以休息的她卻繼續堅持為當地百姓義診,義診的地點,有時在醫院,有時就在路生梅家里。有人粗略估算,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義診的患者已經超過了10萬人次。
路生梅說:“我將永遠記得是黨和人民給我信任、給我力量。我要把當選代表看成一次鞭策、一個新的起點,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回報社會,回報對我的認可?!?/p>
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篇4
“畢業后來到佳縣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認真履行醫生的職責使命,真誠對待每一位患者,患者家屬的信任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和‘回報’,患兒的康復和健康成長就是我的成就?!甭飞氛f,扎根陜北,此生無悔。
1968年,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畢業,響應國家號召,24歲的她離開家鄉,來到了陜北佳縣。這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初到佳縣,就感覺到這里與北京的“天壤之別”。
“當時的佳縣十分貧瘠,我們喝的黃河水,睡的是土炕,虱蟲叮咬更是常有的事?!甭飞氛f,這樣的生活對剛畢業的她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但她努力適應,全身心投入工作。
“那個年代,佳縣地瘠民貧,靠天吃飯的鄉親們小病扛,大病也扛,醫療常識十分匱乏,很多山里的患者走不出來。”路生梅說,她和同事們經常抽時間進村入戶,主動上門送醫送藥。
路生梅告訴記者,一次,她走了一個小時夜路到患者家中看病。那戶人家光線昏暗,一個產婦坐在一個土袋子上,孩子剛出生。旁邊的人正準備用黑乎乎的家用剪子給孩子斷臍。路生梅立刻制止,并用消毒器械和敷料認真地給孩子斷臍包裹。
這次難忘的出診經歷讓路生梅印象深刻。她說,這里的群眾醫療知識太缺乏了,醫療條件太落后了,這里就是最需要她的地方。她一定要改變這里的醫療條件,普及衛生知識。
“我要為黨工作五十年,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這是路生梅當年許下的承諾。
除了生活條件艱苦,工作上的挑戰也不小。當時佳縣醫務人員少,醫院不分科,每個醫生都要會診治內、外、兒各科疾病。兒科系畢業的路生梅便在工作之余,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各科診療知識,逐漸成為一名掌握內、外、婦、兒、中醫、針灸各科知識的全科醫生。
在佳縣工作多年,路生梅多次放棄調離佳縣的機會。“我是一名醫生,這里的患者需要我,我必須留下來?!甭飞氛f,自己就是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病人一拉線,她就會回到他們身邊。
為了更專業、更有效地救治更多的患兒,路生梅立志要為佳縣醫院創辦獨立的兒科。為此她“東奔西跑”,并不斷宣傳和強調建立獨立兒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終于在1983年將兒科獨立分離出來。為提高醫療和護理技術,她讓科里所有護士分批到西安兒童醫院進修學習小靜脈穿刺技術,資金不足時,她就四處籌資還自掏腰包。此外,路生梅經常和她的同事們到基層培訓鄉村醫生,推廣計劃免疫,普及醫療常識。
1999年,退休后的路生梅放棄回到大城市的機會,拒絕了大醫院的高薪聘請,選擇了繼續留在佳縣。除了在醫院和家里義診外,她還熱心于志愿者活動。
窯洞里,一張炕、幾件簡單的家具……這里既是路生梅的住所,也是她的診所。只要一有病人來,她會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認真診治每一位患者。
“在佳縣,路大夫的家庭地址和電話號碼幾乎無人不知,家里小孩生病都愿意讓路大夫看,甚至佳縣周邊人也會慕名而來?!被純杭议L趙玲玲說,路大夫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很為患者著想,多年來堅持不花錢能治病、少花錢治大病的原則,也從不亂用抗生素和滋補藥品。
多年來,“路奶奶”早已有了一套“對付”哭鬧患兒的經驗:她會在自己的左右手大拇指上畫小人逗孩子開心,在與患兒的互動中觀察孩子的狀態。她的手機很少關機,遇到未接電話,她會一一打過去,生怕是病人家屬打的,耽誤孩子的診治。
“路姐”“路姨”“路奶奶”“路大夫”……走在佳縣街頭,隨時都會有老鄉與路生梅熱情地打招呼,當地很多家庭中的幾代人都在路生梅這里看過病,路大夫也成了他們的“老熟人”和“家人”。
“人生的價值就在于有信念、有理想。為了信念和理想,不怕受挫折,堅持不懈,永遠奮斗,哪怕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努力。”路生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路生梅表示,自己深感責任重大。為了更好地履職盡責,她深入到群眾中,了解群眾的心聲,繼續為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提升基層兒科服務能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我今年78歲了,生命留給我還有多少時間我不知道,但是我會兌現‘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的承諾?!甭飞氛f,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沒有退休年齡,只要還能干得動,病人需要,她就會一直干下去。
路生梅的先進事跡簡介篇5
土炕、折疊桌、衣柜、沙發,一孔布置簡單的窯洞便是路生梅的家。在與鄰居共用的小院里,絲瓜垂下藤蔓,路生梅對記者說:“后生,幫我把它纏上去,別擋了患者的路?!?/p>
路生梅曾任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個子小小,精神矍鑠,走路帶風。只要她上街,“路大夫”“路阿姨”“路奶奶”……總有人湊到跟前打招呼。
除了每周一、三、五在醫院免費坐診外,路生梅還會在窯洞里或手機上為患者看病問診。她時不時翻看手機,生怕錯過患者的信息。接電話時,路生梅能說一口流利的陜北話。但說得快了,便顯出北京口音。這個曾經的北京姑娘,已經在佳縣扎根54年。
1968年,24歲的路生梅畢業,她響應號召來到佳縣工作。這里條件艱苦得讓她吃驚:出診走山路,上山喘粗氣,下山剎不住;吃的是渾濁的黃河水,一天只能分到一瓢。
比起生活上的困難,這里落后的醫療條件和衛生觀念更讓路生梅揪心。一次出診,她走進村民家中,一位婦女正拿著黑乎乎的家用剪刀為孕婦剪臍帶,路生梅上前一把搶下。她決心在佳縣扎下根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她將這句承諾鄭重寫入入黨申請書。
路生梅的口碑,是她用精湛醫術和醫者仁心換來的。
下鄉看病,她頭頂大雪走10里山路,摔了40多跤;為治療嬰兒的百日咳,她嘴對嘴吸痰;為更好服務群眾,她白天看診,晚上讀書,從兒科醫生變成全科醫生;她堅持給患者開小方,有時就是幾塊錢、幾粒藥,從不叫患者花冤枉錢。外地大醫院多次高薪聘請,兒女想接她到大城市生活,都被她拒絕。
“她不愛聽人家說‘麻煩’她看病,她說這就是她的責任,只要信得過她,她就努力把病看好?!奔芽h居民樊燕麗說。樊燕麗一家5代人都請路生梅瞧過病。
“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已經兌現,她選擇繼續干下去??箵粜鹿谝咔?,她寫下請戰書,“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給患者、留給年輕的同行們。”
路生梅說:“時間可以檢驗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和初心。年紀大了,更要抓緊剩下的時間,生命不息,服務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