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
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精選5篇)
從一位青春靚麗的北京姑娘到年逾古稀的陜北老太,路生梅將最美的年華奉獻給了革命老區,那么你知道路生梅的事跡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篇1
20世紀60年代,畢業于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只身來到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從醫。51年來,她曾放棄返回首都北京的機會,也拒絕過大醫院的高薪聘請,為落后的小縣城建起了第一個正規的兒科,退休后,她仍然堅持義務接診,守護一方兒童健康。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1968年,24歲的路生梅向母校鄭重承諾:“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當年12月5日,正值寒冬,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車。火車到達銅川后,她又擠上了開往陜北的敞篷卡車,蹲在穿著羊皮襖的老鄉中間瑟瑟發抖。輾轉到達佳縣,路生梅才真正認識到陜北農村的貧窮。
“當時佳縣人還過著‘糠菜半年糧、喝水靠驢拉’的日子。”路生梅回憶,醫療條件也特別落后,城外坑坑洼洼的土路盡頭,兩排墻皮有點脫落的舊窯洞就是縣醫院,相當于華北地區一個鄉鎮衛生院的規模。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路生梅用詩句自勉,很快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路生梅大學專業是兒科學,當時佳縣人民醫院不分科,要求每個醫生必須掌握內、外、婦、兒、中醫針灸等各科知識,她每天在煤油燈下堅持學習到深夜,寫下了幾十本筆記,很快成為醫院的多面手。
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路生梅跟著老鄉到離城十幾里的崔家畔出診。當時她穿的是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幾步就摔一跤。老鄉看著實在不忍,勸路生梅回去,說他隔天背孩子再來醫院就診。路生梅沒有答應,繼續往前走,在臨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著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幾乎變成了一個泥人。
“當時心里就想著有個患兒在等著我,時間就是生命,我必須前行。”路生梅說,經診斷,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村子里竟有十幾個病兒,她一連搶救了三個孩子。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支書的幫助下把十幾個病兒集中在一起治療。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疫情也得到了控制。
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篇2
“為佳縣人民的健康服務五十年”
路生梅告訴記者,一次令她震撼至今的出診經歷,讓她做出了一生的承諾:“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的人民最需要我,我要為佳縣人民的健康服務五十年。”
“當時佳縣有一種病,叫‘四六風’,病死率近乎100%,其實就是新生兒破傷風。”路生梅說,有一次,她走了一個多小時夜路趕到一位待產婦家中,進門時發現產婦已經生產,就坐在一個沾滿血跡的土袋子上,家人正準備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斷臍帶。路生梅立刻沖過去搶下剪刀,一邊向他們解釋感染破傷風的危險,一邊快速拿出消毒器械,給孩子斷臍、包扎。路生梅震驚于鄉親們對于醫學的無知,下決心一定要改變這里落后的醫療條件,普及醫療衛生知識。
多年后,路生梅在佳縣人民醫院創辦小兒科,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她以實際行動告訴團隊醫護人員:“醫療實踐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慎之又慎;醫患關系如魚水關系,絕不受賄。”
為了提高護理質量,路生梅東奔西跑、四處籌資,讓科室所有護士分批到西安市兒童醫院進修。佳縣醫院是榆林地區較為落后的縣醫院,但佳縣的兒科水平,特別是小兒靜脈穿刺技術名列前茅。
與路生梅共事十余年的佳縣人民醫院原兒科醫生郭粉蓮說:“路主任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從不讓我們拿病人的一分一毫。我從她身上學會了如何看病、如何對待病人,更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好醫生。”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分別被選派到北京協和醫院和陜西省兒科主治醫師學習班進修。因為成績優異,指導老師都表示可以幫助她調動工作,但路生梅的心已扎根在了佳縣,佳縣人民需要她,兩個孩子也離不開她,路生梅謝絕了老師的好意,重回佳縣。
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篇3
7月17日,陜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火炬傳遞佳縣站起跑儀式現場,彩旗飄揚,人聲鼎沸,第一棒火炬手路生梅接過火炬,緩緩走下臺階,跑向交接點。
路生梅是佳縣人民醫院的一名退休兒科醫生,曾獲得“三秦楷模”“陜西省先進工作者”“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全國誠信之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最美醫生”“最美巾幗奮斗者”等榮譽稱號。
1968年,24歲的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學院畢業后,響應國家“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把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來到佳縣當了一名兒科醫生。從繁華熱鬧的首都北京來到貧瘠荒涼的黃土高原,從門診到手術臺,從兒科到全科,從風華正茂到滿頭銀發,五十載匆匆而過,路生梅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這片黃土地,奉獻給了佳縣人民。
來到佳縣后,路生梅住在佳縣縣醫院破舊的窯洞里。“這里的冬天很冷,被子又很薄,每天晚上我都要被凍醒好多次。”路生梅說,比起艱苦簡陋的工作生活條件,更讓人揪心的是極其落后的醫療條件。
工作不久,路生梅就迎來一次出診,救助一位難產婦女。她剛一進門,就看到有個老婆婆正準備用一把破舊的剪刀剪斷臍帶,她連忙上前制止,用自帶的消毒器械給這位產婦處理。還有一次,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上,她接到一個出診任務,由于患者病情較重,她急忙趕去。“佳縣的坡很陡,一路上摔了很多跤。”路生梅說。經過全力救治,患者終于漸漸好轉。臨走的時候,患者家屬送給她一雙親手納的千層底棉布鞋,這讓路生梅深受感動,至今都沒舍得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路生梅漸漸適應了這里的工作和生活,并正式決定留在佳縣。也就在這時,路生梅將“為黨服務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錚錚誓言寫入了入黨申請書。
一年年春去秋來,一年年風雨無阻。其間,路生梅多次放棄返京的機會,扎根佳縣,創辦了佳縣人民醫院第一個正規兒科,在佳縣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和實施兒童計劃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1999年,路生梅正式從佳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崗位上退休,但她退休不褪色,依然選擇留在佳縣,不計報酬為群眾義診。她每周固定時間坐診,平時在家里也接待患者,每天上門看病的人絡繹不絕。
“無論奔赴哪里,無論生死,我都要參加,因為肩上有責任,心中有使命,因為我是中國醫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給患者,留給年輕的同行們。”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已經76歲高齡的路生梅主動請戰馳援抗擊新冠疫情一線。她寫下一份《請戰書》,感動了無數人,更激勵了一大批年輕醫生主動請纓去一線抗擊疫情。
“我能成為省十七運火炬傳遞佳縣站的火炬手,感到無上光榮和責任重大。傳遞火炬的路是向上、向善的路。”路生梅說,“我想人生如火花,很短暫,生命留給我多少時間我不知道,但是我會在余下的時間里,把自己這個火花的所有能量、所有的光獻給社會,獻給佳縣人民。”
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篇4
在陜西佳縣縣城人民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經過時,總是有很多人跟她打招呼,有人叫她路大夫,有人叫她路姨,也有人叫她路奶奶,她就是78歲的路生梅。
1968年,24歲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陜西佳縣人民醫院。從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她一干就是54年,兌現著自己入黨時寫下的“為黨健康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莊嚴承諾。2018年,這個承諾已經實現,但路生梅依然選擇留在佳縣。
“為佳縣人民奮斗 終生”
“一定要提醒新手父母重視孩子說話晚的現象,兒童孤獨癥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見到路生梅的時候,她正在佳縣人民醫院的兒科辦公室里,嚴肅地對兒科醫生們反復強調著。
本已退休的路生梅,可以選擇回到大城市頤養天年,但她依然堅守在佳縣,為醫療事業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有人粗略統計過,僅僅在退休后的20余年中,她義診的患者就超過了10萬人次。
“路奶奶,我們來看你啦!”9歲的張宇旋一見到路生梅就親昵地撲進她的懷里。她和她的奶奶、媽媽都曾讓路生梅看過病。在佳縣,像這樣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過病的情況,不在少數。行醫五十載,路生梅給病人開的全是便宜的藥、管用的藥、適量的藥,造福了佳縣一代又一代兒童。
如今,與當地人民結下深情厚誼的路生梅,將“要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改為了“為佳縣人民奮斗 終生”。
“治病救人,永不放棄”
“治病救人,永不放棄”是路生梅作為醫生的良知和堅守。無論是嚴冬還是炎夏,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們總能在佳縣人民醫院或中醫院看到路生梅坐診的身影,這是她雷打不動的坐診日。
“有一天,我在網上看到我的老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張金哲院士,98歲還在門診工作,我的思緒跌宕起伏。我捫心自問:老師還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沒有退休年齡,我也要像老師一樣,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對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說。
從繼承中汲取營養,又將所學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來人。幾年來,路生梅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不僅將自己的學識與本領教給年輕醫生,幫助門診解決不少疑難問題,更在醫德醫風方面言傳身教,為兩所醫院的兒科團隊建設貢獻了重要力量。
“現在兒科一有重癥病人,我們還是會請路大夫來會診,我有時還帶病人到她家里去會診。”佳縣人民醫院兒科主任武艷告訴記者,現在,佳縣兒科仍保留著路生梅留下的“寶貴財富”,堅持隨叫隨到、不收紅包、“花小錢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優良傳統。
“萬紫千紅才是春滿園”
“老李,最近血壓還高不高了?”“老吳,手術后恢復得咋樣了?”……一走進縣養老院,路生梅熟絡地和老人們打著招呼,關切地詢問著他們的近況。
和佳縣養老院的結緣,還要從2016年說起。那一年,獲得“感動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項榮譽的路生梅,用獎金買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書籍等,送到農村幸福院、縣養老院。當老人們握著她的雙手激動地說“你真是個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體會到不止兒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關懷。6年來,路生梅不知道來到這里多少次,為老年人義診、跟他們談心。
“一個人的春天不是春天,萬紫千紅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溫柔又堅定。她組建了一支名為“我愛佳縣”的老年志愿者隊伍,用自己的一份愛心匯聚起更多愛的力量,傳遞社會溫暖。
她的崇高品質不僅贏得了榆林人民的信任和愛戴,也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引領后來人前進的方向。
“感謝各級黨組織對我的培養,感謝榆林人民對我的信任,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重大的責任。”路生梅正在積極做準備,她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基層群眾的呼聲和期盼帶到會上。
中國好人路生梅事跡材料篇5
“作為一名普通黨員,在__之時,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感到無上光榮;
20世紀60年代,路生梅從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畢業后,響應號召,背起行囊,從首都來到貧瘠的陜北高原。
從一位青春靚麗的北京姑娘到年逾古稀的陜北老太,路生梅將最美的年華奉獻給了革命老區;從門診到手術臺,從縣醫院到鄉村,她用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守護著一方百姓幾代人的生命健康。
比起“來”,“留”更需要勇氣
“我出生時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給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時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樣,我在后海劃過船,在長安街上為毛澤東和外國元首捧過花。”路生梅回想起自己的北京時光說道。
1968年12月,正值寒冬,24歲的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車,輾轉敞篷卡車,歷經多日顛簸,第一次離家離京,到達陜北佳縣,成為榆林地區唯一一個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
當時佳縣城區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特別落后,兩排墻皮有點脫落的舊窯洞就是縣醫院,周圍是一片散落著墳頭的荒野。喝的水是毛驢馱來的黃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給;幾個大夫擠在一間集體窯洞宿舍里,因為不會生火,路生梅常常睡冷炕,還要忍受虱蟲叮咬……遠離家鄉和親人,她偷偷哭了不知多少次。
更讓路生梅揪心的是鄉親們醫療常識的匱乏。一次,她出診救助一位難產婦女,當急匆匆趕到現場,看到有個老婆婆正準備用一把家用剪子剪臍帶時,她一把搶過剪子,一邊消毒操作,一邊告訴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凈的剪刀剪了臍帶,破傷風桿菌就會順著臍血進入小孩的體內,危及新生兒生命。
諸如這樣一次次特殊又難忘的診治經歷,讓路生梅有了留下來的想法。“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從1961年向黨組織遞交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至今,路生梅用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入黨申請書中的這一句誓言。
為黨工作和治病救人沒有退休一說
“佳縣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過病。”“我們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給看病。”“五毛錢能治的病,路大夫決不開一塊錢的藥,她開的藥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這么大的年齡還堅持義診,佳縣人發自內心地感謝她。”……在佳縣采訪,一提起路生梅,群眾無不表達愛戴和感激之情。
對于路生梅來說,病人就是她的親人。有一個小嬰兒在百日咳痙咳期反復窒息,路生梅口對口地為她吸痰,反復人工呼吸40余次,終于救活了孩子;為緊急救治一個腸穿孔的病人,她因勞累過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這樣被她從死神手里搶回來的生命數不勝數。
那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清晨,在一陣緊促帶著濃厚陜北口音的喊叫聲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帶好隨身醫用箱,跟著那位老鄉到十幾里外的崔家畔出診。一路上,因為穿著雙塑料底棉鞋,她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的時候有條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心想這樣可以早一點到病人家里。回想起這個經歷,路生梅笑了起來。
走出黃土高原是很多人的夢想,當年和路生梅一樣的很多大學同學紛紛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沒有機會。北京協和醫院、西安兒童醫院都想把她調過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謝絕了,她說:“這里的群眾需要我!”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西安、榆林幾家大醫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謝絕。至今仍堅持在佳縣醫院和佳縣中醫院義診。退休后的20多年里,為患者義診超過5萬人次。
“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沒有退休年齡。我會繼續在佳縣干下去……”路生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