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10篇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0篇
元宵節,它雖然沒有春節熱鬧的氣氛,沒有春節紅火的喜慶,也比不上春節的歷史悠久,但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含義,那么元宵節過去了,你有什么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1
安逸的假期在我的慵懶中溜走。咋暖還寒好個冷,風還是那么硬朗。帶著一顆熱切的心出行,有個地方讓我歸心似箭,那是親情的召喚。往北走給我浪漫,那是燈的魅力。有愛陪伴在身邊融化了冬的冷漠,列車疾駛平原,穿過山洞隧道,在氣笛的回聲中我心飛翔。飛翔在燈的十里長街,閱讀那花好月圓的章章節節,等待一場元宵的盛宴,在柔軟的記憶中植下幸福的思緒。
又一個月圓之日向我們走來,正月十五,一個家家開懷歡樂的日子。親情元宵節,它永遠是那么溫馨,那么青蔥,那么鮮活,那么盛情。元宵節一個燈的炫彩,一個紅的光帶,一個幸福的團圓。它把人間的美好傳遞,它把友情、親情、愛情凝聚。我感嘆著這個有兩千年歷史的燈的節日,人們在虔誠的繼承光大,在年輪的光圈里,把它延續的紅紅火火、精彩分層。在它的繽紛妖嬈里,體現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得不讓中華民族的子孫為偉大的國度而驕傲。淵源的歷史,璀璨的文化,徜徉在元宵節的神采世界里,再翻出那古老的傳奇,傾聽來自千年的詩歌,那悠悠之音來自于腳下的大地,來自于茫茫的滄海橫流,來自于殘葉落盡的枝頭來自于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旅。當抹去歲月的浮塵,走進日歷依然是那么燦然,耀眼得醉心醉魂,只因為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百姓的快樂之日,團圓之夜。
夜深,詩詞煙花伴我激情無眠。這多情的元宵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圣燈,把我們美麗的生活裝扮得絢爛多彩,婆娑旖旎。把每年的新春盛典推向情更濃,愛最深,景尤美的境界。讓人在佳節的親情里,享受著最美好的真情盛意。縱然有生活中的煩惱,也被這紅色的海洋淹沒。縱然有無盡的相思,也被這燈的色彩迷戀。縱然有太多的坎坷,也被這希望之光牽引。縱然有無奈的聚散離合,也被這燈艷的妖嬈愉悅。把太多太多的情感珍藏在這一刻,在忙碌的一年里一點點的品嘗,帶給人們別樣的風情萬種。撩開窗紗,遙望那屬于十五的一輪明月,在這紫色的夜里,我的心情在靜謐里悄然悸動。那來自心靈里的一份激動,不知道偏愛了哪一個方向,也許還沒有從闌珊里走出,在斑駁陸離的夜幕下那綴滿五光十色的空間,那星河璀璨的天空,讓我迷失了思的歸路。在這個多情的元宵節里,迷失了自己,都因佳節太濃情,癡顛了多情的有情人。都因元宵太魅力醉倒了鐘情這火樹銀花的墨香之筆。今夜,我為這盛典的元宵節贊美,我為這有情有義的佳日動情,帶著我思緒的豐翼讓心飛翔。在這個承上啟下的元宵節里,在一個“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的告別中,翻過昨日的日歷,續寫又一個新春的未來。在新春落地娃娃的臉上,捕捉新的靈感,在新春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的衣裙上寫滿新的篇章。在新春健壯青年的臂膀上,挽起一個新的自我。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2
又是一年中國的傳統元宵佳節。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元宵節的歡樂,了解元宵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機關幼兒園于2月__日開展了“元宵樂”活動。活動分別以“說元宵節”、“制作元宵”、“品嘗元宵”、三個環節開展。
活動開始,老師們以圖文并茂的生動形式向孩子們介紹了元宵節有關的知識,讓孩子們了解了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來歷、民俗等。“說”完元宵就到了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做”元宵。孩子們在老師的組織下,和面、揣面、搓元宵,并親自動手制做大小不一的元宵。湯圓在孩子們期待的心情中煮熟了,當孩子們津津有味的品嘗著自己做的美味元宵時,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盡管元宵有大有小,有圓有方,但孩子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大家都感受到了節日帶來的快樂。
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孩子在實踐中加深對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認識,激發了幼兒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也讓我們的孩子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快樂,同時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含著的濃郁的民族文化。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3
我喜歡過春節,因為可以收壓歲錢,還可以放煙花;我喜歡中秋節,因為可以吃粽子,還可以賞月;我更喜歡元宵節,因為可以吃湯圓,還可以拉兔子燈。
每年的元宵節,媽媽都會給我買兔子燈,但是在我大班那年的元宵節卻讓我難以忘懷。
“今夜月明人盡望……”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像玉盤似的。我們全體小朋友一起在豐鎮公園里“溜”著心愛的燈。
豐鎮公園里可真熱鬧,到處張燈結彩。一個個奇形怪狀的小燈籠上還有一個個燈謎。有的人在看燈,有的人在猜燈謎……
我們的燈各有特點,吸引了很多游客。我拉的是紅紅的桃子燈,只要輕輕一拉它就會慢慢地打開,忽然從里面“飛”出一個騰云駕霧的孫悟空,游人看了不停地拍手叫好。小宇的孫悟空燈會揮動它的金箍棒。小李的龍燈會跑來跑去,眼睛還會發亮呢!小天拉的是最可愛的兔子燈,小樂也有一個會打開的蓮花燈。
興高采烈地拉著燈。我們一會兒并排向前跑,一會兒互相追逐,一會兒你追我趕。
所有的燈中,最多的是兔子燈,因為它善良、可愛,給我們的節日帶來了幸福平安。
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的節日,具有民族特色,我喜歡過中國節。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4
吃過才知道,那些白白胖胖的東西,圓圓滿滿的東西,就叫元宵。而且,是元宵節時,人們必吃的。這一天,親近的朋友之間,或者親戚之間,如果整整一個正月都沒有走動過,那么,這一天,互相走動時,不必拿別的東西,提一袋元宵就可以了。
僅僅是白面不足以成為元宵。元宵跟北方人做餃子一樣,必須有餡。北方的餃子餡是什么,元宵的餡應該也差不多吧。只是南方的風俗不同,元宵的餡也有一定的差別。
元宵的餡可以有葷有素。可以有芝麻花生之類,香噴噴的,從里到外溢了出來;可以是雞蛋炒點蔥姜蒜之類,隔老遠就能聞得到;還有南方人最喜歡吃的臘味里的臘肉,如果嫌太油膩,那就加一些包心菜,大白菜之類,不僅發出油光,而且還很香很誘人。
“這東西不怎么好看,但好聞。”記得第一次吃元宵時,就充滿了神奇的想象。
只是,第一次吃任何東西都是看顏值的。因為東西不怎么漂亮,不像機器做的,圓溜溜的,看上去有些粗糙,所以不是很喜歡,引誘力也不是很大。有幾個小孩子還扭身走進,鬧起了情緒。
可是,我不能。因為我已經是大孩子了,而且又在老師家里。老師帶我們幾個去他家,是特意為我們補上元宵這一課的。
想象中并不好吃的東西,真正吃到嘴里卻軟軟的,像老師那顆心一樣柔軟,沒有任何僵硬的地方,好像天生就充滿著仁慈與愛意。
盡管,那甜味有點膩膩的,但至少我不忍拒絕。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5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一天,我們要“猜燈謎” ”耍龍燈” “吃元宵”。我知道以前人們還要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
那么,元宵節是怎么出現的呢?今天我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本來,元宵節是一個慶祝天下太平的節日,后來卻變成了全家團圓的日子。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6
我一直以為中國是沒有情人節的,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七夕節,但那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秦觀的《鵲橋仙》寫得纏綿悱惻:“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但七夕節只是牛郎織女的情人節,因為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少女們要于此夜陳設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乞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她們是否祈求愛情,肯定會的,但也只是祈求而已,七夕相會的只有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不是現實中遭禮教束縛的人們,當然也不包括這些一廂情愿的純真少女了。“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對愛情只有朦朧的向往,并沒有實際行動。所以我認為,七夕節并不能算情人節,最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情人節。
中國青年男女也有過浪漫的時節,在宋朝的元宵節,郁積的柔情在火樹銀花上綻放、燃燒。古人強調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絕少有親近的機會。元宵佳節,少女們可以結伴出來游玩賞花燈,禮教嚴防密守下的一個疏忽,給青年男女提供一個一見鐘情、約會的機會。女詞人朱淑真所寫的《生查子》就描寫這樣的情景: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也有人說這首詞是歐陽修寫的。作者是誰,并不重要,讓人喟嘆的是詞中所寫的愛情悲劇。去年元宵節約會,今年的元宵只有明亮的月和璀璨的燈光照亮臉上的淚痕。這中間有多少曲折,發生了什么變故,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悲劇在當時很有普遍性。在古代,中國式的浪漫總被淚水浸透,也難怪現在的青年人記不起我們中國曾經也有過情人節,紛紛過西方的情人節,給情人送紅玫瑰。
民間有在元宵節為愛情祈愿的習俗。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在廣東揭陽榕城,元宵之夜“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年輕的小伙子“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但也只是祈愿而已,更多的人還是把婚姻交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主宰。
在元宵節戀愛成功的概率低,所以戲劇舞臺上翻來翻去就是那些讓人羨慕的愛情佳話。如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但這樣的喜劇很少,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猶如元宵節放的禮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綻放的時間很短暫,然后就凋謝,只剩下一地的炮紙。
我們看看辛棄疾那首寫元宵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朦朧的花燈燈光中,突然眼睛一亮,愛上一個笑語盈盈的女子,這愛的速度太快,也注定它會很快消失。這個被單方面愛上的女子很快淹沒在看燈的人群中,男子一直在尋找,終于在燈火闌珊處看見了她。但看見了又能怎么樣呢?走上去向她表白,還是回家之后象舞臺上的文弱書生害單相思?中國人骨子里就缺乏敢愛的勇氣,愛了碰到禮教的硬墻,又不敢恨,以頭撞墻的更少。也難怪,自由戀愛要等到上個世紀才得以實現。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7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是一個團團圓圓的日子,在這個團團圓圓的日子里。我與家人一起吃湯圓、一起逐鼠、一起做紫姑、一起猜燈謎。
大家都聚在一起吃湯圓,臉上露出了洋溢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吃著湯圓,非常高興!
吃飽喝足以后,我們一大家子人開著車邊走邊看,夜空中美麗的煙花,心里樂呵呵的。不光是我們樂呵呵的,就連馬路旁邊的陌生人也笑嘻嘻的。
吃完了也看完了之后呢,我們就開始猜燈謎了。我首先考的是我的妹妹,我說:“頭頂兩只角,身背一只鑊。只怕曬太陽,不怕大雨落。”我妹妹說:“是不是打一動物名?”我點頭說是。她脫口而出:“蝸牛。”我一下子愣住了,沒想到他竟然這么聰明。就這樣以此類推,我考完了每一個我的家人。只有一兩個人答不上來,早知如此,我就給他們出最難的了。
該做的都做了,可是,就是覺得還有什么沒做。我想起來了,是放飛孔明燈,我們一大家子人一家買了一個孔明燈。我們把火點燃,心里許了一個愿望,然后讓孔明燈帶著我們的愿望飛翔遼闊天空。我許的愿望是:希望全國人民元宵節快樂!
這真是一個又快樂又難忘的元宵佳節!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8
據說人們最喜歡生活的朝代就是宋代,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生活在中國的宋代。”由此我暢想,當我穿起麻布衣服乘坐寶馬香車來到宋代,過一個元宵節挺有意思的。
蘇東坡雖曾說:“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我更愿選擇的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展開的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當然錢塘(杭州)也不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看不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在不經意間就能碰見一個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那里有五的娛樂場所叫瓦子,咱也不是來這里卡拉OK的,皇宮前的御街自然是去處,那里一定寶馬雕車香滿路,皇上還經常微服出宮觀花燈,說不定在某個火樹銀花的'地方還能碰見他呢。
宋代的元宵節共五天,我選擇正月十五,不吃火鍋,雖然它是在宋代發明的;也不去吃火腿,東京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那時“東坡肉”剛隆重上市,人們也不像現在的人怕膽固醇高,想大快朵頤機會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錘;在南宋,就吃元宵(湯圓)。這兩種元宵節食品現在還有,但到宋代吃才有原汁原味,不像現在,心境變了,過節的氛圍也淡了。
順便也大口吞咽一些節日的喜慶氣氛。其實,無須用嘴,耳朵里灌滿的聲聲爆竹早已將元宵的熱鬧渲染,抬頭看天空,繽紛的禮花給宋代的元宵夜開出各種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詩人,跟在他的背后,感受盎然的詩意在燈樹上千光照,跟隨你身后的是逐人來的明月。如果你跟隨的是蘇東坡,“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這是蘇東坡眼中的燈火錢塘三五夜。元宵節的氛圍不僅在舌苔上繚繞,還會在你的鼻翼上溫存。“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那香會在我們的心底縈回,讓心靈如化凍的河流。
跟隨王安石也不錯,你可以看一看花燈,猜一猜燈謎,還會看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緊,答出了就會被招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傳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著下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然后感慨那時的學問真值錢,不像現在隨房價的上漲不斷貶值。
吟詠著歐陽修(一說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跟在他的身后,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你可以給柳絲打一個結,挽住明月;然后以詩詞為道路,約來那個在多年以后走失的人,柔情脈脈地向她傾訴你藏在心底一千年的話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今年的元夜當是到了現代了,那個在詩意中走失的人還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寶馬雕車里,那滿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語漸漸消失了,你的淚水和惆悵都是純粹的,只與愛有關,只與情有關,不似現在摻雜了很多雜質。
在宋代過一個元宵節,不用紅玫瑰,有詩歌和脈脈的眼神就夠了。你可順著辛棄疾的視線眾里尋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實在的,很有質地,可觸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現代人一樣感慨“聽說愛情會回來”,那時的愛情也是純粹的,就在不遠的地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9
每到元宵節,人們總是期盼元宵節能夠放假。其實,這是人們認為過節就要放假的傳統思維在作怪。仔細想想,元宵節不放假必然有不放假的道理,剛剛經過春節長假,元宵節再放假當然不適當。而且,無論是過節也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好,這都與放假無關,只要我們能夠品味出節日的真味道,照樣能夠把元宵節過得美美滿滿,過得傳統文化厚厚重重。“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
過出“美食”真味道。元宵是元宵節的美食,雖然這道美食在今天可以四季皆吃,但是,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能吃出獨特的味道。這獨特的美食是人的情懷與美食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品味美食中感悟生活的真味道,節日的真味道,精神的真味道。美食真味道,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美麗生活,美麗情懷,美麗營養。品味到美食的這個真味道,是過好元宵節的基礎。
過出“團圓”真味道。天上月亮是圓的,地下燈籠多是圓的,桌上元宵是圓的,人們團聚是圓的,團圓是元宵節的真味道。而且,這個真味道與春節的團圓味道不同,春節的團圓味道是親朋好友的團聚;與中秋的團圓味道不同,中秋是一家親人的團聚;元宵節的團圓則是天下的團圓,是家人與陌生人的團圓,元宵節是走出家門與天下人團圓的節日。這個團圓的的真味道讓我們感悟到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團聚最喜悅,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在這里得到了的體現。天下一家,其樂融融,在元宵節得到了最精彩的詮釋,品味到團圓的這個真味道,就品味到了元宵節的真諦。
過出“文化”真味道。元宵節,猜燈謎是固定節目,從古到今,生生不息,日久彌新。雖然元宵節的習俗更更迭迭,但是,猜燈謎卻始終能夠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永不衰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在猜燈謎中感悟文化魅力,生活智慧,美好未來。猜燈謎是元宵節文化的重要載體,讓人們在雅俗共賞的文化之路上行穩致遠。品味到文化這個真味道,就能在元宵節的日子里思想升華,生機勃勃,充滿憧憬。
“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美食的真味道讓我們的嘴巴香甜,團圓的真味道讓我們的情懷圓滿,文化的真味道讓我們的精神璀璨。在品味“真味道”中過元宵節,不放假又何妨?
2023元宵節心得體會范文篇10
俗話說“不出十五不出年”,當大家還在熱議節后綜合征的時候,將為春節畫上圓滿句號的詩意佳節又如期而至。元宵節,這個春節之后的首個重要節日,迄今已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人們或出門賞月、或燃燈放焰、或舞龍舞獅,或喜猜燈謎、或共吃元宵,以當地的民俗民風將這個節日推向另一個新的高潮。元宵節真正的動力,緣于它處在新的時間節點上,人們期許利用它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鬧”字,道出了這個節日奔放、歡騰、火爆的特性,也道出了人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弘揚。
在過去,元宵節也是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緣此有了“情人節”的特征,亦被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的《生查子》即描繪出了元宵佳節男女相約的浪漫畫卷。當然,與元宵節相關的動人傳說故事遠非如此。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元宵節作為“狂歡節”的特質在城市中逐漸淡去,原有的“情人節”等特征也在慢慢消逝。相比過去元宵節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有人甚至認為如今的元宵節更像是一場物質化的狂歡。比如,元宵的“外形”和“內容”花樣百出,蒸元宵、烤元宵、油炸元宵等層出不窮,容易讓人產生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感覺,反映傳統文化本質的氛圍卻少了幾分。
無可否認,隨著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涌入,以及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仍較薄弱的緣故,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洋為美、以洋為尊,甚至貶低、漠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但需要認清的是,中華文化是一個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的動態概念。慶祝的形式和傳承的方式實際上又是日趨豐富的,只要不失其既定的內核,我們可以不斷融入現代生活新元素,并對之做出新的理解與闡釋。因為,從“中國傳統文化”邁向“中華文化”,永遠只有“現在進行時”。
比方說,同是慶祝元宵節,淄博市淄川區的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濱州市博興縣有照燈的習俗,湖北省武昌區會一連三天“弄龍”等,這些都是各地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基于傳統文化基因逐漸形成的,這何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表現呢?不僅是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亦如是。更為值得慶幸的是,《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日前已正式公布。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其中就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不難看出,國家對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尤為重視與篤定決心,這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更是意義深遠。
回到鬧元宵,我們不能僅限于吃幾顆美味可口的湯圓,更要通過各種活動讓傳統文化真正“鬧”起來。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守住傳統節日的根,增強它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與凝聚力。讓其文化價值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時,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頑固根基和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