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精神心得體會1500字
三牛精神心得體會1500字(3篇匯總)
寫心得的過程中,需要對所學的知識、技能或者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有助于提升自我修養和素質。三牛精神心得體會1500字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三牛精神心得體會1500字,方便大家學習。
三牛精神心得體會1500字篇1
中國牛,拼搏實干的象征;中國牛,敢闖敢拼的代表。
在中華文化里,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為民初心和中華兒女在逆境中頑強奮起、自強不息的精神密碼。邁好第一步,奮進新征程,黨員干部更需要鉚足“三牛”精神犇新局。
厚植民生情懷,做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孺子牛”。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做孺子牛,就要堅守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20_年,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戰疫情、抗洪澇,抓脫貧、惠民生,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在抗疫斗爭中,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用行動檢驗初心使命、踐行入黨錚錚誓言,用“血肉之軀”筑牢了一道道紅色防線,譜寫了為民服務的時代壯歌;在抗洪澇中,黨員干部以“舍小我,成就大我”的英勇氣概身先士卒,始終走在防汛救災的最前列,點燃了無私奉獻的青春熱血。將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的“出發點”、一切為了人民的“落腳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新征程上,黨員干部要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精神,恪盡職守、夙夜奉公,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推動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弘揚首創精神,做創新發展、攻堅克難的“拓荒牛”。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時代發展的源泉,也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做拓荒牛,就要弘揚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過去的一年,我們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解決了系列高精尖“卡脖子”問題,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又恐瓊樓玉宇,“嫦娥五號”飛天攬月采樣成功;可下五洋捉鱉,“奮斗者”號實現海底萬米深潛;欲窮千里目,“北斗系統”組成完全體。道路寬闊,不等于一路坦途。站在新征程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深刻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不管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都需要釋放創新活力。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拿出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的雄心壯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毅力,做攻堅克難實干家,創新發展推動者,創造更多中國奇跡,續寫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故事。
承傳紅色基因,做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老黃牛”。紅色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政治底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政治優勢。做老黃牛,就要把紅色基因根植于我們的肌體,讓紅色遺傳因子在共產黨人血脈中流淌,與中華民族共存共榮。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不畏艱難險阻,不懼流血犧牲,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斗、發憤圖強、改革開放,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
精神振奮則百業俱興,形神怠馳則百事俱廢。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一個強大的民族,總有一種百折不撓的意志;一個崛起的國家,必然始終保持著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新時代,讓我們提振“牛”精神,拿出“牛”干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眾,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站在時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華夏大地必然熠熠生輝,中華民族必將破浪前行!
三牛精神心得體會1500字篇2
千年夢想,百年奮斗,圓夢今朝。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在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背后,是300多萬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和數百萬名基層工作者以青春、熱血在沒有硝煙戰場上的不懈奮戰,是1800多名扶貧干部以生命的絕唱踐行使命榮光,從蹣跚前行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他們讓薄土生出金、石縫開出花,讓這一奇跡被歷史銘記。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也許歲月會模糊記憶,但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以初心赴使命的豐碑上,永遠活在百姓的心里。讓我們一起致敬脫貧攻堅戰場上以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戰斗的先進典型,讓我們一起感悟他們的“心”力量,汲取奮斗不息“三牛”精神,繼續書寫新的偉大傳奇。
感悟“無私奉獻”的“初心”力量,汲取為民服務“孺子牛”精神。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廣大扶貧干部無私奉獻、辛勤付出的成果,消除貧困是他們堅持不懈、奮斗不止的“初心”目標。我們看到,從北京畢業選擇到廣西百坭村的“扶貧之花”黃文秀,放棄北京工作回到深度貧困家鄉的“藏鄉好女兒”張小娟,退休后選擇千里迢迢到薛家村義務扶貧的“名譽村長”王新法……縱然高山阻斷、大河阻隔,但為了群眾的脫貧致富路,他們離開城市到農村,走出辦公室到田野,離開自己的妻兒老小,以生命赴使命,以初心換民心,以忘我的奮斗追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用寶貴生命在神州大地、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矗立起一座座偉大的精神豐碑!致敬脫貧攻堅楷模,他們身體力行的“無私奉獻”,是為民服務“孺子牛”精神的生動詮釋,讓我們感受到了具體可觸的“初心”力量,如一盞盞閃亮的明燈,照亮著使命的方向,點燃了新時代繼續奮發向前的激情。
感悟“敢闖敢試”的“決心”力量,汲取創新發展“拓荒牛”精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也正是一項項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融入科技的創新舉措,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們看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把課堂搬到山間地頭,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走出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創新新路;“農民書記”姜仕坤26年如一日,細算經濟賬、共謀脫貧策,發動群眾種草養羊,發展山地特色經濟,做出了讓老百姓稱贊的出色業績……他們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乘風破浪、開墾希望,用堅毅的“決心”描繪出道路、方向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描繪出與時俱進的嶄新足跡。致敬脫貧攻堅楷模,他們身體力行的“敢闖敢試”,是創新發展“拓荒牛”精神的生動詮釋,讓我們見證著“偉大奇跡”逐步實現的“決心”力量,讓決戰決勝照進現實。
感悟“俯仰無愧”的“信心”力量,汲取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中國脫貧攻堅任務之艱、規模之大、成效之巨、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是人類減貧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中國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取得偉大成就,正是有著廣大扶貧干部始終奮戰一線,甘為馬前卒、爭當急先鋒,艱苦奮斗的不懈努力。我們看到,幾十年如一日身挑四擔堅守山村的劉桂珍,雖然退休但數十年如一日幫扶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武漢鼎,先后3次連續四年駐村幫扶的藍標河……正是因為有著他們,前赴后繼、戰斗到底,用熱血和實干做到“俯仰無愧”,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才能如期完成,實現了“愿景”到“實景”的美妙變化。致敬脫貧攻堅楷模,他們身體力行的“俯仰無愧”,是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生動詮釋,讓我們真切觸摸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心”,書寫出消除絕對貧困的“中國答卷”,引領我們繼續砥礪奮斗更加長遠的壯美征程。
讓我們致敬脫貧攻堅楷模,感悟他們以生命赴使命的“初心”“決心”“信心”力量,汲取繼續奮進新時代的“三牛”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再創奇跡!
三牛精神心得體會1500字篇3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開局起步,基層干部們請備好文房四寶,以“三牛”精神迎接建黨一百周年,以昂揚姿態書寫無悔芳華,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
握緊“筆桿”、錘煉“筆力”,夯實提筆能寫“基本功”。
“筆勢染來虹氣現,硯痕干處月輪開。”提筆能寫不僅是基層干部的內功,更是實現目標追求的基本功。要想成為筆桿子,必須勤于學習,把功夫下在平時,一方面堅持與時俱進地學,學習最新的國家政策、領導講話,做知識積累的“有心人”,讓寫作資源庫時刻“保鮮”;另一方面要堅持務實篤行地學,將提筆能寫作為目標追求,增強自身的思辨能力。歷代書法之大家,書寫時講求力透紙背,這樣寫出的書法瀟灑自如、爽利挺拔、精神外耀,給人以遒勁的力感。面對新時代與新要求,基層干部有義務更有責任去主動嘗試,在凝神靜思中握緊“筆桿”,在精益求精中錘煉“筆力”,以力透紙背的精湛筆法著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打下堅實基礎。
精制“墨錠”、提升“墨質”,練就刻苦鉆研“繡花功”。
“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一錠佳墨不僅融匯繪畫、書法、雕刻等諸多藝術功能,濃縮特有的文人風貌與時代情懷,更成為了一種文化與歷史的見證。“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在墨的圖案繪刻和漆匣的裝潢制作過程中,有這樣的一群人,堅守惟精惟一的工匠風骨,以經驗和時間磨礪自己的作品;秉持臻于至善的匠心精神,用潛心修行的價值觀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觀,以心血和汗水培育美的產物。如今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我們更應守住這份匠心,擇基層之業,擇利國之業,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執著扎根在基層,研磨品行、增長才干,傳遞服務的溫情和干事的力量,讓自己也能為他人一同分享“墨香”。
鋪好“紙箋”、描繪“圖紙”,榮立沖鋒在前“特等功”。
“白紙堆疊,裝幀為書,化為利刃。”紙作為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不僅為傳播華夏文明立下了卓著功勛,更是協同人類開辟豐富多彩的文化領地。人生亦是一張白紙,經過基層實踐的閱歷后,生命便有了不同的色彩。時代楷模廖俊波牢記黨的囑托,帶領福建省政和縣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了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貴州遵義老村支部書記黃大發踐行“修渠、致富”的誓言,三十年如一日率領群眾絕壁鑿天渠,終于引來一泓清泉,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的不朽精神。其實生命遠不止僅有某種單一的色調,豐富多彩才是它最本真的意義,在面對看似平凡又普通的基層工作時,只要我們用心在實踐的淬煉中畫好每一筆、寫好每一撇,這紙上便有了錦繡文章、精彩畫面。
刻琢“硯璞”、涵養“硯品”,下足不棄微末“水磨功”。
“筆有神,硯亦有神。”絕妙的筆硯,造就絕妙的文章與書法。精品如硯璞,功夫在水磨。有一以硯喻人的格言聯曰:“以純為體,以靜為用;如玉之堅,如砥之平。”一塊好硯,在于它材質的堅美以及潤磨出的墨香,基層干部也需像硯璞一樣沉穩,在基層實踐中潛心修行,堅定熱愛,戒驕戒躁,永遠保持如硯一般質樸本真之心,在一刀一刻中,感知紋理、雕琢走向,在一修一填中,勤懇耕耘、喚醒生命,最終在平凡的基層歲月中創新出豐滿的“血肉”。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愿廣大基層干部以志為方向,以勤為動力,以筆的爽利挺拔、墨的臻于至善、紙的奮楫爭先、硯的本真質樸扎根基層,找到人生舞臺,收獲出彩機會,身體力行書寫新時代的奮斗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