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內容心得
邊城內容心得(14篇范文精選)
寫心得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點,加深理解和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怎樣寫邊城內容心得?這里提供邊城內容心得分享,供大家參考。
邊城內容心得篇1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后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秀秀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秀秀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后,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后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里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樂的人。秀秀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么質樸、那么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里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里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托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秀秀準備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秀秀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里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并沒有把秀秀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秀秀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么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于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凈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內容心得篇2
一九三四年春天,沈從文完成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邊城》。這時,“四一二政變”已經開始了七年,這段時間,全國大量文人墨客慘遭屠殺,“白色恐怖”始終盤繞在中華大地的上空,而在東北,三一年又發生了“九一八”事變。當時中國可以說是黑暗無日,民不聊生,使人看不到一絲希望。就是這樣的背景之下,《邊城》破淤而出。
初看《邊城》,其書名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位同時代大家的作品——《圍城》。如果說前者把婚姻比作城,那么《邊城》中翠翠與儺送短暫的小“愛情”,城是入不了,僅能算作“邊城”。內容不必多說,翠翠的愛情悲劇讓人很容易看懂,真正的閃光點所在,是它所描繪的世外桃源般的環境。
邊城地處偏遠,不受當時亂世的影響,民風淳樸,當官的近民愛民,怎么不令當時的人們所向往?就像現在天天做題做得頭大的高中生,看見路邊無憂無慮嬉笑的幼兒怎么不羨慕?《邊城》不僅僅是沈從文聊以自慰的著作,而是對當時飽受戰亂的人們的一處可受心靈避免摧殘的永無鄉。加廖《西西佛斯的神話》中曾寫過:“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不再會孤獨,哪怕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無困難地憑回憶在囚牢中獨處百年。”所以,有回憶的,被其喚起回憶;沒有的,便“制造”“回憶”,讓人有所依靠。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東晉末年,朝野大亂,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創作了《桃花源記》。而三十年代,沈從文創作了另一個永無鄉,即《邊城》。
放眼現在,浮躁之氣彌漫整個社會,人們除了要為工作付出大量的精力之外,還需要去對付人與人之間的一發發“暗箭”。許多人厭倦亦或飽經了這種生活,開始自我挖掘,自我逃避起來,就像《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里計算士那樣,僅留下一個影子在人間,而把靈魂與肉體留在冷酷仙境之中。更有的人來一句“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唯有再見才是人生。”然后便像夢時代的跳樓“夢之隊”一樣結束自己的生命,太為消沉!
好在沈從文構造了一處永無鄉,一處僅用文字構成的永無鄉。陷入迷途亦或絕望的人,暫住一番又何妨?
邊城內容心得篇3
習慣了城市的喧囂,習慣了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容,也并無什么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于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對農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著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有著近似的景,至于情,是在認識了這座小村莊后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并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脫,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干魚,睡艙板;人們的皮膚被陽光染上了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蕩著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著。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了這里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和不受任何雜質玷污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著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人嘆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了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溫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了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和船夫,這個么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著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了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
邊城內容心得篇4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最初接觸《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空氣里有泥土的氣味,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么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圣手。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故事。小說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里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于無政府狀態。這里的人們也都保留著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慣支配著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于一體化狀態。人們都如同老船夫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的社會環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說,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說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著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著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里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著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平淡而閑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說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說整體風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調。我想這大概是由于沈從文先生不愿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邊城內容心得篇5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書出版時心中充滿悲傷,因為母親死去。
邊城開篇邊介紹了湘西的風景。從文中可以看出,沈從文特別愛他的故鄉,我雖然不曾去過,但從字里行間可以想象出湘西美景,那里的風土人情,雖然有些“文明人”并不喜歡,可是那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村民確是值得讓所謂的“文明人”學習,他們不為錢,不會暗地里互斗,他們是善良的村民。或許,在我們看來,他們很傻,白給錢都不要。可是他們的傻卻是我們所缺失的。
文中講的是一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有那女孩,翠翠。
整本書我都可以感受到翠翠與爺爺的感情,爺爺一手把翠翠拉扯大,爺孫倆相依為命。日子雖苦卻也活得快樂,那種干以舒適的生活正是飽受工業噪音污染的城市人所追求的。其實整篇文章枯燥無味,耐著性子往下看,卻也嚼出了些趣味。
當地的求愛方法是唱歌,就是那種最原始的,站在山對面唱,向心愛的姑娘求婚。翠翠爺爺當時也向大老提的這樣的要求,而不料大老不會唱歌,但是卻不肯放棄,最后無奈便將翠翠讓給同樣深愛著翠翠的二老。誰知,事情總來的不順應人意,“大老坐下水船到茨灘出了事,閃不知這個人掉到灘下漩水里就淹壞了"因此,二老就誤會老人,從此也不再唱歌,老人也有些氣餒。故事到了這里,也許就該完了。可是,二老并沒有放棄翠翠,卻也沒明說自己的心意,直到老人死去。
老人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夜間下起了大雨,夾以嚇人的雷聲。祖孫倆便默默的躺在床上聽雨聲雷聲。第二天早上,翠翠起身發現渡船不見了,屋后的白塔也不見了。翠翠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翠翠嚇慌得不知所措,只銳聲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應,原來這個老人在雷雨將急時已死去了。老人的死猝不及防,根本沒有任何預兆。不僅身在其中的翠翠沒有料到,連我這個看清全局的身外人也不曾料到。我的腦袋里嗡嗡嗡地響,仿佛是收音機調頻的聲音,聽的人有些煩躁。
故事到了這里已經沒有看頭了,主人公已死,后面的描寫再怎么優美,我想也是蒼白無力,沉重悲哀。
結局有些不盡人意,二老沒有回來,翠翠也一個人活著。文中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好像作者有意讓讀者發揮想象,讀者不一樣,結果也就不同,有歡喜的,有遺憾的。
邊城內容心得篇6
《邊城》主人公翠翠,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后來,翠翠路遇了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老船夫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恪盡本分。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鄰里之間的互愛,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慷慨又能濟人之急”。他盡釋前嫌,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湘西人的善良。
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作者運用小說中無限的美來反襯現實中的各種黑暗與丑惡。由于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同是一個時期,沈從文卻和所有人的風格都格格不入。他輕細地描寫著湘西的平靜,從不沾染血腥,而背后卻藏著無可掩抑的,對民族的憂慮與愛。
作者用最出神的筆墨淡然寫出一份柔情,對現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我們要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著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而溫暖,它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干凈起來,敞亮開來……
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閱讀《邊城》的那個場景那個瞬間是那樣的不真實,仿佛是一段偷來的并不屬于你的時光……
邊城內容心得篇7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感情杯具,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完美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感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述,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么渾厚……盡把自我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述,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感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完美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完美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職責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感情的杯具,看似文字簡便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感情杯具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應對癡心感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最終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杯具。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理解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最終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內容心得篇8
《黃昏》是我讀過的一篇比較“奇怪”的小說,奇怪之一在于,黃昏,雖然有頹敗的象征,卻也有襯托梅花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類美好的意境,作者為何要用此題目。奇怪之二為整篇小說沒有一個明確的主人公,但多次讀過之后我發現,雖然沒有明確主人公,這里的人們也有他們心底的聲音。
監獄旁,江南,石頭城。這里的人都被稱為窮人,男人和女人每天做著辛苦的工作,雞飛狗跳間是他們無盡的黑色的日子。監獄里的人,是欠了小債或偷了東西的農民,他們交了罰款便能被釋放,但他們沒錢,命運只能被掌握在別人手中。當有人被執行死刑的時候,村子里的小孩一起哄來,待那人頭落地,他們便開始了自己的游戲。在這些孩童身上,我沒有看見知識、善良、童真,只看到了被無知蒙蔽的一顆顆本應晶瑩的心!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污濁中,仍有美好的品質在閃光,即將上刑場的楊守玉,臨死前告訴別人:幫我還村中漆匠五百錢,我應當還他這比錢。黃昏中,污濁中,生命的聲音,是對誠信的呼喚,是一個普通人在臨死前,對良知的最后致敬。
邊城內容心得篇9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哥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一個勤勞、善良,一個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為什么他們的愛情卻以悲劇告終?我一次又一次地不愿相信,可是小說結尾依舊是那樣——“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為這樣,我們不禁為翠翠的命運擔憂,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既反映了湘西淳樸善良的人們身上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們在“自然”、“人事”的偶然變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哀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對個人命運悲劇和民族品性墮落的隱痛。
雖然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讓我傷心,但是小說還有一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個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時愛上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但是他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手足之情。后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幸福,二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翻開《邊城》,那樣的場景再一次浮現:茶峒,小河,河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河邊的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邊城內容心得篇10
一夜的風雨,吹走了渡船,吹走了祖父,吹走了少女剛剛萌生卻又無果的愛情,吹走了年僅15歲的翠翠天真而又美好的希望……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就連那青澀而又純美的愛情也在萌芽時漸漸沒了影蹤。一切是那樣平淡,就在這平淡之中,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卷——小溪,渡船,溪邊的白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位老人,一個女孩兒,一條黃狗。
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太陽西沉,小船收渡。祖父守著翠翠,開著渡船駛過十五載春秋,笑看花開花落,風起蝶舞。不收船客的錢,卻時刻準備好熱茶供船客解渴,這樣的淳樸,這樣的善良,在溪水的柔波中漾開,緩緩地流進每個茶峒人的心里。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溫柔的溪水、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里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翠翠的單純活潑、天真善良,“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她在溪邊玩耍的身影,爽朗的如銀鈴般的笑聲,仿佛把人們帶進了她的世界。可“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祖父的離世,天保的殞命,儺送的出走……殘忍的現實迅速將翠翠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消失得干干凈凈,連一塊碎片也不曾留給她。這個可憐的少女,是否走了一條和她母親同樣的路呢?那凝視夜空的孤單的眸子,又像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一份凄涼呢?
《邊城》有著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沈從文先生用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恬淡的鄉村小景。這里寄予了他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優美中流露出對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他用一種敘述的語調,為故事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引出了翠翠心中難言的“薄薄的凄涼”。
溪水依然靜靜地流淌著,只是沒有了渡船的行跡,顯得有些孤單;小屋依然靜靜地立著,只是沒有了白塔的依托,顯得有些零亂;翠翠依然靜靜地坐著,只是沒有了祖父的陪伴,顯得有些傷感……望著翠翠孤苦無依的身影,我們不禁為她擔憂,命運的轉盤,能否為她停留或是載著她的憂傷一去不復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讓我們陪著翠翠一起守望,守望著她遠方的幸福……
邊城內容心得篇11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于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淀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邊城內容心得篇12
從湖南回來我就無端地平生了許多感慨,其實也不是無端地,細細想來那的確是一個給人許多期望的地方,并讓人琢磨著把這種期望變成現實。清山秀水,人杰地靈。造物主把他對美景的一切偏寵都給了湘西,給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也給了那里樸實可愛的人們。那些還沿襲著祖輩們留下的習俗,吟唱著山歌歡迎遠道來客的土家阿妹們,給我們娓娓道來這方土地的靈與秀,就在這靈秀之地誕生的偉大人物中就有我非常敬仰的沈從文先生。
沈先生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寫的小說《邊城》。記得很小的時候就看過“邊城”這部電影,還曾經為主人公翠翠最后的歸宿牽腸掛肚。如今大了,雖未能親身到過沈老的家鄉——鳳凰,但這次湘西之行的確讓我更明白了為什么沈老作品里的邊城會那么美。如詩如畫般恬靜幽美的山村,還有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但結尾處的一句卻給人留下無限的惋惜,無限的牽掛和期盼“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里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么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里純凈的空氣。
其實,我是想說很感謝我們這個時代。雖然它給人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給了人們選擇的機會。不同于那個時代,我們是自由的,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時代崇尚的是張顯,而不是含蓄,人們可以去創造自己的生活,而不用象翠翠那樣去等待命運的安排。所以電視里多了許多選秀節目,越來越多的人們狂熱的追逐著自己的明星夢。如果沈老還活著的話,會不會加入到其中呢?
不過,沈老筆下小城的美景和淳樸的民風,如今也被這個時代烙上了摸不去的傷痕,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也許“邊城”就是作者對遙遠記憶的一種思索,也許我們每個人心目中也有自己的“邊城”等待著我們去頂禮膜拜。
邊城內容心得篇13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著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題記
一個多雨的江南……
曾經,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邊,正飲著葫蘆中的酒。
“爺爺,爺爺。”
老人緩緩的放下了葫蘆,不遠處的小船上一個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隨他撐船。
他,仿佛已經習慣了孤獨。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后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丑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蕩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蒙蒙的雨中藏著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著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欲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贊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著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愿為了心愛的女子癡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征,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里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向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么“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么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夢逝之時,她并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忌憚,更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愛,她不會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每當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問題,他總是跑進竹林,選擇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愛的人曾經想要渡河,她一樣遠遠的逃開到竹林里。這竹林更仿佛是她心靈的避難所,也是她的純真世界的象征。可惜愛情沒有降臨她的身邊,或許是無緣罷。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內容心得篇14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后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后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里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么質樸、那么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里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里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托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里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并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么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于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凈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