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立秋節氣的風俗活動
2023立秋節氣的風俗活動大全
很快將要迎來立秋節氣了。立秋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2023立秋節氣的風俗活動,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秋的風俗活動
立秋啃秋瓜、曬秋、貼秋膘、秋社、喝立秋水。
1、立秋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2、曬秋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3、貼秋膘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
4、秋社秋社,是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5、喝立秋水在四川等地方,在立秋的時候,人們會喝立秋水,在立秋正刻,全家人都要喝一杯水,可以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立秋吃什么食物
立秋節氣食物一:芋頭
在南方,立秋日,屋前房后的芋頭正是開挖,蒸芋頭,蔥油芋頭便是立秋日的節氣美食之一,家家戶戶都會安排吃。芋頭,口感粉糯,綿軟細膩,甜香型,是一種很好的堿性食物,蒸煮皆可,主要是健脾益胃,大人小孩都適合,也可以當做主食來吃。
立秋節氣食物二:西瓜
我們都知道夏天吃西瓜,消暑熱解暑氣,立秋這一天為什么還要吃西瓜呢?這是一種老傳統謂之啃秋,也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吃西瓜的時候,因為立秋之后,早晚溫差大,吃涼的東西容易壞肚子,傷腸胃,所以立秋之后西瓜下市,基本就不再吃西瓜了。
立秋節氣食物三:梨
有時候我們會有種錯覺,似乎梨是夏天吃的,其實不然。梨,應該是秋天吃的,秋梨二字從字面理解就能看出秋天的梨,梨水分含量高,口感清甜,有助于降燥祛濕熱,通常和冰糖,銀耳搭配制成糖水喝,解渴又潤燥,立秋吃梨正合適。
立秋節氣食物四:黃瓜
民俗傳說里是這樣講的:立秋搶膘要吃肉,吃黃瓜會越來越瘦。瘦,對于女人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畢竟好的身材穿什么都好看,只要能瘦,吃黃瓜也沒問題。但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除了黃瓜之外,肉肯定也是要吃一些的。黃瓜除了能減肥,其實也有利于排毒養顏,消除體內濕氣的。
立秋節氣食物五:烤鴨
好吃的烤鴨在北京?北京的美食名片中,烤鴨算是最靚的一張。烤鴨最早成型于"炙鴨"。元朝天歷年間的御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有"燒鴨子"的記載,燒鴨子就是"叉燒鴨",也是最早的一種烤鴨。制作工藝上采用炭火烘烤,口感酥香,口酥香,肥而不膩。立秋貼膘,紅燒肉過肥,油脂太高,而烤鴨油脂適中,不油不膩剛剛好。
立秋節氣食物六:土雞湯
雞湯,是補虛勞的,經過一季的苦夏,身體的抗疲勞度下降,燉一鍋土雞湯,解乏消疲勞提高免疫力,幫助身體恢復,尤其對于女人來說,比較適合。土雞不僅肉質細膩富有韌性,營養價值也高過肉雞,立秋節氣喝雞湯,搭配少許菌菇,配幾粒枸杞,提升養生功效,建議你們試試。
立秋節氣代表了什么
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中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在這個時節農民就要特別注意啦。
立秋節氣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初候,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農業事情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
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欠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干旱。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后,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