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中元節來歷介紹
2023傳統節日中元節來歷介紹
很快將要迎來中元節了。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來歷介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元節來歷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民間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時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好好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先人。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后,已成為民俗節日。
中元節禁忌
1、盡量不要討論鬼怪
據說鬼魂們會傾巢而出,尤其是寺廟和普渡法會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節也不要亂說話,說不定鬼魂正從你的身邊經過。
2、不要走夜路
晚上11點之前就不要上街了,這天百鬼夜行,陰氣最重,所以這天不應該在外逗留,夜不歸家是大忌。
3、避免晚上拍照
鏡子或手機這種東西,很容易撲捉到不干凈的東西,若是在晚上拍照,說不定就把不干凈的東西給拍進去了,那就等于沾染了晦氣的東西,運勢也會下滑的。
4、不亂踩冥紙
中元節這一天,路邊往往有燒紙的人,散落的冥紙不要亂踩,那是燒給鬼魂的錢財,往往會有鬼魂在撿拾,如果你踩到他們的東西,他們不高興,你就要倒霉了。
5、不要亂拍人肩膀
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節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6、避免帶鈴鐺、風鈴等招鬼物
風鈴和鈴鐺聲能夠在陰陽兩界傳遞溝通,很容易招來不好的事物。
7、勿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買路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勿偷吃祭品。這些是屬于鬼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8、不要下水游泳
這天地府的鬼全部放出來到陽間,水里是十分不安全的,若你還執意去游泳,很容易成為水鬼的替身,所以,這天一定要禁忌下水。
9、別亂照相
夜游時最好不要亂照相,否則好兄弟會入鏡與你合影,手電筒也不要往樹上亂照,以免驚動喜歡附著于樹梢上的好兄弟。
10、筷子插在飯中央
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12、夜游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13、喊名字
夜游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14、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15、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16、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17、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18、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19、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里坐坐。
2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21、拔腳毛
俗話說:“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所以腳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22、別亂靠墻休息
沒事不要亂靠墻,因為好兄弟平時最喜歡依附在墻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
23、收好衣服防鬼“借”
晚上睡覺或天黑以前,要把曬在外頭的衣服收回來,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曬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嚇人的)。
24、遇到靈異事件別慌,睜眼集中注意力
若遇到鬼壓身、鬼打墻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
中元節是什么節日
農歷的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仔節,根據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說法,在中元節期間,陰間地府有很多無主的孤魂散鬼,長期是沒人奉敬,久經饑餓,常于此時到民間尋找食物,為了不讓這些孤魂散鬼到處騷擾,于是民間便于此日備辦豐盛菜肴以及香燭、金紙、銀服等等祭祀鬼神,故俗稱“鬼仔節”。
又因中國自古以來即有“事死如生”的傳統風習。在古代,民間祭祖多在春季,而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祭祖一事便改在中元節進行。這個中元節,乃中國道教之中元節。
漢代天竺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為了讓漢人接受,也同樣于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辦“盂蘭盆會”、“盂蘭”一詞乃是梵語,意思是解救倒懸之苦,與普度眾生之義相近。至此,傳統的道教和舶來的佛教,兩者雖然教派不同,但在中元節的節俗方面卻是相同的。
中元節之俗,據傳漢代即已有之,至唐代尤為興盛,因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迷,當他蘇醒以后,自稱曾“魂游地府”,歷見陰間散魂餓鬼,攔路乞食,唐太宗答應返陽之后,當廣為布施,因而詔令全國,于中元令節之時,設盛宴普施眾鬼魂,所以“普度”也稱“普施”。從此傳衍不衰,久而成俗。
又有從《變文》演變而來的《目連下地獄救母》的故事和戲曲的廣泛傳播陰司地府和孤魂野鬼等等故事,在“高臺教化”的影響下,被說得鑿鑿有據。從而加深百姓對于鬼神的迷信,并因而奉敬更加虔誠,遂使中元節祀先敬祖做“普度”之俗傳遍全國。每于此日演戲酬神,熱鬧非常?!肚G楚歲時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作盂蘭盆會?!庇謸未显稀稏|京夢華錄》的“中元節”條所載: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據清乾隆版《泉州府志》的《風俗篇》載:中元祀先……。寺觀作盂蘭盆會,……家家戶戶具齋供,羅于門外或坰衢,祝祀傷亡野鬼?!?/p>
可見中元節之俗,遠自漢代即已有之,雖然有各種說法,但是歷代流傳不衰,以至今日,已有兩千年之歷史矣。
中元節常見的四大習俗
普度
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放焰口”這一中元節民俗活動是受佛教影響而產生發展起來的。佛教六道輪回中有“餓鬼道”,這些鬼腹大如山,咽細如針,飯食到口即為口中火焰燒成灰炭,因此雖有飲食亦不能受?!胺叛婵凇奔礊榫榷瑞I鬼,為其施食的活動。發展到現代,這一節俗已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但與此類似的“普度”儀式在臺灣仍比較流行。
普度活動一般帶有以下三個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薦享無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過去,帶著這些目的,民間各地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普度活動,如湖南寧遠“中元,各家購紙燭、金錁、銀錁,或紙箱及冥包等類,焚化。且于三日前,折冬青一枝,置神龕上,并供酒食、饈饌,如待大賓,云每年是節,祖宗靈魂必歸家一次?!庇秩缟綎|民俗以“清明日、中元節、十月朔為三冥節,城隍出巡,儀仗甚豐,妓等白衣白裙手捧鏈索扮作女囚(囚魂),若戲中所演紙蘇三者。乘敞轎隨行,謂藉以讖除罪惡”。再如近世湖北監利于“七月七日,祭祖禰、謂之迎亡。連享七日,焚楮薦之,曰送亡。新死者,則于是月朔(初一)迎祭,與此夕奠送”。
在臺灣普度的形式又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從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議好時間輪流普度。普度時都會在門口擺設長長的供桌,擺上豐盛的菜飯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盤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稱“拜門口”。同時,家家門前、檐下都掛盞圓形紙燈,一面寫“陰光普照”或“慶贊中元”,一面為“路燈”,這是用來照引路途,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又叫“樹燈篙”。
公普又稱為“廟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俗語又叫“拜七月半”。通常以寺廟為中心,由廟寺主事者來主持。這一天,人們往往在街頭巷口搭起法師座和祭孤堂,設起普度壇。普度壇中央懸掛著“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臺上立著幾塊靈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這是召喚各方沒有主兒的“餓鬼”前來受祭。為了怕施食時“小鬼”搶不過“大鬼”,還特設“兒童男女孤魂之位”的靈牌。在壇前邊擺有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斗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斗燈內放白米、古劍、銅鏡、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壇前還特設一排長桌,以供民眾擺牲之用。中午過后,各家各戶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紙錢、衣帽、竹笠等祭品前來祭拜。主事者分別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黃、綠、紅各種顏色的三角紙旗,并寫上“盂蘭勝會”、“甘露門開”等字形,以作紀念。之后便請和尚、道士各念其經,進行祭拜,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
放水燈
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臺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放河燈”的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會,限于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征,戰勝寒冷饑餓的神靈。又因為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后,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唐肅宗于759年詔天下設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2019年定佛誕日為放生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屆時舉燈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養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蓮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此后,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并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如清代皇宮放燈:“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禪誦,自瀛臺南過金鰲玉蝀橋,繞萬歲山至五龍亭而回。河漢微涼,秋蟾正潔,至今傳為勝事。”
北京竹枝詞有“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這樣的詞句。舊時京城的“斗燈會”從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晚上(尤以十五日為最),各家兒童呼伴結群,執燈遨游于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孩子們眾口喊道:“蓮花蓮花燈啊,今兒點了明兒扔啊!” 但也有其他書中提到:“蓮花燈”必須在七月十五晚12點前焚毀,如果放在第二天則視為不吉祥的事情。
舊時這個時節近山人家往山野或岔路口去插紙燈、焚紙、撒羹飯,稱“放路燈”;近水人家用竹蔑和紙精制法船,亭臺樓閣俱全,且裝金剛羅漢等紙像并貼“慈航普波”等楹聯,入夜,于河沿,海邊,點上油燭,放入水中,焚上冥紙,隨水飄流,直至燒盡沉沒,稱之“放水燈”。
人們認為,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民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比如說,山東 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就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面碗、紙張制成燈具,并以街巷為單位,制作特大紙船,紙扎目蓮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并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念佛經,佛師一邊念經,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后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它孤魂野鬼?,F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跳鐘馗
“跳鐘馗”是舊時臘月間的習俗活動,由起開裝扮成鐘馗形象,沿門跳舞。俗謂此舉可以驅鬼。一般從臘月初一開始,一直延續到二十四或除夕。所扮除鐘馗以外,還有判官、鐘馗的妹妹等。
據清代地方志和風俗志記載,不少地方一進臘月門就有“跳鐘馗”的習俗。清乾隆年間《奉賢縣志》說:臘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妝為鐘馗、灶王,持竿劍,望門歌舞以乞,亦儺之遺意?!边@記的是江南的風俗,顧祿的《清嘉錄》記述的也是江南吳地的歲時風俗,其中也提到跳鐘馗:“丐者衣懷甲胄,裝鐘馗,沿門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屆除夕而止,謂之跳鐘馗?!毖b扮鐘馗者,青面鋼髯,破帽藍袍,手中揮舞寶劍,或者是一把板斧,張牙舞爪,氣勢洶洶,為非作歹的大鬼小鬼們見了紛紛望風披靡,退避三舍,換來家門清凈,吉祥安寧。
跳鐘馗的習俗,至遲在宋代已經見于文獻記載了。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自入此月,街市有貧丐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鐘馗小妹等形,敲鑼占鼓,沿門乞錢,俗呼‘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p>
由于 “跳鐘馗”的驅鬼作用,臺灣地區將其引入到了中元節慶活動中,形成了現在其特有的中元民俗活動。而我國其他地區一般在端午節(安徽省歙縣城南漁梁古埠)或臘月(江南一帶)才進行此項民俗活動且表演形式不同。
跳鐘馗是要借著鐘馗的法力趕走留連忘返的鬼魂。通常是在普度以后,以寺廟會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中人來扮鐘馗,跳鐘馗時,一般民眾都不敢在現場逗留,以免被煞氣沖到。跳鐘馗結束后,中元祭禮就隨著告一段落了。
搶孤
臺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涂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并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搶孤”是中元祭祀活動中臺灣所特有的活動。但在中國舊時民間也有過.中元節期,舊時往往有設壇延僧道齋孤之俗。其壇上除鑼鼓絲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這本是用以祭祀、施舍孤魂野鬼的,但齋蘸儀式結束時,僧道將其拋下,眾人爭搶,故稱。俗說已婚婦女搶到可得子,小孩搶到則一生平安。
臺灣百年前即有許多大陸閩粵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節慶禮俗也與中國大陸大同小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乞巧節) 等中國傳統節日, 在臺灣民間也有不同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臺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等。
臺灣有些地方在中元普度的廟會后,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稱為“搶孤”。一種說法是為了與孤魂野鬼搶奪祭品,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嚇退流連忘返的鬼魂。臺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是宜蘭頭城鎮的“搶孤”活動。“搶孤”是先搭設數十公尺高的“孤棚”,在搭建“孤棚”時有許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壇的人員必須吃素齋戒,戴孝者或做月子的婦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觸“孤棚”祭儀法器,以避免搶孤時發生不測?!皳尮隆痹谄咴碌淖詈笠惶煳缫古e行,比賽時棚柱上涂滿牛油,參賽者以疊羅漢的方式,踩在隊員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后再向上攀登“孤棧”,在攀登過程中所搶下的食物則丟下供棚下的民眾撿拾。
這項活動往年常有意外發生,因此在清朝時期劉銘傳曾經下令禁止“搶孤”活動。1991年,宜蘭頭城鎮恢復舉辦“搶孤”,并且改善了活動搶奪的方式。以往為了賬濟貧苦亡徒爭搶祭品的掠奪活動變成了目前具有競賽性的民俗活動。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能夠首先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由于有游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而民間相信搶得順風旗的人,可以獲神鬼的庇護。
中元節燒紙有什么講究
一、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最好要買黃草紙。
二、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三、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而且要念念有詞,如:___,給您送錢花來了。
四、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也是為了保證親人能夠拿到錢。
五、去燒紙的來回路上,遇到燒紙盡量繞開,不要踩到。
燒紙錢的數量多少并不在乎,主要是紙錢上面打的錢多少的個數,有很大的講究,單憑一個“錢”字,是“金戈戈”三個字組成,所以紙錢上面的錢數,也應該用“金銀銅鐵錫”來計算,一為金、二為銀、三為銅、四為鐵、五為錫,六為金、七為銀、八為銅、九為鐵、十為錫,十一為金。
一般求神、還愿、解災、過節、人逝世燒老福紙,以用六個眼(六個錢)和十一個眼(十一個錢)一排的錢紙為最佳。而祭神、開靈、做齋應該用七個眼(七個錢一排)的最好。送鬼送花盤,七月半燒,應該用八個眼(八個錢)一排的最妥,這就是所謂的“神七鬼八”。
在燒紙的時候,若遇到不燃的情況,不可把錢紙撥亂了,這樣鬼神很難齊整,又要來索取,燒紙錢的主人家庭就人口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