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包餃子紀念誰
冬至包餃子紀念誰(醫圣張仲景)
冬至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是我國古人用土圭測定出來的節氣。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冬至包餃子紀念誰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冬至包餃子紀念誰
冬至包餃子是因為紀念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我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據說在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來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在他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湯以醫治凍瘡。
張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2023年冬至日是幾月幾日
2023年冬至開始時間:12月22日 11:27:09
2023年冬至結束時間:2024年1月6日 04:49:09
2023年冬至農歷時間:十一月初十
2023年冬至星期時間:星期五
2020-2030冬至時間表
2020-2030冬至時間表 | ||
2020年 | 12月21日 | 冬月初七 |
2021年 | 12月21日 | 冬月十八 |
2022年 | 12月22日 | 冬月廿九 |
2023年 | 12月22日 | 冬月初十 |
2024年 | 12月21日 | 冬月廿一 |
2025年 | 12月21日 | 冬月初二 |
2026年 | 12月22日 | 冬月十四 |
2027年 | 12月22日 | 冬月廿五 |
2028年 | 12月21日 | 冬月初六 |
2029年 | 12月21日 | 冬月十七 |
2030年 | 12月22日 | 冬月廿八 |
冬至的習俗
北方冬至習俗
北方人習慣在“冬至”這天吃餃子、餛飩。
在北方流傳著一句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每年到了“冬至”這天,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南方冬至習俗
南方在“冬至”這天習慣吃湯圓。
在南方流傳著一句俗語:“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冬至日該吃什么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冬釀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后擴散,最后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團
蘇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團”。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冬至團又稱為“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為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為餡,祭祀并互相贈送。現在仍有吃冬至團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