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當天有什么風俗活動
七夕當天有什么風俗活動?
七夕節日通常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人們會慶祝牛郎織女的相會,也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七夕當天有什么風俗活動,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七夕當天有什么風俗活動
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
七夕夜聽悄悄話
傳說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會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靜靜地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如果哪位少女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那她將來就會贏得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
拜魁星
七夕節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爺就是魁斗星,民間認為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
送巧人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臺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七夕情人節的傳說
牛郎是人間一個勤勞善良的小伙子,自幼失去父母,與哥嫂一起生活,哥哥雖愛弟弟,但惹不起狠心的嫂嫂。牛郎每天,放牛砍柴,忙個不停,卻餓一頓,飽一餐的,日子過得很不舒暢,眼看牛郎長大了,哥嫂的財產也豐厚了,人們都說豐厚的。財產是牛郎辛勤勞動的果實。嫂嫂怕牛郎提出成家平分家產。所以就早早提出分開過日子,誰知善良的牛郎一口管應,并說什么也不要,只要那頭日夜陪伴他的老牛。
沒想到那頭老牛是條仙牛,一天忽然開口了,他說,天上的織女要到河里洗澡,到時只要把她的衣服拿掉,織女就可以做牛郎的妻子。牛郎按照老牛的指點藏在河邊的葦叢中,認準了織女,忽然跑過去抱住她的錦繡衣裳,眾仙女嚇得披上衣服遠走高飛唯有織女羞答答不知如何是好。牛郎送上衣服并向織女求了婚。牛郎的舉動很象少數民族中的搶親,但織女見牛郎是個老實善良的后生,也就答應了。婚后,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十分美滿,還生下一男一女。后來老牛生病了,臨死前它又一次說話了,它要牛郎把它的皮剝下,緊急時披在身上會有用處。老牛說完就死了,牛郎照老牛的話將皮剝下藏了起來。
織女原是天帝之女,怎可到人間與凡人成親?王母娘娘十分生氣,命天神天將下凡抓織女回天宮。牛郎從地里回來不見了織女,萬分焦急,他突然想起了老牛的矚咐,急忙用籮筐挑起一對兒女,披上牛皮出門。不覺頓時身輕如羽,飛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織女,孩子們高興地直喊媽媽。王母娘娘急了,連忙拔下頭上的金替橫空一劃,眼前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一對美滿的夫妻被拆散在天河兩岸。
織女氣得甩掉了王母娘娘讓她織布的梭子,以怠工與王母娘娘對抗,終于王母娘娘讓了步,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
七夕節的習俗吃什么
1、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2、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情人節吃什么
山東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七夕的特色食物應以瓜果和蜜為主。
七夕是什么節日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愿、乞求巧藝、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七姐節日也是愛情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的記載見于《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七夕節發源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