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5篇)
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1)
岳飛他是抗金名將,他的文治武功舉世無雙,絕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岳飛作戰絕大多數是以少擊多,每戰必勝。生平大小130余戰無一敗績。南熏門之戰等戰役甚至以八百壯士擊潰50萬敵軍,可稱為戰神!
岳飛個人魅力相當之大,心胸開闊基本不計前嫌。以至于岳飛的不少敵人都成為了他的部下和戰友。岳家軍也是這樣成長而來的,如岳家軍第一猛將楊再興、太行山梁興、江西曹成等人。岳飛和他指揮的岳家軍不但在抗擊金兵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保護了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免于遭受金兵的蹂躪,而且軍紀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得人民的愛戴。岳飛是一位真正民族英雄。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2)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生于公元1103年,去世于公元1142年,相州湯陰縣人,字鵬舉,為南宋中興四將之一,是中國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岳飛三次投戎,前兩次皆因外因而離開軍隊,第三次之后便安心的呆在軍隊中,上陣殺敵,保家衛國,自公元1128年到公元1143年。岳飛從一個小小的兵士,成長為一個出色的軍事統領,并且還親自帶出一支勇猛無敵的岳家軍,參加大大小小數百次戰斗,所向披靡,讓敵人聽見“岳家軍”的稱號,就覺得腦袋發疼。后來他參加北伐,更是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保衛了國家主權的完整。
岳飛以其功績,歷來都是被人稱贊之輩,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被奸相所害,蒙受千古奇冤,戰爭的勝利帶倆的不是君主的贊揚,而是鋒利的鍘刀。因為這樣的一重原因,岳飛的人生更是具有一種極強的悲劇性色彩,他的大名及英勇事跡被人們反復稱贊。
岳飛是民族英雄,這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抗擊外族侵擾的岳飛要不是民族英雄,那么誰又能擔得起“民族英雄”的頭銜呢?可是在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另一種聲音,他們認為岳飛不是民族英雄,反而是阻礙民族統一融合的大罪人。
這種論調,在小編看來,實在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論調,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不是這一兩個閑的淡騰的所謂“學者”決定的。他們這種說法的提出,除了順應“民族融合”的潮流,繼而發表一些“標新立異”的觀點,以謀取社會關注外,小編實在看不出還有什么其他含義在。
何為民族英雄,自然是保家衛國,抵御外族對本民族的侵略。當時金朝和宋朝分屬于兩個不同民族的國家,金朝對宋朝的戰爭是一種侵略戰爭。雖然就后世而言,女真人已經演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但是在當時別人還是具有自己獨立國家的。既然侵略漢族,那么自然而然就是漢族的敵人,而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岳飛浴血奮戰,勉勵支撐著被外族打壓的越來越悲慘的民族,甚至最后為此而被君主殺死,我們后世人又怎能如此睜著眼睛說瞎話,枉顧他那帶著血的功績呢?
如果不是岳飛等將領的抵抗,如果金朝成功的怒意了宋朝人民,將宋朝國土和人民納到他們之下,那么現在還存在著中華民族嗎?還有如今的中國嗎?
我們看看當時金朝侵略之后,人們遭受的是什么樣的對待。《呻吟語》:“婦女分入大家,不顧名節,猶有生理;分給謀克以下,十人九娼,名節既喪,身命亦亡。”草原民族是侵略民族,在他們看來,他們掠奪的東西是自己的財產,劫掠的人民是他們的奴隸。不是所有民族都如中華民族一樣,具有這般強的包容性和融合功能,若是受到這樣慘烈的對待,中華民族是否還像如今這般強大,實在不好說。
所以,說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的人,都是些嘩眾取寵之人,是罔顧事實睜眼說瞎話之人。岳飛,絕對是中國的民族英雄,值得后世人的敬仰與稱贊。
岳飛一生有兩位妻子,沒有妾室,兩位妻子為他孕育了五子二女,
兒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靄(霆)
長子岳云,字應祥,號會卿,劉氏生。12歲從軍,隨父親征戰四方,身先士卒,屢建奇功。后與其父一起被冤入獄,最后被斬首,死時年僅23歲。平反后,贈安遠軍承宣使。
次子岳雷,字發祥,號夏卿,又號聲甫,劉氏生。岳飛被害后,隨親人被遣送至惠州,最后在流放地含冤而死。
三子岳霖,字及時,號商卿,母李娃。岳飛遇害時,岳霖年僅12歲,孝宗皇帝昭雪時,岳霖32歲。岳霖多方搜集父親遺事,其子岳珂在此基礎上編成《鄂國金佗稡編》、《續編》卷,是研究岳飛的重要史籍。
四子岳震,字東卿,母李娃。岳飛遇害時,年僅7歲,隨母流放。曾任朝奉大夫,后又加封緝忠侯。
五子岳霆,初名岳靄,字應時,號君錫,母李娃。岳飛遇害時,年僅3歲,隨母流放。后任修武郎、合門祗候、奉直大夫。加封續忠侯。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3)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并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同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是為高宗,遷都臨安,建立南宋。岳飛上書高宗,要求收復失地,被革職。岳飛遂改投河北都統張所,任中軍統領,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屢建戰功。后復歸東京留守宗澤,以戰功轉武功郎。宗澤死后,從繼任東京留守杜充守開封。
紹興七年,岳飛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一舉收復中原,但都為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岳飛不勝憤懣,上表要求“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示抗議。次年,兀術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先鎮,距開封僅四十五里。兀術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先鎮,岳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臨安后,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是年岳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岳云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飛善于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在其戎馬生涯中,他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岳飛無專門軍事著作遺留,其軍事思想,治軍方略,散見于書啟、奏章、詩詞等。后人將岳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4)
霍去病,西漢抗擊匈奴的著名將領,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在衛青的影響下,霍去病自幼就勤奮好學,擅長射箭、騎馬、擊刺等,從小便向往馳騁沙場,建功立業,成為和舅舅衛青一樣居功至偉的大將軍,報效國家。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漠南之戰打響。未滿十八歲的霍去病聽說舅舅又要出征,便主動向武帝請戰,跟隨衛青出征定襄。武帝聽后十分高興,當即任命他為“剽姚校尉”,統領八百名騎兵。霍去病從這時便開始嶄露頭角,并表現出了高超的指揮才能。
他率領八百騎兵,縱馬馳騁在茫茫大漠,一路遠程奔襲數百里,孤軍深入匈奴腹地。黃昏時分,霍去病發現了匈奴人的營地,他當即帶領部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殺過去,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結果,殺敵兩千多人,活捉匈奴單于的兩個叔父。
首戰告捷,霍去病和部下全身而退。這次戰斗令霍去病脫穎而出,漢武帝因此對他賞識有加,立即封他為“冠軍侯”,以表彰他的勇猛果敢,功冠三軍。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河西大戰爆發。漢武帝發動了第六次北伐匈奴的戰爭。這次,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率精銳騎兵一萬人,從隴西出發,攻打匈奴。十九歲的霍去病不負眾望,帶著他的鐵甲騎兵在千里大漠里長途奔襲,六天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霍去病在皋蘭山激戰匈奴,并斬殺匈奴二王,活捉渾邪王的兒子及相國和都尉等,殲敵近九千人,并且繳獲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漢軍大獲全勝,武帝聞訊喜出望外,決定乘勝追擊,收復河西。霍去病一鼓作氣,收復了河西平原。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年僅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是威震四方,令匈奴人聞風喪膽。
兩場河西大戰后,渾邪王聽說因自己戰敗,單于要處置他,于是率眾投降漢朝。漢武帝怕匈奴人以詐降方式襲擊邊郡,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
霍去病率領一萬漢軍輕裝簡從渡過了黃河。正在營帳中坐立不安的渾邪王聽到霍去病已經快到營地,慌忙帶領手下部將列隊出迎。剛走出營門,就只見漢軍如波濤般翻滾著往營門直壓過來,渾邪王本能地往后退了幾步。
渾邪王定睛一看,為首的是員年輕小將,身穿黑色戰甲,頭戴紅纓盔,背后的紅色披風如云飄舞,身后一面威風凜凜的“霍”字大旗在晨風中迎風飄揚,啪啪作響。渾邪王手下一看到那桿大旗,隊伍中立馬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霍”字旗的出現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失敗和死亡,一股恐懼之感油然而生。有不少人驚恐地大叫道:“霍去病!是霍去病!”一時間人馬紛亂,吶喊聲遍野。渾邪王拔出長刀,一聲怒喝:“休要妄動!”誰知眾人根本不理會渾邪王,一些本就不屬于渾邪王部落的將領,紛紛上馬準備逃走。他們大聲地叫道:“霍去病一定不會放過我們,一定會殺了我們的,不想死的就殺出去!”
霍去病坐在馬上,冷冷地看著渾邪王和嘩變的兵將。部將上前問是否前去受降,他沉聲答道:“其他人等不動,你們隨我來!”于是,霍去病帶著幾十個人,向著營門疾馳而去。
渾邪王一看,就幾十個人,心里一閃念:如果殺了霍去病,我就是匈奴的大英雄了,單于就不會再怪罪我了吧?
轉眼之間,霍去病就到了渾邪王面前。清晨的太陽剛剛從草原上升起,霍去病的身上流溢著金色的陽光,如戰神般倚馬而立,那種一言不發卻能將眼神里的冷靜和掌控一切的霸氣表露無遺。這樣的眼神渾邪王看在眼里,使得他剛冒出的逆反苗頭馬上煙消云散——不是不想,是不敢。
霍去病端坐馬上,高聲問道:“渾邪王,你可是真心降漢?”
渾邪王心跳加快,手心里冒出了冷汗,連忙答道:“將軍,我渾邪王部一心向漢,只是有些部落反悔降漢,還請將軍處置。”
霍去病一點頭:“好!”他一馬當先,沖進混亂人群之中,斬殺不愿降漢士卒八千余人,制止了騷亂。從此,河西走廊正式并入了西漢王朝。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漠北大戰打響。霍去病率五萬騎兵,打敗匈奴,戰功甚至超過了他的舅舅衛青。從此,匈奴被徹底趕出大漠,以后數十年內無力侵犯漢朝邊境。霍去病也被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遺憾的是,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英年早逝。但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報國之心令人嘆服,成為后世將領的楷模。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5)
聞雞起舞的祖逖
“聞雞起舞”“中流擊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故事里無處不透露出主人公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感動、激勵了無數人。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祖逖。他出身于武將世家,少年時父親去世,由兄長撫養長大。他性格豁達,為人慷慨,仗義疏財,但從小不喜歡讀書。長大后,他胸懷遠大抱負,立志報效國家。這才發現,要想治國安邦,空有拳拳報國之心是不夠的,必須具備淵博的才學。
于是,年輕的祖逖開始發奮讀書,他深知,自己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彌補以往虛度的光陰。
當時,他和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兩人感情深厚,志同道合,意氣相投,經常在一起讀書練劍。
為了能抓緊時間學習,他和劉琨約定每天要早早起床看書、練劍。可是,那個時候沒有鬧鐘,怎么辦呢?有一天半夜,祖逖聽見雞叫,他翻身坐了起來,叫醒劉琨,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怎么了,天天都有雞叫聲呀?”祖逖說:“不如我們以后聽到雞叫就起床看書、練劍,如何?”劉琨欣然贊同。從此以后,兩人一聽到雞叫便起床讀書練劍。無論酷暑嚴寒,刮風下雨,兩人從來都沒有間斷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之后,兩人不僅學問大有長進,既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又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成了文武全才。祖逖幾次游歷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經天緯地、輔國佐君的棟梁之材。
當時,北方匈奴經常南下攻晉,而晉朝統治階級內部卻爭斗不斷,百姓已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
祖逖看到國土淪喪,百姓遭殃,非常痛心,于是上書晉元帝司馬睿,請求舉兵北伐中原,收復失地,重振國威。當時的司馬睿正在平定江南地區,還 顧不上北伐,于是任命祖逖為豫州刺史,提供一千人的糧草和三千布匹,作為北伐中原的給養支持。沒有士兵,祖逖自己招募;沒有盔甲武器,祖逖自己籌集。
一切準備停當,祖逖帶領著從中原一起流亡來的部屬和幾百戶鄉親,渡江北上。
戰船一路向北,來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激起的浪花拍打著船頭。祖逖神情莊重,站在戰船的甲板上,看著滾滾東去的滔滔江水,面對著與自己生死與共、同甘共苦的勇士,他知道,現在的自己就是勇士們心中的中流砥柱。他手敲船槳,大聲說道:“勇士們,祖逖若不能橫掃敵寇、復興中原,就絕不再渡此江,就如這滔滔江水,一去不返!”船上的勇士深受感染,他們舉起刀槍,齊聲高呼:“愿與將軍共存亡!”呼聲如滾滾雷聲震動天地,就連咆哮的江水也被這震天的呼聲掩蓋了。
祖逖率軍渡江后屯兵江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很快就招募了兩千士兵,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北伐軍隊。
祖逖禮賢下士,善于招納人才,而且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因此將士同心,所向披靡,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不僅如此,祖逖軍紀嚴明,勤儉節約,鼓勵農業生產,被中原百姓當作父母一樣尊敬和愛戴。每次祖逖凱旋,百姓們都不約而同地送來豬、羊和美酒,犒賞三軍。
但是正當祖逖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完成復興中原的大業時,東晉統治集團內亂,導致北伐失敗,收復的失地又被攻占。祖逖憂憤而終。
中原人民聽聞祖逖去世,十分悲痛,他們紛紛為祖逖修建祠堂,以表懷念。雖然北伐的事業未竟,但祖狄發奮圖強、報效祖國的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景仰和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