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
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5篇)
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這是由事跡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決定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1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云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涂上最濃重的一筆。
擎一支旌節,他懷抱漢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他闊別長安的歌舞升平,游蕩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駕)架起橫亙天山,溝通中原的飛虹。
哀嘆,當漢使謀反事敗;正氣,當蘇武拒絕折節叛敵;驚詫,當單于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為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執著,蘇武舉起羊鞭,選擇作高山雪蓮那執著而圣潔的守望。
朔風凜烈(冽),他與冷月作(做)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胡茄幽怨,他與孤冢為(舞)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干二凈。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咽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著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猶能(望)忘。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汗(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
我明白了,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著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過眼云煙,忘卻,便是它的最好歸宿;忠心,方才是歷史永恒,銘記,是它的精神家園。
壯哉,那永遠的蘇武!偉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記!奇哉,那驚天動地的銘記!雄哉,那一段忘記與銘記的千載頌歌!
永遠的蘇武。
閱卷老師在看過這篇滿分作文后表示,從此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文章中很好地熔鑄了歷史的材料,扣住了命題的思考指向,抒發了自己對蘇武的贊美。與其他作文相比,這篇文章的優點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審題很準,文章緊緊扣住了“忘記與銘記”來抒寫自己對蘇武的贊美;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夫很高很深,文采也很好;另外,作者對蘇武的那段歷史故事文章緊緊扣住了“忘記與銘記”來抒寫自己對蘇武的贊美。此篇文章顯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閃光的人格。
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2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而趙云就是其中的一個佼佼者。他的赤膽忠心使我深受感動,佩服不已。
記得劉備長板坡一戰,大敗曹操。還失了劉禪。劉備正準備逃跑,但趙云卻又沖人了曹操的大軍,劉備那邊的人都說他要投降,可趙云的舉動都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單槍匹馬的殺入曹軍,殺死了敵方五十多員大將,還救出了劉備的妻兒。他一身戎裝被敵人的鮮血所染紅。劉備十分感動,后命趙云為牙門將軍。
由此看出,趙云是如此的驍勇善戰。赤膽忠心。他面對各種誘惑而不動心。還能堅定的保主劉備,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只要趙云的一句‘吾乃常山趙子龍’便能令無數人聞風喪膽。趙云真乃一代‘軍神’也!看著趙云,我又想起了我們祖國那偉大的八路軍,他們以寡敵眾,利用游記戰術打敗了敵人的大軍。這靠的是什么,這靠的不正是他們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么!
這就是我眼中的趙云,一個驍勇善戰,赤膽忠心的趙云!
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3
岳飛是__南宋愛__事家,漢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貧力學。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從此為一生處世準則,果斷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他組建戰無不勝的岳家__,大破金兀術,聲勢日隆,__威益壯。然而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讒言中對岳飛起了疑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逮捕,一代忠將竟成為帝國的敵人。在《滿__紅》的歌聲中,岳飛及兒子岳云被害于風波亭
岳飛雖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與堅定的愛國報國之心,永遠激勵著我們的愛國熱情。
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4
除了自己儉樸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后,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勛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岳云屢立殊勛,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又說:“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虔城百姓亂時曾驚擾孟太后車駕,被岳飛平定后,高宗密旨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歷史上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篇5
幾乎所有關于岳飛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種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當道、岳飛冤死,本來宋軍是可以收復中原的。這也是后人懷念、推崇岳飛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設。其中最著名的傳說就是岳家軍在朱仙鎮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壓力而放棄經營中原。
鄧廣銘早已證明:朱仙鎮以500騎兵敗金軍10萬、12道金牌等均非史實,而是岳飛之孫岳珂虛構出來的。岳飛的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實際上夾雜進了很多漢族人因憤懣而未能滿足的愿望。
但歷史事實往往更嚴酷。1140年岳家軍北伐的確取得了一些勝利,并罕見地在平原上以騎兵對陣決戰的態勢擊敗金軍,不過戰果其實頗為有限:如潁昌之戰金軍參戰有3萬騎兵和10萬步兵,而宋軍的戰果是殺敵5000,俘虜2000多,繳獲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戰宋軍對陣金軍1.5萬騎兵,戰果僅奪得戰馬200多匹;小商河之戰殺敵2000多。以上還是宋朝方面的記錄,當時國史大抵夸勝諱敗,不可盡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記錄,金兵的損失看起來也遠未達到喪失反撲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難的在于收復失地后能否長期堅守。中原地勢平坦開闊,最能發揮騎兵優勢,而不利于步兵守衛。宋軍幾乎90%都是步兵,這在冷兵器時代與騎兵對壘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之一。所以李綱才說:“自古中興之主,起于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于東南,則不能以復中原而有西北,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當時宋軍約近20萬人,而其中大部分戰斗力遠不及岳家軍,要靠這支軍隊在野戰中徹底擊敗金軍并堅守住收復的失地,其難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嚴肅的歷史著作中,岳飛的悲劇長期以來也被描繪成南宋政局主戰和投降兩條路線斗爭的結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價值對立,沒有選擇的余地。這建立于一個假設上:抵抗到底,必定獲勝。
然而歷史上的困境往往在于,有時使盡全力也不能取勝,那么該怎么辦?勢弱的一方,通常選擇很少。歷代詬病宋高宗急于求和,與秦檜共為陰謀,盡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爭議的地方,但作為一個皇帝,他首先考慮的是趙氏王朝能一直維持不墜。南宋初年基本被動挨打,岳飛北伐的短暫突擊式的勝利,在高宗看來乃是為數不多的可與金人討價還價的籌碼,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