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精選5篇)
曹魏后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楊慎的《臨江仙》細細品味這難道不是體現了歷史的悲涼嗎?
為何悲涼?試想多少英雄好漢壯志凌云打天下,到頭來不過是一杯黃土,也只能成為人們的飯后笑談?多少英雄在茫茫歷史中扭曲,被小說扭曲,想曹操一代英雄,卻被稱為“亂世奸雄”直到現在,在人們眼中曹操就是一個奸雄,而不是英雄,或許你想說這不過是他們不了解歷史所導致的,但是在這個時代有有多少人愿意深入了解這些被扭曲的人物呢?所以說歷史是悲涼的。
且不說別人,就說曹操,一代英雄,卻被不了解歷史的人唾棄,奸雄成為了他的代名詞,但是誰又想到身處亂世,誰又能仁慈呢?一個小小的仁慈在當時戰火紛紛的年代,一不小心就是國破家亡,他們不是一個人,他們肩上都扛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或許你回說劉備仁慈,最終不是建立了蜀國嗎?不,不是的劉備之所以可以建立蜀國不過是靠著“五虎將”和諸葛亮的輔佐,如果沒有諸葛亮出謀劃策劉備恐怕還是一個寄人籬下的人,沒有五虎將劉備根本沒有和吳、魏較量的資格,所以從此可得知劉備不過是一個擁有人才、心有大志卻沒有謀略的人。在說曹操,白手起家,靠自己的一番謀略建立了強大的力量,更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強力的優勢,更是在漢獻帝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中大破袁紹,從而雄踞北方取得了領先的地位,又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南下從而導致了孫劉聯軍,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由于此時曹操的士兵不擅水戰,又長途奔波,從而導致了曹操大敗,差點死掉,縱然沒死去但還是受到了關羽的追殺,但最終存活了下來,這次戰爭直接導致了三國鼎立局面的產生,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蜀;公元222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從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產生。
即使曹操真如《三國演義》中所說是一個“亂世奸雄”但是誰又有資格說他不是一個英雄呢?在歷史上曹操是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他所寫的《觀滄?!返仍娖?,生動體現了他壯志凌云的報負,以及他氣吞山河的龐大氣勢,這一切難道還不能證明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嗎?
以后人們能更了解歷史,不讓歷史如此悲涼,不再扭曲例如曹操一般的英雄形象,更了解他們的歷史背景,不在聽從小說的誤導。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篇2)
1、義釋曹操
赤壁之戰曹操只剩下幾十人敗走華容道,此道是曹操逃走的必經之路,由關羽在此把守,曹操無路可逃后,在謀臣的勸說下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及以前的舊日恩情,最終放了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2、關羽戰長沙
劉備在赤壁大勝之后,在與周瑜爭奪荊州的過程中勝利,收取荊州諸郡,但長江以南的荊州四郡打算投降曹操。于是,劉備命趙云,張飛,分別攻克零陵,桂陽,武陵三郡。關羽輕視諸葛亮的介紹,輕視黃忠,帶五百校刀手殺奔長沙。結果,與黃忠大戰打成平手。后來關羽不殺馬失前蹄的黃忠,而黃忠射箭沒殺關羽。太守韓玄大怒,欲殺黃忠,但被魏延所救,獻了長沙。
3、單刀赴會
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派關羽去爭奪三郡。關羽為了荊州之事只身過江,與魯肅會面席間因荊州之事鬧翻了,關羽于是變色而起,從周倉手中奪過大刀,假裝怒叱道:“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叱周倉,實在魯肅!接著,關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脅迫著魯肅退出了四面埋伏的地方,成功地退出。
4、攻撥襄陽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占領了漢中后自立為漢中王,兒子劉禪立為王世子。劉備引百官回到成都,修筑宮廷,廣積糧草,多造兵器,以圖進攻中原。曹操聞聽大怒,便挑唆孫權進攻荊州,自己趁機討伐漢中。劉備封關羽為五虎將之首,位列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之前。劉備令關羽攻打樊城。關羽放棄了孔明聯吳抗曹的策略,粗暴地拒絕了孫權派來的求婚使者,然后留少數人守荊州,自己帶領兵馬進攻襄陽,與曹仁大戰,首戰告捷。
5、水淹七軍
關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龐德救援。龐德預制棺木,誓與關羽死戰。于禁嫉龐之功,移七軍轉屯城北罾口川;關羽乘襄江水漲,放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篇3)
三國時,吳國有位將領,名叫呂蒙。他一向跟隨孫權南征北戰,為東吳的建國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位呂蒙不愧為英勇的戰將,然而,自小未曾讀書,所以,文墨沒有,行事粗魯,又全不懂禮儀文飾。大家都呢稱他為“吳下阿蒙”。
一次,孫權與呂蒙在一齊時,孫權說:“呂將軍,你此刻與我一齊執掌國家大政,應當多讀點書,學點歷史和文化知識,這樣才好?!?/p>
呂蒙一聽,立刻說:“我一天軍務都忙可是來,哪有時間讀書?以前,我不讀書,不是照樣帶兵打仗嗎?”
孫權笑著回答:“要說忙,你不會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來,就抽空讀了《史記》、《漢書》和各種兵書。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帶兵打仗經常都忘不了讀書,越老越喜歡看書。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時常手不離書,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要說讀書與不讀書,那可大不一樣。書中有很多道理,能夠使人聰明;書中的歷史經驗教訓,可給人啟示警惕。我治國理政,許多都是從書中受到教育啟發的。”聽了孫權的這一番話,呂蒙才知讀書的重要,從此以后,每一天軍務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時間來讀書。他還聘請了二位文士,來指導他讀書。
開始讀書時,呂蒙倒沒什么異常感受。漸漸地,呂蒙讀出味來,眼界不斷開闊,思路日益活泛,才發覺自我以前的許多愚昧無知。于是,越讀越有味,之后竟成為一位飽學之士。
周瑜去世后,孫權任命魯肅為大都督。這位魯肅是吳國一位名士,學問淵博,讀書破萬卷。他與呂蒙都在周瑜手下做過事,常戲謔呂蒙,“吳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魯肅到呂蒙的駐軍去巡視。空閑時,呂蒙主動與他談起學問來,魯肅大感意外。開初,呂蒙是以請教者的身份與魯肅交談;不一會,呂蒙提了幾個問題,魯肅都答不上來;之后,魯肅僅有聽呂蒙一個人講的份了。聽完呂蒙高談闊論,引經據典,魯肅十分驚嘆地說:“想不到你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學富五車了!本人敬服萬分!”魯肅去世前,推薦呂蒙接替了他的職務,深受孫權的器重。
東吳自立國后,一向想奪回關羽鎮守的荊州,但一向沒有成功。而荊州一日不奪回,就對東吳有一天威脅。
呂蒙當上統帥后,一面采取各種軍事步驟,一面聯合魏國,最終使一代名將關羽敗走麥城,奪回了荊州。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篇4)
諸葛亮墨跡《遠涉帖》傳說諸葛亮曾拜水鏡先生為師。學業到期后,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
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家里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鉆,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莊。
諸葛亮哪里肯走,水鏡先生就命令幾個弟子,把他趕出莊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起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了恩師,弟子愿受重罰?!?/p>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p>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篇5)
昏暗的書房里透著幾縷斑駁的陽光。悠游在層層書架中,指尖掠過一排排或光滑或粗糙的書脊,享受著這樣奇異的觸感。手頓住,抽出,是《三國演義》。封面是首蘇軾的《赤壁懷古》,驀然讓我憶起了周瑜。
三雄爭霸,最讓我欣賞的是翩翩公子——周瑜,他既無劉備的愚相,也無曹操的老謀深算。他就是他自己——“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令人驚羨的周瑜。然而,最讓我感慨的也是他,如果他能夠把目光放得長遠些,讓思維轉個彎,何至于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呢?
有些事單憑一腔熱血和一份堅持是無法完成的,正如周瑜永遠無法找出自己輸給諸葛亮的原因,因為諸葛亮本身就擁有一種超脫世俗的豁達,一份長遠的目光。那個時候,如果周瑜讓自己的思維轉個彎,也許他就能看得見成功的彼岸草豐水美,風細柳斜,也許他就能成就他自己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生活。但這些也都只是也許,它永遠不可能變為現實,改變歷史。
由周瑜,我又想起了當今社會的一種病態現狀。多少人在名利場上你追我逐,你死我活,到頭來呢?成了名,而你的名卻也成了別人利用的工具;財萬貫,可終有一日,隨你俱化灰土。
可若你有朝一日終成一事,暫得于己,心有所安,那還較好??伞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浮躁的世間,有多少人的功名是從一而終的呢?又有多少人為追逐一日的浮華而頭破血流呢?
人們總愛感慨:“我不得志?!比藗兛倫墼诘玫街畷r開懷大笑,而在失去之際悲苦流涕。人們決是樂于把自我的小得小失放大成為大喜大悲。
在世間浮躁地活著,虛榮與浮華接踵而至,在無形中耗損著人的心力,名與利只是膨脹了你的虛榮與浮華,卻限制了你的高度。
莫再為處境困厄而哭泣,莫再為名利未得而黯然,把目光放得長遠些,讓你的思維轉個彎,跳出你那“周瑜”般的個人圈子,仰望那天空星塵,俯瞰那大地萬物。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食。”“周瑜”般的你了,或許該帶著一份超然上路,去領略世界,感知滿船空載明月歸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