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
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5篇(通用)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精選篇1
仲夏夜蒲扇流螢,一壺清酒伴正值盛季的青梅,暫且脫開那塵世紛擾,讓我們來將三國英雄暢談而論。再敘曹操,在他與劉備、孫權的爭斗中,他一直是作為反面角色出現的,所以多數初讀三國的人都認為曹操不算什么英雄之輩。但揣摩一番后,相比之下劉備才謂是一無是處。雖懷仁慈,但無英杰之謀,壯士之勇,依靠演技騙得無數人忠心隨從。倘若沒有身后的虎將,劉備也不知生死輪回何許次了。而曹操與之不同,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在亂世中得以立足,即使無人以助,他也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由此可見曹操是治國之才。
曹操曾言:“寧吾負人,毋人負我。”我想這話理應包含內疚。在曹操出仕初期,他其實想當一位“治世之能臣”的,可經歷了諸侯討董后,他看到漢王朝已無藥可救,才選擇做“亂臣賊子”。況且曹操生平為百姓做了眾多益事,我們怎能依據片面之詞,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
曹操有著他寬容的一面。官渡之戰后,曹操繳獲了袁紹大量的書信,發現其中有自己的人寫給袁紹的信,曹操立即下令,全部燒毀,這份大度在曹操身上展現的堪稱完美。曹操當著眾人之面把這些證據全部燒毀,是告訴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我不會斤斤計較的。而那些背叛了曹操的人怎么能不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為自已賣命呢?曹操很會裝糊涂,裝糊涂才能寬容人,寬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這乃是“心如滄海闊,容得萬行舟”,寬容何嘗不是一種英雄氣概?
吾輩佩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雖然這些風流人物的靈魂器皿已灰飛煙滅,但人們寫英雄贊英雄卻留下了千古傳送的精美詩篇,杜甫贊頌諸葛孔明“功蓋三分國”,蘇軾贊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歲月長河中卻無人談起曹操。
曹操有他過人的膽識,不凡的謀略,更有深刻的哲思。在湮沒的年代里,我們可以回憶起曹操的雄心壯志與對理想的執著,讀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則會有非同尋常的敬佩。
嗚呼!付之一嘆,感慨論英雄——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煮酒論三國,不以成敗論英雄!
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精選篇2
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于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布曹操威脅論、散布曹兵不可戰勝論,并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精選篇3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臨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三國逐鹿,造就了許多獨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為人奸詐的梟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為他十分機智,就拿《草船借箭》那個故事來說吧
那個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說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著急,他請魯肅接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并排列在船的兩側。
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說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
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余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只。從此以后,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狹窄的周瑜的信任。這就是我最敬佩諸葛亮的原因了。
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精選篇4
“綠綺輕拂剎那玄冰破, 九霄仙音凡塵落, 東風染盡半壁胭脂色, 奇謀險兵運帷幄……”輕哼這屬于周郎的熟悉旋律,的確,這等美妙音樂,是只能屬于周郎的。
或許,只有那紛飛的戰火,只有在動亂的年代,才能塑造這樣偉大的人,這樣的英雄。
每一次翻《三國演義》,又會覺得對周瑜有新的認識,那短短的幾行字,竟是永遠也寫不透他的好與壞,高明與失策。
于是,仿佛是注定了的,每一次停筆,都會再次留下遺憾。
周瑜,則主時的東吳非正統的優勢,缺政治的先機,然而就在這種逆境下,他卻和孫策打拼出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天地。出于朋友之義,孫策死后,東吳風雨飄搖之際,他第一個站出來,尊孫權為主上,幫其穩定人心。
是英雄,就要有勇有謀。曹洪、張飛之輩雖有武勇,但輸于謀略;家喻戶曉的諸葛亮,可稱得上神機妙算,但他缺少有武力,少了凜然沙場的氣概;或許在勇與謀上能與你比的唯有曹操,可是他心懷太多猜疑,猜疑天下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是英雄,就要有忠心。南郡城下,那支疾風而來的毒箭正中他的右肋,大敵當前,他卻只能臥病在床。但他怎奈合這番現狀,于床上憤然躍起:“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于戰場,以馬革裹尸還,幸也!”令諸將無不驚訝。好一句大丈夫,他用他堅定之心,演繹出一場絕唱。
然而,老天給了他過于少的時間,36年,僅此而已。 在狹窄的時間里,他的才情永遠被諸葛亮的光環所遮掩…… 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他的一腔抱負并未實現,卻早早離開了人世,在歷史長河中,就如一滴小水珠般,沒有泛起一絲漣漪。 小喬的周瑜,孫策的周瑜,東吳的周瑜,或許都不完美,但我心中的周瑜,卻是完美的。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杰。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樓艫云崩,旌旗電掃, 射江流血。 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何曾相見夢中英姿闊,揚眉淡看漫天烽火,談笑群英高歌劍鋒爍,緩帶輕衫驚鴻若……”
三國演義的英雄事跡精選篇5
三國時期魏國征伐蜀國,大都督司馬懿率左將軍張郃帶領二十萬大軍,秘密進伐蜀國,大軍直指蜀國劍閣關。而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正屯兵祁山,精銳部隊都厄守在險要之地。正值部隊交替換防,部隊要撤離十分之二的兵力只留下八萬兵力。而魏軍已經開始排兵布陣,趕上蜀軍換防,蜀軍參謀人員認為敵軍兵多將廣沒有足夠的兵力是戰勝不了魏軍的,就紛紛建議停止換防并把換下來的兵力留下來一個月,用來壯大蜀軍的聲勢。諸葛亮卻說:“我帶兵打仗統領部隊,從來都是以信義為治軍根本,那種為了得到利益而失去信義的事,是古人都痛惜反對的;目前該換防離去的士兵都已經打點好行裝準備歸程,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在翹首企盼計算著他們的歸期,雖然現在面臨征戰的困境,但是恪守信義卻不能因此而廢去。”說完就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兵盡快返鄉。這樣以來,該返鄉的士兵都很高興,紛紛表示愿意留下來參加戰斗;該留下來的更是斗志昂揚,決心拼死一戰。士兵們各自互相勉勵說:“丞相的恩德,我們拼死都報答不了啊。”戰斗開始后,沒有一個士兵不奮勇向前,個個以一當十,一舉擊退司馬懿的二十萬大軍,并擊殺了魏軍大將張郃。
諸葛亮靠信義帶兵以信義治理軍隊,而劍閣抗戰的勝利全是由于一個信字,使士兵置生死于度外,奮勇當先,以一當十,自然是戰無不勝的。信義是勝利的根本是勝利的保障。治兵如此,治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