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
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精選5篇)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篇1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昭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昭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昭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昭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
土兵們把信遞給,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昭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篇2
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一個是稱霸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一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詔書給岑彭,自我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一看,上頭寫著:如果攻占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已經得到隴地,又期望得到蜀地。
隴:在今甘肅東部,陜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此刻一般用這個成語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有貶義。
雖然得隴望蜀的典故最早發生在劉秀身上,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一段和這個成語相關的故事: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于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還記得應當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翻的是連環畫版的演義。看到這一節后不禁沾沾自喜自我又學到一個新成語,但同時總覺得用在這個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此刻想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臉,一個反面人物,那么他怎樣會不復望蜀,不貪心呢?
我起初給曹操找的解釋是他怕陷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益州。幾乎就在這個想法產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頭司馬懿和劉曄已經替我解釋了。
那么就是因為戰線太長,因為襄樊和合肥戰場的壓力了。但這也是不成立的。襄陽曹仁,合肥張遼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并且當時這兩線的戰事并不是那么吃緊。再說有滿寵李典等人的協助和“賊來乃發。”的木夾的指點,即便是逍遙津這樣的會戰,堅守到救兵到來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那里的老不是指年齡,不是老驥伏櫪那個老,而是一種在于內心的滄桑,厭倦和疲憊。連年的征戰異常是赤壁戰后破馬超滅張魯這幾年這幾仗,那顆以往不已的壯心里的烈火漸漸熄滅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了,沒有了如日中天的氣勢與活力,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志,賦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遙津戰后,錯過了平西川最好機會的曹操同眾官議曰:“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備,不可擊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僅有退兵,留夏侯淵,張頜守漢中。
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篇3
他是一位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我讀曹操,不是因為他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也不是因為他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而是他的人生,是用謀為墨,用義為筆揮灑出的顛顛簸簸的人生。
曹操是安徽毫州人,其父曹嵩是東漢時的高官。曹操從小非常調皮,長大后生活放蕩不羈,喜歡打獵,精通騎術和箭術。現在看來曹操小時候是個不務正業的孩子。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無羈的人也會漸漸成熟,何況生于高官世家的他,更是逐漸了解社會狀況。感受到了時局的動蕩,常發出憂世不治的感慨。不再沉迷于“飛鷹獵犬”的他,開始發奮讀書,立志要有一番作為。事實證明,曹操是一塊璞玉,是一塊未刷掉泥土的金子。他為孫子兵法做的注釋流傳千古,更讓人為之驚訝的要數他那快刀斬亂麻“一次曹操的父親曹嵩讓曹操兄弟三人,在一炷香的時間捏將一團亂麻捋直,正當曹操的兩位兄長苦惱之時,曹操拿了一把刀把亂麻砍成數段,曹嵩不驚反喜:我兒聰明,快刀斬亂麻,我曹家有望了。”他頑皮少年便出露鋒芒。
曹操20歲時就被人推舉為孝廉,不久后又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從此走進了仕途的大門。當時洛陽的一些豪強子弟和地痞流氓,走街串巷,敲詐勒索,無惡不作。以前的部尉也只會欺壓百姓,對豪權貴族從不敢動一絲一毫。曹操當時年輕氣盛,剛坐上部尉的位置時,看不慣當時的風氣,再加上有其父曹嵩撐腰,變下決心殺殺豪門的威風。據史書上記載,有一次曹操到有名的富人區白馬寺周圍巡查,還真讓他抓到了個典型,那邊是當時漢靈帝身邊的大紅人蹇碩的叔父蹇圖。曹操當場揭穿了蹇圖的惡行。可蹇圖不但不知罪,還辱罵曹操,最終被曹操亂棍打死。蹇圖一死,一些早已對曹操不滿的豪權貴族各施拳腳在漢靈帝“輪番轟炸”。有的說曹操治理的不好,還鬧出人命。有的說曹操當部尉屈才,應去別處大展拳腳。漢靈帝沒辦法,就把曹操發配到屯丘當縣令。這是曹操初入官場的第一跤。或許曹操也是從這第一跤明白了人性的多樣和世事的狡詐,明白了老老實實做事正正直直做人,往往不會有太好的后果,從此與英雄無緣,變成了另一種不擇手段的“雄”。
曹操此后討呂布不成,渾水摸魚死里逃生。敗走華容道,央求關羽念舊情。被荀彧上貼辱罵不計前嫌唯才是舉。不驕不餒,三分天下。曹操雖不是英雄,卻這也正是我敬佩曹操的一點。他用他的人生詮釋了一個偉大的概念—奸雄!
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篇4
《三國演義》一書我也看了很多遍。一聽到曹操,我就怒發沖冠,認為他是一個老奸巨滑的亂臣賊子。當聽完易中天的品三國的電視講座后,我對曹操的印象重新有了認識,認為他是一個生性隨和、獎懲分明、用兵如神、待人真誠的人。請聽我一一講解。
先前我以為曹操定是個嚴肅不易被人接近的人,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其實歷史上的他是一位既隨和愛笑的人,為什么說他隨和呢?除了要事正事之外,他對下屬與朋友是很隨和的,吃喝住穿都不講究,和朋友一起聚餐時,喜歡講笑話,聽到好笑的,他會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撲倒在菜盤上,滿臉滿胡子都是菜湯也不在意。他還是一個愛笑的人,打了勝仗他笑,打了敗仗他笑,戰敗華容道他還大笑三聲呢,寫詩他也笑,這么愛笑的人難道你會不喜歡他么?
曹操還是一個獎罰分明的人。《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對百姓非常殘暴,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其實歷史上的曹操把老百姓視為平等對待,當運糧工人受傷了,他會問寒問暖,自已也親身上陣。對有功過的人獎懲分明,對需要獎勵的人他獎的比手下人想的還要多,懲的話也會寬容對之。這真是一個好領導啊!
曹操還是一個以誠對人的人,《三國演義》中說他不講信用,虛偽。歷史上的他是為人守信,對人真誠寬容,當袁紹的謀士陳琳大罵曹操后來又降曹之后,曹操對他還是很好,忘記當初的不快,十分寬容和重用他,因此陳琳更加的忠心耿耿。
原來我所喜歡的《三國演義》里所說的并不是歷史的真實,雖然我也很喜歡《三國演義》里精彩的故事和性格鮮明的人物,但是我還是提意一下大家可以看看真實歷史的《三國志》!
三國演義里的英雄事跡篇5
周瑜營中又缺箭了,他想到前一次諸葛亮草船借箭就一肚子火,為了出這口氣,顯顯自己的才能,在手下面前扳回面子,這次決定再去向曹操借三十萬支箭,他令手下準備好一切,就等著刮東風起大霧。
三天過去了,江上一沒風二沒霧,只有一輪火紅的太陽。
五天過去了,江上還是沒有一絲風也沒有一片霧,周瑜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七天過去了,江上一切如故。周瑜更急了,但別無他法。
第十天四更天,手下突然來報,說江上刮起了大風也起了在霧,而且比前一次更大。
周瑜甚是高興,迅速穿上戰袍,親自指揮草船,浩浩蕩蕩出發了。到曹軍不遠處,停船擊鼓。
曹操聽到鼓聲,頓時又是一跳,不知敵軍半夜擊鼓是何用意,腦中一片混亂,慌忙之中下令放箭。
眼看周瑜的計劃就要成功了,曹操突然想到了上次就是這樣上了諸葛亮的當,這次不可能再上了,又馬上命令改放火箭,頓時江上出現了極為壯觀的“流星雨”。
周瑜正在得意洋洋地飲酒作詩,見此情景,當時傻了眼,一動不動。
手下風勢不妙,道:“都督,咱們趕快撤退吧。”
周瑜這才回過神來,立刻下令撤退,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所有的船只都被熊熊烈火燒著了。將士們都在救著火,吶喊聲、撲火聲、射箭聲……亂作一團,周瑜看到這些,痛苦萬分。
半個時辰過去了,所有的船只都沒得救了,將士們也全都撇下他們的都督跳到江里各尋生路去了。周瑜也帶著滿身的烈火跳到江里,火烤的肉又碰到冰涼的江水,種種滋味使周瑜不得不大叫“啊——”
“都督,都督,出什么事了?”
周瑜環顧四周,搖頭苦笑道:“沒什么,做個噩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