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
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5篇
勞模精神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也可以說永遠不會改變。那么你知道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篇1)
熊小寧,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現任東岸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東岸村在熊小寧的帶領下,不僅自己躍上了種糧大戶之列,而且帶動全村人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涌現出了年播種2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86戶。糧食生產在該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抓規模種糧的新格局。他帶領群眾擺脫貧窮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鄉第一,達到人均7369元;實現了100%的組通公路, 100%的農戶通自來水,用衛生廁,100%的農戶擁有高等家用電器和農用機械;在外包田居全縣之首,達到一萬畝;群眾在縣城購買商品房30套,在村莊戶戶建有樓房。 其主要先進事跡表現如下:
一、誠心、熱心、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03年剛進入村委會工作,本地糧食市場疲軟,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外出打工農民驟增。有的土地荒蕪,有的莊稼種后無勞動力管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生產。熊小寧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與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盤算著:這么好的地荒蕪了多可惜啊!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糧食市場的疲軟應該是暫時的。古人曾說“逢俏莫趕,逢疲莫懶”,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員的土地承包過來,既使他們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當年就承包耕地100余畝。由于科學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較低,當年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嘗到甜頭以后,熊小寧堅定了種糧的信心和決心,至20__年種植面積突破2000畝,糧食產量達180萬公斤,他的示范帶頭作用,立即為當地群眾吃下“定心丸”。
他們紛紛找到書記,要求熊小寧牽頭走出東岸,來到了與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農場,找到他們的領導,逐年把兩個勞改農場的田全部承包過來,轉給本村群眾承包,實行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種植面積突破10000畝。他的事跡,很快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重視,并以他為榜樣,在全鎮廣泛宣傳和推廣。目前我鎮已涌現出規模種糧戶722戶,種植面積突破13萬畝規模種植已構成我鎮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熊小寧重視糧食生產,更注重對土地的珍惜,不讓土地閑置,想盡辦法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鄉、農機推廣,他都熱情歡迎。陪同農技干部挨家挨戶作宣傳發動,推廣先進適用栽培技術,因為他心里想到的不僅是自己要科學種田,更希望周圍的農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學種田。每年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會神地聆聽。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樂意接受新技術的,他幫忙做動員工作;有沒領會技術要點的,他用認真聽講、勤奮實踐得來的知識無私地幫助別人弄懂。在生產過程中,他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懶,不懈殆。堅持良種良法,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由于他的勤勞加智慧,獲得糧食產量達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無私、誠信,帶動周邊農戶科學種田
熊小寧書記雖然文化不高,但他卻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年農技部門安排在他那里的試驗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試驗中,有的品種因為適應性差,或者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栽培條件而導致減產,農業部門按慣例要對他進行補償的時候,他都說:“我不要你們補錢,那樣就見外了。我把你們當作親人,讓我和你們一起做點事,篩選出哪些品種適合我們這個地方,哪些品種好,我們老百姓照著買,買到放心的品種,我只有高興的份,哪兒會要你們的錢。”一席話,說得農業干部們心里熱乎乎的。熊小寧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無私、誠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識確實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紛紛消除成見,樂意跟農技干部聊天了,樂意跟干部們接近,學技術了。東岸村的糧食生產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產量突飛猛進,成為當地糧食生產優質高產示范村。
為了解決勞動力嚴重匱乏和機械緊張的矛盾,他率先購進了排灌機械和收割機械等機具6臺套,進行田間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在他的帶動下,通過自籌資金,縣農機部門補助,先進購進了小型收割機、化肥深施器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機具共238臺(套)。探索出了適合該村農業生產田間機械化作業的新路子,機械化田間作業的推廣運用,增強了該村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年機耕作業面積可達985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5%,把農戶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對助農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村黨支部連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他個人連年被評為縣、鎮優秀共產黨員、南昌市勞動模范。
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篇2)
高煥球,男,1973年9月出生,漢族,東風橋鎮新東坡村一組村民,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員5人,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譜寫了種糧新篇章。
近幾年來,在農業生產上他堅持農業生產標準化,擁有農機設備大型聯合收割機二臺、大型高速插秧機二臺、旋耕機一臺、小四輪拖拉機一臺、機動噴霧機三臺。承包了農田1000余畝,年總產約400噸,全年實現糧食總收入近百萬元。 高中畢業的他面臨著生計問題,作為一名年輕人,他敢闖敢干,在家種田,在外打工,做過泥水匠,當過搬運工,1996年在鎮上開了石門橋第一家網吧,2000年利用開網吧賺的錢買了一臺收割機在農忙時幫別人收割稻谷。
這段時期,他看到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不足,稻田拋荒嚴重,部分農戶在水稻種植上一直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種植存在品種混雜、經營管理粗放、勞動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銷售困難等諸多問題。為此,他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看到了科學種糧的曙光,必須實行集中種植,形成規模才能節約成本。他毅然放棄了網吧經營,投身入老本行----農業生產中去,當起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曾說自己是一名農民,國家也需要農民,要不然大家的糧食要誰來種,人民吃的糧食誰來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農業生產前景很廣闊,要把這塊農業蛋糕做大做強。 20__年他開始承包水田,初時只承包了30多畝,通過科學管理、機械操作,節約了成本,慢慢到現在承包了1000余畝。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堅持農業產業標準化,注重農業科技的運用,努力降低種田成本。
一是應用優質的品種。在糧食品種選擇上,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
二是積極應用免耕。抓好除草關、水分管理關。根據測產驗收,利用技術,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力,每畝能增收節支120多元。
三是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水稻配方施肥建議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在病蟲防治方面上。盡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有效控制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自己創收之余,他注重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承包農戶的耕地,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斷拾起石門橋鎮、德山鎮等地方村民拋荒的田地,綜合應用農藝與農機配套栽培技術,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水稻畝產最高達700公斤,他雇傭部分農民參加土地托管,并付給相應工資,這樣農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卻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種種合作關系,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20__年至今累計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6萬畝,為當地農民新增收入400多萬元。
最近幾年,他先后投入50多萬元,用于擴大種植面積和購買農業機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萬多元進行溝渠疏浚,雖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現在農業機械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可用于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萬元以上。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個老板,而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真是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我鎮很多群眾帶來了新的種糧模式,不僅自己創收,還帶動了周邊很多群眾。
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篇3)
男,1963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研究生文化,高級政工師。歷任__鋼鐵廠鋼研所技術員、__鋼鐵廠團委干事、__鋼鐵廠團委副書記。
1月,某某同志舍棄優越的都市生活,從__奉調到__縣__鄉主持籌建草樓鐵礦。在生活條件極其簡陋的民房里他一住就是兩年多,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王開春同志以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艱苦樸素的風范,帶領全體礦山建設者以昂揚的斗志、嚴謹的作風,艱苦創業,頑強拼搏,超負荷工作,推動公司超常規發展。在王開春同志的帶領下,公司各項工作不斷完善、規范、科學,組織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廠容廠貌煥然一新,企業和諧,職工穩定。共采出原礦263.62萬噸,同比增長16.6%,選礦廠處理原礦278.18萬噸,同比增長23%,生產鐵精粉82.32萬噸,同比增長30.6%,報表利潤1.52億元,上繳稅收1.5億元,完成井下開拓7517米,實現工程量110049立方米,完成采準9536米,實現工程量144241立方米,創造了國內同類型地下大型礦山最快建成、達產達效、升級換代的多項紀錄,環保先行、綠色開采等礦山綜合利用方面已被當地政府倡導為鐵礦開采的典范。
注重社會效應、堅持持續、協調、循環發展。王開春同志十分重視持續、協調、循環的發展思路,努力為縣鄉經濟建設和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他將建設“綠色礦山”放在突出位置,不惜成本率先在霍邱縣應用尾礦回填法,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該項目的實施成功,填補了國內200萬噸地下礦山充填的空白。堅持走可持續之路是金安礦業的不變追求,在王開春的領導下,公司今年又投資興建充填材料廠、尾礦制磚廠等環保項目,不斷踐行著“綠色礦山”的企業理念。為了更好發揮企業社會職能性,他和當地政府積極聯系,主動幫助解決農民的一些實際困難,協助鄉里修整道路,資助當地教育事業,盡可能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安排農民礦內運輸等,職工人均收入達到3萬6千元,比高出了4千元,在全市工業企業中位居前列。
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篇4)
共產黨員黎雄欽同志是桂平市公路管理所的一名養護工人,1968年參加工作以來,在35年的公路養護工作中,他把全部的心血、汗水都傾灑在所熱愛的公路事業上。由于業績突出,黎雄欽多年來一直受到各級部門的表彰獎勵,連續6年被桂平市交通局評為雙文明建設先進個人,多次被桂平市交通局支部評為“優秀黨員”;1996年、1997年兩次被評為貴港市交通局評為“公路養護先進個人”;2001年4月榮獲貴港市“勞動模范”稱號;2001年6月榮獲貴港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1年6月榮獲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1年12月榮獲自治區交通系統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個人稱號;2002年4月榮獲廣西“五一”勞動獎章;2001年至2004年度被自治區公路局授予“十優養護工”稱號。
心在路上,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黎雄欽同志愛崗敬業,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公路養護工作,扎實苦干,確保了公路的暢通。1998年以前,他先后在里各道班、什字道班等擔任道班工人、班長,1998年領導決定任命他為養護管片的片長,負責全市7個養護片區中西區的養護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他將過去的工作經驗和新的工作情況結合起來,在道班中開展建章立制工作,制訂完善的工作、考勤、學習、機具等管理制度。堅持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約束、規范道班工人的行為,將他對道班管理的經驗在其管理的.5個道班中廣為推行。由于多年來認真貫徹全面養護的精神,他管養片區的路容路貌大為改觀,好路率連續多年保持在80%以上。
2000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單位在他管理西區4條線路的基礎上,將南區2條路況較差的線路交給他管養,這無凝給他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當領導準備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時,沒想到他竟沒有半句怨言,認為組織的安排自己就應服從,并更應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要求來承擔起責任。他剛到新增線路新垌—北市公路工作時,全線26.4公里的砂土路大部分都是大坑大槽,其中有2.4公里即將中斷交通,從新垌到工業重鎮中沙鎮17公里路程,需1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有的路段小汽車根本無法通行。新垌—北市公路是南區的生命線,對當地的交通十分重要,黎雄欽心里明白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為了使該路盡快恢復暢通,他當機立斷地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將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實處,嚴加管理,切底改變了道班工人作風懶、散現象;其次是親力親為,和道班工人一起,將原來淤塞的18公里排水溝進行切底清理,并將長期堆積在路肩上的雜物清除,解決了公路排水不暢的問題;最后是對路面的大坑大槽進行搶修,在經費缺乏無法解決路料的情況下,黎雄欽想到了借助社會力量的支持,主動與當地的源安堂制藥廠和個體運輸戶等工礦企業、個體聯系,得到了他們的熱心地支持,從而募集到社會經費15000多元,解決了搶修中經費的燃眉之急。從2000年5月起至當年年底,經過7個多月的連續奮戰,原來的差等路和特差路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經上級主管部門貴港市交通局當年年終檢查評比,全線路有良等路22公里,沒有差等路。該線路的暢通不但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得到當地群眾一致的好評。
舍家忘已,獻身公路的奉獻精神
1988年,為了解決道班缺乏養路工人影響養護任務完成的被動局面,由于養路工人工作苦由入低,經多次動員社會人員參加養護工作無果的情況下,他決定動員在家務農的妻子參加養護工作。經他多次勸說后,妻子深深地為他的敬業愛業精神所感動,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決定放棄以此聊生的農業工作,舍棄了兒女的親情,與他一起住進了離家80多公里外的羅榕道班,開始了艱苦的養路工作。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黎雄欽一心撲在養路事業上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了。他夜以繼日地到各班檢查指導工作,經常在路在巡查,掌握所管路段的路況變化情況,晚上不能回到羅榕道班,就堅持巡查到哪里,就在哪個道班吃住。
由于對工作負責,多年來,在沒有加班費的情況下,黎雄欽從沒有休息過一個節假日。2001年中秋、國慶雙節長假,他原打算和妻子回家與兒女一起歡度佳節,但此時單位按計劃完成上級下達的工作任務,給他安排了幾個路段的大中修任務,需要盡快組織路料和開展鋪筑等工作,他毅然放棄了休假,滿懷對兒女的內疚奔赴工地,以一貫的工作作風服從了單位的安排。
2003、2004年春節,為了確保春節期間公路的安全暢通,黎雄欽放棄了回家團圓的念頭,經常上路檢查,有危及到行車安全的情況,馬上組織人員修復,保證了春節期間沿線群眾的安全通行,使群眾過上一個安全、祥和的春節。
心懷同志,相互幫助的高尚品德
黎雄欽給予家有的太少,給予別人卻多。由于他對工作投入極大的熱情和全部心血,不僅在道班工人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而且感化和激勵著周圍的同志。在工作、生活中他處處關心同志,幫助他人事無巨細,在道班中他是個受到所有人歡迎的熱心人。
為了發展道班的副業生產,補貼道班工人微薄的工資收入,黎雄欽積極學習種養技術,并將學到的東西毫不保留地奉獻他人。羅榕道班班長陸德賢同志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從事公路養護工作十幾年,每月僅靠200多元的工資收入維持家庭開支。黎雄欽與妻子到羅榕道班并在道班住下后,在自己搞肉豬、母豬養殖的同時,積極鼓勵陸德賢也一起養殖,并將自己的技術經驗傳授出去,使陸德賢由原來不懂養殖發展到近幾年每年飼養母豬3頭,肉豬近10頭,家庭經濟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從而使其牢固地樹立了安于養路、以班為家的思想。
黎雄欽同志為公路事業奉獻了大半生,幾十年來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創舉,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黎雄欽到哪里,路就好到哪里。黎雄欽同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譜寫了一曲動人的生命之歌,得到了單位、黨、政府的肯定,特別是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中國勞動模范人物事跡材料(篇5)
一棵樹,能長多高,不在于接受多少陽光雨露,而在于他的根系在土地里扎得有多深;一粒金沙,能否閃光,不在于光的照耀,而在于他內在的屬性;一個人,能走多遠,不在于他成長的環境,而在于內心深處對于理想信念的堅定求索!
21年的歲月,堅守在轉爐這個最苦、最累、最臟、最熱的崗位上,為了什么?又憑著什么?是什么支撐著他走過悠長的艱苦歲月?
為什么這么苦的工作在他卻甘之若飴?為什么小小轉爐間能演繹激昂人生?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面對薛小永,稍加思索,自然會有一連串的疑問在心中起伏。
薛小永心里必然沉淀著一份大愛。
一定是因為愛鉆研技術,所以,他能夠常常忍著六七十攝氏度的高溫,靠近爐體一觀察就是30分鐘,只為拿下那些技術難題。這種狀態,在別人看來覺得無法理解,或者不可思議,但是于他來說:只有不斷的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他的心底才會覺得暢快舒坦。高溫下的烘烤與這種成就感相比,在他的世界里,也就必然算不得什么。因為愛,苦也變成了甜。
一定是因為深愛這個企業。龍鋼于他是自己的家園,鋼城于他是精神上的"父母",當自己的家庭"貧寒",當自己的"父母"被人瞧不上時,羞愧的情感反而擊打出"男兒當自強"的激越之心。為了自己的家園能夠不輸于別人,為了能夠在同行們面前樹立自尊自信,他毅然決然的承擔起榮耀門楣的責任,為了這個家,再苦再累,也就都不算什么。這一切,必然是源于對企業的那份深沉的愛。
一定是因為深愛家人。作為兒子、丈夫、父親,一個男人要頂天立地,要勇敢擔當。為了家人都能過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他才能夠無數次的多個晝夜堅守現場,廢寢忘食的去工作。不思量,那是一種自私,細回味,其實更是一種深愛。對家人的愛不正是支撐無數龍鋼人一代代前進的動力嗎?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裝配著鋼鐵的意志。
和鋼鐵比起來,人太脆弱,然而,柔能克剛在薛小永這里卻得到了別樣的詮釋。
因為鋼鐵意志,才能夠在21年的職業生涯里,他一次次的超越,一次次的沖擊,一次次再度超越煉鋼工藝技術指標;因為鋼鐵意志,才能夠在年近40歲的時候,他仍然以"5+2"、"白+黑"的精神堅守一線,玩命工作;因為鋼鐵意志,他才能夠忍受臉部的皮膚被輻射熱烤得脫落了一層又一層,創下全國最高爐齡記錄。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承載著一份使命。
因為這種強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創新性提出轉爐生產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廣應用,系統性解決了制約生產工藝的瓶頸性問題。
促使他3天8小時砌成一座120T轉爐,刷新了同類型轉爐全國砌筑時間最短7天的歷史記錄,創造了‘龍鋼速度’。
促使他帶領工段將轉爐鋼鐵料消耗指標做到全國第一,石灰單耗、氧氣消耗、耐材綜合成本名列全國第三的好成績。
促使他影響著周圍的同志,培養成長出陜煤化集團勞模陳江、陜鋼集團勞模陳雷磊、龍鋼公司勞模焦建設等多名集團及公司先進個人。
英雄并非基因遺傳,英雄是鋼鐵般的堅持。
英雄并非生于英雄地,英雄就成長在平凡的土壤里。
這就是我從薛小永身上尋找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