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精品10篇)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精品10篇)】,供你選擇借鑒。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1
在“不可能”中汲取榜樣力量
“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這是《金剛川》電影里的一句臺詞,是的,在志愿軍面前,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巖里橋”一次次被敵軍炸毀,志愿軍們不放棄、不拋棄,一次又一次不懼生命危險修橋、補橋,敘述了一個“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感人故事,如鋼鐵般意志的“人橋精神”喚起了我們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我們要在這種“不可能”精神中汲取榜樣的力量,勇于擔當,砥礪前行。
百折不撓、至死不渝,在“不可能”中踐行堅毅。對影片印象最深的就是修橋片段,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在那樣火力懸殊的情況下,志愿軍們一次次用血肉之軀修補戰火中的木橋,通過了,是敵人的地獄,被阻擋,就是我們的地獄。志愿軍們沒有退路可言,他們只能勇往直前、永不放棄。轟炸機、榴彈炮、延時炸彈、燃燒炸彈輪番上陣,志愿軍們并沒有受此影響,依然會在最快的時間內把橋修好,炸了修、修了炸,因為通過那座橋是他們共同的目標。敵軍說:“不可能就是他們的武器。”志愿軍們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式的堅毅百折不撓、至死不渝地守護著“巖里橋”,新時代下的干部要學習志愿軍們身上那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和決心,用水滴穿石、繩鋸木斷、鐵杵成針的堅定信念去踐行“不可能”式的堅毅。
恪盡職守、披荊斬棘,在“不可能”中詮釋堅守。“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志愿軍們寧愿失去生命也要捍衛“巖里橋”,影片最后的“人橋”溫情而又悲壯。當時的中國還只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先進的武器,沒有高科技技術,有的只是志愿軍們的身軀,他們冒死用自己生命撐起的橋梁,保障了金剛川上的水路暢通,他們恪盡職守、披荊斬棘,只為在“不可能”中詮釋堅守的意義。如今,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過去70年了,當代世界發生巨大變化,我們不能忘記“愿護戰友同在,必保山河皆安”的艱苦歲月,我們致敬那個時代“最可愛的人”,我們要在銘記歷史中學會積蓄力量、奮發圖強,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初心、鑄就不凡,在先輩們用血肉之軀筑起的“人橋精神”中凝聚頑強品格,煉就鋼鐵意志,爭做忠誠、干凈、擔當的新時代好干部。
臨危不懼、英勇無畏,在“不可能”中書寫堅忍。“長坂坡前救趙云,喝退曹操百萬軍;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流芳莽撞人。”影片中高炮連排長張飛同志咬著布條、斷臂止血,用一根樹棍做支撐,在身體殘缺的情況下蹣跚挪步,只為在生命的盡頭再射一發炮彈。他視死如歸、從容就義,在一場看起來“不可能”勝利的戰爭中用生命書寫著堅忍,這只是千千萬萬名志愿軍們的一個縮影,這些平凡而又勇敢的戰士們,用意志和鮮血創造了非凡的歷史,改變了世人對中國的看法。反觀如今的一些黨員干部,做事心存顧慮、畏首畏尾、不愿擔當、不敢擔當,遇到一點不如意之事就火冒三丈、大發雷霆。志愿軍這些先輩、這些榜樣對我們的啟示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我們要在重溫歷史中繼承先烈遺志,我們要在銘記歷史中勇往直前、堅定前行。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2
那座“人肉橋”
這是一個久久難以忘懷的夜晚,在電影院里重溫了抗美援朝的艱難歲月。一座橋,看哭了所有人;一座橋,是我們心中的豐碑;一座橋,讓我們緬懷滄桑歲月的同時,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這是工兵連筑起的犧牲小我、無私奉獻的一座橋。看《金剛川》之前,以為是大場面戰爭片,看完才發現,其實整部劇都在“修橋”。雖然電影的筆墨重點給了幾位主演,但看完最令人感觸的,是那些根本沒怎么露臉的工兵連戰士們。每一次轟炸之后,戰機剛轉頭離開,他們便沖上來滅火、救戰友,然后繼續修橋,直至最后,所有人用血肉之軀搭起了那座通往勝利的橋。工兵連的戰士們將自己葬于冰冷的河水、葬于沖天的火焰、葬于無情的沖擊波,只是為了在戰場上將戰友平安送達。這是工兵連戰士用最簡陋的大錘、鐵楸,用肩扛,用手托,架起的犧牲小我、無私奉獻的一座橋。
這是高炮手筑起的頑強拼搏、堅不可摧的一座橋。“飛得遠的打不著,飛得高的打不著”,反映了這種高炮的局限性。但是高炮手張飛那聲“來吧”令人記憶頗深,這聲吼,喊出了志愿軍戰士無畏強敵的氣勢,也喊出了志愿者戰士們一往無前的決心。高炮手在完全劣勢下,以革命大無畏精神,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證了抗美援朝生命線的暢通,建立起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最后一個高炮位,最后一個炮手,年輕的身軀上,爆炸失去了一條手臂和一條腿,筑起頑強拼搏、堅不可摧的一座橋。
這是志愿軍筑起的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一座橋。“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俺能聞見那股焦糊味兒,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半個多世紀前,上百萬中國軍人滿懷報國激情踏上抗美援朝戰場,有些人因此魂斷異鄉,埋骨他鄉。當志愿軍遺骸回家時,全場人早已淚流滿面。為了保家衛國,智勇忠誠、浴血奮戰、堅持到底、不懼犧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視死如歸、為國捐軀。最后大橋巍然屹立在那里,先輩們守橋、建設新橋,維護殘橋,最后人力成橋。從整個抗美援朝戰爭視角來看,是個極小的細節,但是勝利就是來自于每一位志愿軍的付出,每一次堅守,每一份不退卻,就是這一點一滴,最后匯聚成了勝利的海洋。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3
戳中淚點的“那座橋”
我是一個淚點很高的人,但唯獨每次觀看愛國主義戰爭片,淚腺就像失控的水龍頭,淚水嘩嘩不止。上一次落淚是看《八佰》,淚點在陳樹生等大喊姓名和來處,身綁手榴彈,義無反顧跳下樓墻,和敵人同歸于盡的場景;這一次落淚是看《金剛川》,淚點在“那座橋”,那座用“執著意念、獻身精神、團結力量”架起的橋。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十七八歲,多么鮮嫩美好的數字,在這樣正值青春,探求新奇、挑戰未來的花樣年華,他們卻把生命置之度外,把民族的尊嚴和志氣扛在肩上,為保家衛國獻身,為匡扶正義犧牲。“修橋”“過橋”就是使命,縱使粉身碎骨,灰飛湮滅,也要用血肉之軀去筑就。步兵、敵軍、炮兵,三個平行的視角,前后半天的戰役,眼前通往金城的木橋,修了炸,炸了修,修了再炸,炸了再修……“橋”仿佛可以無限再生,敵軍的炮彈無可奈何,炸不毀的不止那座橋,也是中國軍人至死不渝、定要過橋的堅定信念,更是中華民族誓不低頭、反抗壓迫的硬朗氣質。時光荏苒,歲月老去,而我們最具威力的“武器”不朽,這一年,我們有“80后”“90后”,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那座抗擊疫情的橋、脫貧摘帽的橋、振興中華的橋。我們依舊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路的偉大浪潮中,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在自己的分支細流里堅守崗位,前赴后繼。
“你也許不信,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生而為人,我們本能地惜命求生,但過橋的那群年輕人卻把“不怕死”當成抵抗鋼鐵炮彈的最大武器。炮兵關磊為了掩護過橋隊伍,“不要命”地燃起火把,自暴戰斗點位,吸引牽制敵軍正面對抗,關磊犧牲了,炮兵張飛同樣“不要命”地燃起火把,最后他拖著半殘之軀,以僅剩的一只手、一條腿,控制一座高炮,與敵對抗,成功殲敵,英勇犧牲。今天,你親眼見到了,“我們這些人,也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逆行者”便是用以形容的榮譽代名詞,這些人逆了自我,行著公益,是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火場救援的消防官兵、捍衛和平的維和戰士,這一代人的青春里,同樣有太多的“拋頭顱,灑熱血”,這種舍棄小我、成就大局的犧牲精神,是深深烙印在中華兒女心中最直接、最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無論是在七十年前武力懸殊的戰場上,還是在今天社會主義的建設進程中,它毅然永存,無堅不摧。
“你也不知道他們是誰,只知道他們是戰友,是兄弟,是護著俺們過橋的。”
焦糊味中,雙眼裹布的戰士與赤裸上身的工兵連戰士們奮勇沖刺,沖向水底,用血肉之軀架起“那座橋”,肩上的傷、手臂的傷、眼睛的傷,比起戰友們犧牲的鮮活生命,那都是擦傷。戰士們咬牙、怒吼、鼓氣,用每一個全力以赴“挺住”的表情,腳踩樁,手抱腿,肩扛橋,一層、兩層、三層,抱團架起那座眾志成城的不毀“人橋”。“修橋也是打仗,一場戰斗,無論是馬夫、廚師還是司機,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我們之所以能夠創造“神跡”離不開我們民族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現在,我知道他們是誰,是同袍,是共渡難關的中國人。從5·12汶川大地震,各地捐款捐物、援建幫助四川,到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各地醫護主動請纓出戰武漢,一方有難,八方馳援,這種大愛品質從未改變,我們之間的相互取暖,從不計較得失,從不奢求回報,當祖國和同胞需要時,我們絲毫不猶豫,速度應援,深情相助。
新時代,我們依舊在修橋,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高鐵橋——“丹昆特大橋”、世界跨徑最大鋼拱橋——“朝天門長江大橋”……而如今的淚點是驕傲與自豪。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4
近日,電影《金剛川》燃爆熒屏,上映首日票房過億,實力演員組成的“金剛天團”演技炸裂,獲得觀眾連連點贊。該劇以抗美援朝為題材,通過士兵、對手、高炮班、橋四個視角,講述了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身無悔許國的故事。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精神值得我們基層干部篤學慎思、明辨尚行。
學其信仰如鋼鐵般堅不可催。克萊爾說,人是為了某種信仰而活著。“為了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殘暴侵略,援助朝鮮兄弟民族的解放斗爭,保衛中國人民、朝鮮人民和全亞洲人民的利益,我們志愿開赴朝鮮戰場……”這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誓詞,也是他們打贏這場戰爭的信念所在。電影中士兵說,“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在他們身上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一句大話。現實生活中,面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現實社會,誘惑多、欲望多,身在基層的我們,面對艱苦的條件、繁忙的工作要心中有黨,行動為民,學其信仰堅定,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在風雨中為心中的陽光奮斗。
學其團結如利劍般削鐵如泥。《金剛川》主演張譯說,“中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團結都是第一位的”。《三國演義》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傳為佳話。《金剛川》里,張飛和老關也上演著“義結金蘭”的生死之交。張譯說,角色起名叫張飛和老關,也是為了表達“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精神主旨。電影中“橋”,是戰士們用團結筑起的鋼鐵之橋,他們不計生死,拼命架橋,詮釋出中國人的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精神是融于血液,植于靈魂的。基層工作往往是既繁多又細碎,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我們要做一枚繡花針,與同事、群眾團結好,將手中工作一一串起,化單打獨斗為集體奮斗,為了共同的中國夢作貢獻。
學其堅毅如峭壁青松般挺直。曹植在《白馬篇》中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說的是面對國家民族大義,舍生取義,為國犧牲的堅毅。那堅毅是什么?在我看來,堅毅是懸崖峭壁上的一棵青松,盎然屹立,任爾東南西北風;是關班長面對敵軍戰機,向死而生,操控大炮,最后被炸得粉碎;是張飛拖著殘缺身體,單槍匹馬,炸掉敵軍飛機……和平年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也并非坦途,廣大基層干部要充分發揮“釘釘子”精神,吃得了苦,受得了挫折,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在基層實踐中揮灑青春激情,在基層舞臺上演繹無限精彩,讓個人的價值在為民服務中得到最大升華。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5
“抗美援朝”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講可能只是普通的四個字,但對于參加過這場戰爭且還在世的老兵來講,那是一段無論如何也不能忘記的歷史。《金剛川》通過中國士兵和美國士兵在戰場上的不同視角,講述了一個過橋、修橋與炸橋的故事,隨著這部120分鐘的電影,我們仿佛又被拉回了那個慘烈而不該被遺忘的年代。
去看電影前,我并不知道它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全是憑借對張譯個人演技的欣賞就奔赴影院了。當熒幕打出導演是“管虎、郭帆、路陽”時,我心中是有疑惑的,這樣的組合會拍出什么樣的影片呢?畢竟管虎導演是以拍“小人物”起家的,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雖然反響巨大,但畢竟是“3D巨制”,路陽導演他們真能“講好故事”嗎?如果“講不好”,我這巨貴的電影票錢就又白瞎了,坐在電影院座椅上的前幾分鐘,我的腦子一直在轉這些……可當看完后,我卻想說:值回票價,并且主觀的認為這樣的“主旋律”電影多多益善。
這部電影中出現最多次的就是“炸橋”與“修橋”。一直在修,原因是一直在被炸。炸了,工兵就頂上去修;修好了,美軍的飛機就來炸。一次次炸,一次次修,波濤洶涌的金剛川上唯一僅剩的這座橋成了我軍增援的必經之路,唯有修好它,我軍才有可能贏得最后的勝利。當美軍飛行員得意洋洋的向基地匯報“此處已被完全炸毀”時,卻在還沒飛回去的途中就收到“轟炸地點探測到有生命跡象”,美軍飛行員返航看到的是中國士兵們前赴后繼向前沖去的情景:一部分人沖進湍急的水流中,將木板抗在肩上,架起了“人橋”,大部隊得以順利通過,正像劇中最后活下來的美國士兵所說:你們雖然不信神,但你們確實創造了神跡。
張譯的演技越加成熟。說實話,我都有點替他擔心,太過于沉浸“張飛”這個角色,讓我覺得他有可能“跳出不來”。劇中的張飛,前后反差較大,在師父老關面前,他靦腆,甚至有些“軟弱”、“拿不定注意”,可當他看到師父被炸死之后,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之前他不讓師父抽煙,之后卻在師父墳前親自點上一支煙;之前他為了節省彈藥,即使“瞄準”了敵機,也不曾“不管不顧”,甚至還因節省炮彈和師父起沖突;之后他為了給大部隊爭取過橋機會,毅然決定以“自殺式”的攻擊方式向敵人發起猛攻,并用最后的炮彈將敵機擊落。在他下命令以“自殺”的方式進行攻擊時,身旁戰友愣了幾秒鐘,這幾秒鐘也許是對生的渴求,而當他再次下命令時,所有士兵沒有半分猶豫。那一刻,我真的體會到什么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生命是珍貴的,但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些東西讓我們一往無前,將生死置之度外。
戰場上的士兵,連悲傷都是有時限的。張飛眼看著最親的師父被炸死,卻連哭泣都來不及,和戰友的對話也僅限于那句“你只管修橋”;面對美軍戰機的再次挑釁,他指著高炮都不一定打的著的飛機,怒吼著“決一死戰”,到后來被炸斷腿腳、血肉模糊卻依然戰斗到最后一刻,看到此時我不經感慨,那句“血肉之軀鑄就新的長城”絕非虛言,有他們70年前的奮不顧身,才有我們今天的太平盛世!
一個國家的進步也許表現在他關注的范圍更廣,一個民族的復興也許需要幾代人的接力奮斗。相比起那些留在戰場上,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英烈們,我們已經非常幸福了。緬懷那些長眠英雄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不要“衣食無憂還焦慮無比“,不要“吃喝不愁還無病呻吟”,要知道,活著就是幸運的。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6
從《金剛川》里悟英雄
最近抽空去看了拍攝時長只有兩個月的電影《金剛川》,作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獻禮電影,通過多線敘事的方式重現了當年的戰場,重溫革命精神,也讓我在這兩個小時中領悟了什么是英雄。
什么是英雄?英雄是永不毀滅的意志。“橋”是一根線,貫穿整部電影。美軍用著先進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轟炸橋,志愿軍戰士們一次又一次站起來、沖出去修橋,材料實在不夠時,用人的雙手撐起一座橋,“不可能,就是我們的武器”,直至完成大部隊準時過河的任務。此時的“橋”已不是普通的橋,是志愿軍戰士們意志的化身,是無論經歷多少炮火洗禮也不會毀滅的意志。這意志被滾燙的鮮血澆灌著,在焦灼的土地上散發光芒,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就是有著這樣千千萬萬的英雄,在最黑暗、最無助的情況下,站出來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一片天,用自己的信仰與血性扭轉困境,做到了“翻盤”。他們帶著鋼鐵般的意志屹立不倒,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面對這樣的英雄意志,我們怎能不肅然起敬?
什么是英雄?英雄是絕不后悔的奉獻。高炮連是其中一條單獨支線劇情,兩個對空高射炮和少得可憐的彈藥就是高炮連的全部身家,與美軍的裝備相差甚遠,就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掩護修橋,高炮連在炮位點燃火堆,把美軍的火力吸引到炮位,用全體犧牲的代價為修橋爭取了時間,同時也消滅了敵機。戰士們點燃火堆時,火光映照著他們臟兮兮的臉龐,照亮了他們堅毅的眼神,眼神中跳動著視死如歸的無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們的軀殼是一個容器,裝載著他們奉獻的靈魂,彰顯著中華民族的血性和氣節,無私奉獻不后悔,可歌可泣立人間。
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定不回頭的勇氣。英雄的勇氣是面對勁敵不退縮,勇往直前的無畏。力量懸殊有何懼,英雄勇氣誰可敵。在高炮連僅剩一人時,他也要拖著殘軀,堅定地走向炮位,沒有回頭的背影讓人為之動容,感慨道“這便是英雄吧”,他們用血肉之軀鋪墊和平的道路,用壯士斷腕的勇氣披荊斬棘,用昂揚的斗志成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一個英雄會在戰場上退縮,沒有一個英雄會讓勇氣“回頭”,這便是英雄吧!
《金剛川》只是一個縮影,在那樣的年代里還有無數的“金剛川”,無數的英雄為國家、為人民、為了以后的安穩和平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即便時代在進步,歷史的浪潮也沖不走英雄氣魄,時間的旋渦也無法使英雄本色被遺忘。和平年代也同樣需要英雄,需要我們不忘英雄、捍衛英雄,傳承英雄意志,無畏無悔,永遠走在感悟英雄的道路上。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7
成“公”人要用“格局”換“結局”
有一句“心靈雞湯”這樣描述人們成長的格局,“懷才就像懷孕一樣,總有一天會顯露出來,懷才不遇,是因為懷才不夠。”心中有格局,就不會去比較,也就沒有無謂的痛苦。而成“公”之路不僅僅是成長成才,還有“奔跑追夢”“勇立潮頭”“成功抵達”,還需要用理想、膽識、心態等涵養格局。成“公”上岸并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就要以更大格局,換來更好“結局”。
在樹立崇高理想中提振奔跑追夢的精氣神。革命戰爭年代,有著周恩來、朱德這樣的時代偉人,他們有學識、有地位,不鬧革命也可以過得很舒坦,但他們選擇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所做的一切無上光榮;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著鄧稼先、李四光這樣的時代偉人,他們本可以享受國外優渥的條件,但卻毅然選擇了崇高的報國理想,讓我們挺起了民族脊梁;進入新時代,有鐘南山、李蘭娟這樣的時代偉人,他們即便“坐鎮后方”也能獻智獻力,但他們選擇了崇高的為民理想,沖在了防控武漢疫情的第一線。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成“公”路上,應當多讀讀那些孜孜不倦、死而后已的偉人,樹立起融入國家民族的崇高理想,不斷為自己找準方向、加油鼓勁,提振起一路向前、永不言棄的精氣神奔跑追夢。
在錘煉拼搏膽識中迸發勇立潮頭的加速度。近期放映的許多電影正能量充盈,令人熱血澎湃,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拼搏”。《八佰》中的國民革命軍鏖戰四天阻擊日軍,《金剛川》中的志愿軍血肉搭橋屹立不倒,《奪冠》中的中國女排頑強奮斗為國爭光,偉大的時刻從來離不開一顆勇于拼搏的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思潮的不斷變化、國際環境的不斷復雜,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塊又一塊的“硬骨頭”,我們迎來的將是新的“雪山草地”。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竟發,勇進者勝!成“公”路上,“決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要繃緊“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思想之弦,錘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拼搏膽量,咬定青山、緊追快趕,穩中求進、創新突破,以過硬能力、超常膽識、務實作為,在干事創業中勇立潮頭。
在磨礪堅韌心態中踩實成功抵達的終點線。人生是場馬拉松,速度與耐力缺一不可。而現實是,個別成“公”人初到單位時干勁十足,但卻在平淡而繁瑣的工作中丟失了向上的朝氣,在挫折和失敗中丟失了向前的銳氣,暮氣沉沉、怨氣不少,毫無年輕人的形象,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培養造就一個人才需要一個過程,任何偉大的事業也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完成,唯有磨礪更加堅韌的心態,才能創造更加多彩的人生。成“公”路上,應當正確看待苦悶與委屈,在平淡中提升黨性修養、人生境界、能力水平,在壓力中省察自身不足、反思工作瑕疵、總結有益經驗,成為巴金筆下那條春蠶,“吃了桑葉就要吐絲,哪怕放在鍋里煮,死了絲還不斷”,用堅韌之心換來堅持之行,最終抵達成功彼岸。
有“格局”并不一定有理想的“結局”,但沒有“格局”注定走不到任何“結局”。成“公”人,請牢記“花香蝶自來,梧高鳳必至”,修煉好自己的“格局”,收獲屬于自己的燦爛“結局”。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8
用好《金剛川》表現手法講黨課故事
《金剛川》作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獻禮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末期金城戰役中的一段歷史故事。對基層黨員進行黨課教育也要學會講故事,圍繞新中國史,講黨的革命故事、講黨的建設故事、講黨的改革故事;講黨課故事,可以從《金剛川》電影表現手法上借鑒一些角度與方法。
多視角講黨課故事,讓故事更立體。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戰場,開始抗美援朝出國作戰,至今已經70年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像黃繼光、邱少云一樣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和壯烈故事,影片《金剛川》卻將鏡頭對準了戰時“無名”的普通戰士,分“士兵、對手、高炮班和橋”四個部分,多視角講述了那段鮮為人知的“修橋、渡橋、護橋”的渡江故事。故事原本很簡單,志愿軍欲渡橋過江參戰,遭敵軍反復空襲毀橋,在“毀橋—修橋”“毀橋—護橋”矛盾中展開激烈戰斗。如果按時間敘事模式來構建這部主旋律電影,背景交代、主角選擇、人物塑造等各方面恐怕就要再做打算了,否則,這樣短時間內戰友情、敵我心不會刻畫得如此淋漓盡致,真實得讓人感同身受。同一故事,前后左右多方位、多角度掰開來、撕碎了供人“鑒賞”,總有一幅畫面、一句話語、一點聲光,甚至一絲風吹草動,掠過你的耳畔、飛抵你的心靈,讓你在猝不及防中產生震撼,留下印跡,觸發感想。講黨課故事其實也不必奢望“以多取勝”,一個小主題就找個故事來佐證、來渲染,一個小觀點就撿個小故事來支撐,有時候“唾沫多了也不甜”,反而還可能削弱大主題表達。就像《金剛川》影片這樣多視角來講一個黨課故事,把黨課需要傳達的情感和闡明的道理,在不同維度立體化盡情演繹,或許還讓人難忘,還給人以力量。
重復片段講黨課故事,讓主題更突出。有句流行的話,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仿佛在講:連續重復、間斷重復,有時可以建構一種意境、一個通道,讓交流更直接、更有力。《金剛川》圍繞著那座橋來回視覺“轟炸”,些許畫面似乎重復出現,有時甚至感覺同一畫面不同時間“重疊”閃現,重復地讓人頓生拖沓之感,耐不住性子地可能還要“尥蹶子”走人。如此看來,重復表達需要掌握好度,過猶則不及。講黨課故事可以學習借鑒重復表達的方法,把黨章、黨的理論、黨紀黨規及黨性信念等需要突出宣講的主旨大意、重要觀點,通過適當的重復來凸顯出來,但千萬不要像祥林嫂那般逢人便講兒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慘遭遇,那樣的重復在特定時空環境下容易讓人厭惡。講黨課故事要學會科學用好重復的方法,緊扣黨課主題,暢通黨課教育情感共鳴渠道,營造黨課教學同頻共振濃厚氛圍,讓黨課主題深深印在黨員腦海。
對比手法講黨課故事,讓人物更生動。用對比的修辭手法,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受眾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人際交流效果比較明顯。影片《金剛川》中高炮排張飛、關磊等同志誓死護橋與牛仔氣息濃重的美軍飛行員希爾·安德魯等喪心毀橋,人物心理、人物言語、人物選擇等等一系列鏡頭對比:在敵轟炸機毀橋、我高射炮打飛機的勇猛較量間,我們深深感佩志愿軍高炮排長張飛,戰斗致殘后奮力拼殺時那一聲“來吧”嘶吼中視死如歸的高尚與偉大!志愿軍步兵、工兵、炮兵三個兵種為完成作戰任務各盡其職的戰時表現,緊張節奏里暴發強大場景代入感,風趣的方言、生動的語言,讓人物栩栩如生,真實、真切、真情,禁不住讓人屏住呼吸,迫切地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愛國情懷、犧牲精神轟然而生!渡橋毀了又修、修了又被毀,志愿軍靠人工短時間內修復橋體,連敵人也感嘆為“奇跡”;木橋屢次被毀,最后志愿軍戰士搭建“人橋”,一木、一人兩樣“橋基”最終筑起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堅不可摧!《金剛川》電影里不少英雄戰死,絕大多數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是197653名為國捐軀烈士之一,就那樣前仆后繼地無畏犧牲,成為永恒!講黨課故事也要善于挖掘身邊先進典型的人物故事,學會用對比手法,讓人物活起來、真起來,讓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黨員故事廣為傳頌!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9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轉眼即逝的30年光陰,浦東地域上的“一張白紙”已成為飄揚在江海連接處的“一面旗幟”。“‘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那么,年輕干部如何成為勇于擔當、敢為先鋒,裝“點”好自己的關山,奮力創造新時代新奇跡?
多一點付出,努力成為開路先鋒。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年輕干部要做敢為闖將,在工作中時刻都能多一份付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學習浦東開放中年輕干部的榜樣,如陳維、徐敏對事業的熱情、對崗位的熱愛,數十年如一日,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各項工作中,用點滴繪就平凡而又輝煌的工作業績。
多一點用心,努力爭當排頭兵。粒沙中看世界,滴水中見人生。試想,許多年輕干部同樣是每天不斷重復“看數據、點鼠標、按回車、定目標”,但往往有的同志就成長成熟得快一些,成為了所在單位、部門或所在系統的工作能手和排頭兵,其中的差距,關鍵之一就在于用心。要不斷用心工作,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和主動性,在用心中淬煉黨性、強化修養、提升能力。
多一點堅持,努力形成實踐范例。近日,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之中,影片中志愿軍面對敵人日夜不停地炮火打擊,工程連官兵們無畏槍林彈雨堅守金剛橋,一直執著地堅持到大部隊過江。年輕干部在深受鼓舞的同時,也要在這種堅持和執著中汲取前進力量。特別是面對三大攻堅戰、“六穩”“六保”等工作挑戰,要敢于堅定必勝信念,時刻牢記“只要努力堅持,一切皆有可能”的信條,保持奮斗的姿態,發揚“三千風格”和“四特精神”,理性對待挑戰并努力堅持下去,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創造更多工作中成功的實踐范例。
多一點創新,努力多走“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提神劑、清醒劑。30年來,浦東的改革開放、創新創造始終走在全國前列,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國第一”。作為年輕干部,也要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刻苦鉆研,多一點創新精神,克服本領恐慌,不斷增長才干,不斷提升七種能力,不斷想在前干在前,為今后扛起更大的責任做好充足準備。同時,在具體工作中要化被動為主動,保持擠時間、搶時間的狀態,對那些涉及全局、大局的重點工作,不能左顧右盼,觀望拖拉,要提高速度、集中力量、多想一點新辦法,努力把困難克服掉,多走“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變不可能成為可能。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壯闊征程上,年輕干部只要堅持“四個多一點”,就一定能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跡,交出讓組織放心、群眾滿意的合格答卷。
金剛川心得體會2000字篇10
70年前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已然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18萬中國人民志愿軍把生命留在了異國他鄉。
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通過這樣一部經典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重溫當時的記憶,內心深處是感動,感謝我們的先人用生命以及頑強的意志,為我們拼來今天的大好河山、乾坤盛世,然而心靈深處更多的是震撼,電影鏡頭中有不少慘烈悲壯的畫面,翻閱史書,真實的戰爭遠遠比幾個電影鏡頭要殘酷。想起小時候每到周一大家都要升國旗唱國歌,那個時候的自己總感覺歌詞里那句“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有點太過于血腥,在觀看《金剛川》后,我明白了一句簡單的歌詞,記錄的是歌詞作者對當時戰爭的準確描述,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者說是一個更繁榮更幸福的時代,我們不僅要知足,更要銘記歷史。
生長在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從小接受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十幾年的教育讓我了解不少歷史,那些書籍以及影視作品里的歷史,雖然了解過,但是遠遠沒有體會到他的深刻意義。在和大家集體觀看電影《金剛川》后,看到了在整個戰爭中,“跨過鴨綠江”這個看上去簡單的事情,都讓我們的先輩們付出寶貴的生命,也就不難理解“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這樣一句歌詞為何會在我們國家流傳。所以在電影結束后,我去寫了我人生中第一個影評,希望有更多國人能夠看到《金剛川》,看到我們的先輩如何在戰爭中用信任鑄長城,不計生死英勇奮斗,在我們廣袤的中華大地乃至異國他鄉,都曾經灑滿先烈們的鮮血,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在前輩們的功勛簿上繼往開來。
記得小時候去一個爺爺家做客,當時爺爺已經白發蒼蒼,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他穿著軍裝坐在輪椅上,胸前掛滿了勛章,一直在唱戰爭年代的軍歌,他給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講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故事,我聽得有點懵懵懂懂,甚至覺得有點枯燥,長大后的我,卻恨不得當時自己再大幾歲,這樣就可以聽懂他講的故事了。抗美援朝戰爭是老爺爺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是我們新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銘記。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前國際形勢下,中美關系降到歷史冰點,通過新聞媒體我們也看到盛世繁榮的背后,依然潛藏著危機。先輩們為我們換來了和平的生活,而我們這一代人依然要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繼續奮斗。這種感受很宏觀,曾經,有一位姐姐給我講過很多次我們年輕人再過多少多少年,在這個社會以及家庭中都是中流砥柱,要擔多少責任,我當初感覺這種宏觀方面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距離我們太遙遠,但是現在想想,把宏觀拆解開,不就是我們一個一個鮮活生動的個體,不就是我們每一個“小人物”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微觀畫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