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大全10篇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精選10篇)
成語在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并且每個成語都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那么你知道中國有哪些成語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成語故事大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1)
怨天尤人故事
動物園里有一只剛來的小猴子,它被關在籠子里。
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給它安置了一個很漂亮的“家”,每天都喂它喜愛的食物。可是它還是不高興,它想念它的爸爸媽媽,想念它從前的伙伴。它很傷心,總是不停地大叫。結果吵的其他動物都跟著一塊叫喊起來。
一位工作人員看到這只猴子這么不老實,決定好好教訓它一番,它用電棒去擊打小猴子,可是小猴子叫的更兇了。
這時,另一位工作人員走過來,他對他的同事說:“讓我試試吧!”
他把小猴子裝進一個很小的籠子里,然后吊在關老虎的房間里。老虎還以為是給自己送上美餐來了,饑渴地盯著小猴子。小猴子嚇的歇斯底里地叫了起來。這讓老虎更加興奮,它跳起來撲向猴子。
小猴子以為完了,叫的越發尖利了。但老虎沒有碰到猴子,因為籠子離地面的高度是它達不到的。所以它一次次地嘗試只是在白費力氣。小猴子嚇壞了,它叫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它才回到它的“家”里。
回到“家”的小猴子沒有了老虎的威脅,逐漸安靜了下來,很快睡著了。
小故事大道理:為什么我們總是會怨天尤人呢?那是因為我們從未遇到過十分糟糕的情況。珍惜現有的一切,要知道,我們已經很幸運了。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2)
隨遇而安
俗話說“不如意之事十有八 九”,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根本就不可能永遠都是風平浪靜。人生遭際不是個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詭譎多變、不如意事常存的環境中,唯一能使我們不覺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輕松的辦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隨遇而安”。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是何緣故成了如此?水土不同是也。想一想,人如果像此橘,應該如何應對呢?當今這個社會,千變萬化,每個人一生當中所處的環境不會一成不變,我們怎么去面對呢?有大智慧的人都認為,堅持自己的信念,隨遇而安吧。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寺院,里面住著一老一小兩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一些花種,讓他種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著花種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門檻絆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種灑了滿地。這時方丈在屋中說道“隨遇”。小和尚看到花種灑了,連忙要去掃。等他把掃帚拿來正要掃的時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陣大風,把散在地上的花種吹得滿院都是,方丈這個時候又說了一句“隨緣”。
小和尚一看這下可怎么辦呢?師傅交代的事情,因為自己不小心給耽擱了,連忙努力地去掃院子里的花種,這時天上下起了瓢潑大雨,小和尚連忙跑回了屋內,哭著說,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種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著說道“隨安”。冬去春來,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發現院子里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訴師傅,老方丈這時說道“隨喜”。
對于隨遇、隨緣、隨安、隨喜這四個隨,可以說就是我們人生的縮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況的時候,我們最需要具有心態就是“隨遇而安”。而且,一個人如能不管際遇如何,都保持快樂的心境,那真比有百萬家產還有福氣!
大文學家蘇東坡曾經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說,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與明月也就行了。何處無明月,何處無松柏?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閑情與心情罷了。如果大家都能夠做到隨遇而安,及時挖掘出身邊的趣聞樂事,甚至于去找尋蒼穹中的閃耀星星,這樣,就是環境沒有任何改變,你的心境從此也會大不一樣了。
環境往往會有不如人意的時候,問題在個人怎么面對拂逆和不順。知道人力不能改變的時候,就不如面對現實,隨遇而安。與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惱,就不如因勢利導,適應環境,從既有的條件中,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發掘樂趣。從容地由不如意中去發掘新的前進道路,才是求得快樂與安靜最好的辦法。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3)
急功近利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為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于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游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著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后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為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恨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鏟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么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4)
迎刃而解
公元280年,西晉大將軍杜預進攻吳國,十天內就攻占了許多城池。他想乘勝進擊,有人卻主張明年再去攻打。他說:“我軍進攻士氣低落的吳軍,如同用刀破竹子,破了前面幾節,下
面的都會順著刀口自動分開。”于是他率軍繼續前進,終于滅掉了吳國。
[注釋]迎:當著,碰上。刃:刀口。解:分開。
[提示]形容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毫無阻擋。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5)
【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6)
【膠漆相投】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雷義和陳重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
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秀呀!」
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么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于被解除了功名。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
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后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
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么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
后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堅固!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7)
【乘人之危】
東漢時,蓋勛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勛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hu)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勛的朋友。
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干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于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于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勛商量究竟該怎么辦。
也正巧,蓋勛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并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勛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后,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勛打比方規勸梁鵠說:“喂養鷹鳶(yuan),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么用呢?”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8)
髀肉復生
這個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先王傳》。東漢末年,劉備在割據爭雄的混戰中失敗后,投奔到荊州刺史劉表那里。劉表對待劉備很好,吃、住、行都安排得妥貼周密。一晃劉備都在荊州閑住了五年。一天,劉備和劉表在一起閑談,不一會兒劉備去廁所解手,在廁所里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禁不住流下眼淚。回到屋時臉上還沾有淚痕。劉表見他這副模樣,忙問原因,劉備說:"沒什么,過去我是身不離馬鞍,大腿上的肌肉很結實。自從來到你這里后,無憂無慮,享盡清福。這些年由于不再騎馬打仗,大腿上的肉又肥又松。唉,人快老了,卻一點功業都沒完成,一想這件事,我的心中就很痛苦。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長久安逸,無所作為。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9)
筆底生風
這個典故出自《圖畫見聞志.吳道子》。唐玄宗開元年中,裴旻因為家中父母亡故,到吳道子那里,請他答應到天宮在幾個墻壁上畫鬼神,憑借這幾個鬼神賞善罰惡,幫助勸善。吳道子回答說:"我長久不動畫筆了,您若有意讓我畫幾個鬼神,就為我舞劍一節,劍鋒犀利猶如風猛,可以通過舞劍通到陰府幽冥。"裴旻聽到這,立即脫去喪服,像平常的裝束一樣,跑馬如飛,左旋右旋,把高劍拋到云空中,劍高數十丈,仿佛一道電光下射。之后裴旻手握劍鞘收劍回套。圍觀的人達數千人,沒有人不驚訝戰栗的。吳道子于是握筆在壁上畫圖。運筆神速有力,風聲颯然,確為天下的壯觀一景。吳道子平生繪畫,都是從這得到的益處。
形容書法、繪畫筆勢遒勁有力。
中國成語故事大全(篇10)
賓至如歸
這個典故載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代,鄭國大夫子產隨鄭簡公出訪晉國。晉平公擺起大國君主的架子,借口為魯襄公逝世致哀,沒有接見。子產命令隨行人員把晉國賓館圍墻拆掉,把車馬都拉進去。晉國大夫士文伯得報,趕到賓館問子產:"因為我們的國君要接受諸侯和屬管的朝拜,所以修建了賓館,把圍墻筑得很厚,大門也造得非常高,其目的是為了讓賓客休息好。但是現在你把它們拆毀了,讓我們如何來接待賓客呢?你拆墻的目的是什么呢?"子產回答說"由于我們鄭國領土面積太少,又處在大國之間,隨時都要供給大國索要的貢品。這回我們國君親自帶著財寶來訪問貴國,然而卻得不到貴國國君的接見。因為不知道被接見的時間,帶來的財寶不敢隨意地獻上,又害怕這些東西日曬夜露。過去晉文公做盟主的時候,住的宮室很簡陋,又沒有可觀望的平臺,而把接待諸侯的賓館建造得又美觀又高級,諸侯來到這里,有如同回到自己家里的感覺。但是現在貴國國君住的宮室非常考究,而招待客人住的賓館卻像奴隸住的陋室,大門矮得連車子都進不去,四周還建起了圍墻。我們不拆除圍墻,那財寶放在哪里呢?獻不上這些寶物,不是更加重自己的罪過嗎?請問,貴國對我們還有什么要求,假若能早點接受我們的財禮,我們把圍墻修好了再回去。"士文伯把子產的這些話向執政大臣趙文子作了匯報,趙文子說:"的確是這么回事,我們羞辱了德行,用住過奴隸的房屋去接待他們,這真是罪過。"于是叫士文伯主動去向客人表示歉意,又安排晉平公盡快接見了鄭簡公,歡迎宴會也搞得很隆重,并且回贈了豐厚的禮品,然后禮貌送他們回國。不長時間,晉國又重新建造了漂亮高檔的賓館。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賓客到這里來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