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養生禁忌
處暑節氣養生禁忌內容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處暑了。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處暑節氣養生禁忌,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處暑養生的禁忌
第一、忌過早的加衣
處暑到了以后,秋意就會更濃,氣溫溫差也大。一些人便早早地開始添加衣物,多穿一件,生怕自己凍感冒。但是,入秋以后請不要急著添加衣物。這個時候應該稍微“凍”一下,這樣子有助收斂陽氣。因為添加衣物以后,身體雖然感覺到了暖,但是當熱氣往外走的時候,就會有寒氣交換進去。所以說,要適當的“凍”一下。
當然,當天氣實在有些涼,自己都凍得瑟瑟發抖的時候,還是應該加件衣服的,以便保護陽氣。尤其是患有鼻炎的人,千萬不要逞強。不然,身體一凍的話,到時候又鼻涕、噴嚏不停,反而讓自己更加難受。
第二、忌露肚臍
處暑到了以后,天氣就會逐漸變涼了,這個時候養生就要防暑降溫慢慢轉向防寒保暖這邊來。其中,就需要注重肚臍的保暖,因為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又沒有脂肪組織,更容易被寒氣入侵。而且又因為肚臍部位有豐富的神經,因此,當外部對其產生刺激疑惑,會特別的敏感,從而一旦被刺激了以后,更容易穿透彌散。
寒氣一旦從肚臍侵入到身體里面以后,如果寒氣直沖腸胃的話,則可能發現急性腹痛、腹瀉等問題,甚至還會出現嘔吐。如果說寒氣大量積累在小腹部位的話,則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出現問題,比如說男的容易陽痿,女的容易痛經之類的。
所以說,不管男女,都要保護好肚臍。尤其是女人們,別再穿露臍裝了。在晚上氣溫比較低的時候,要記得給自己的腰腹部蓋上被子,或者說小毯子,總之,不要讓寒氣有機會侵入腹部就可以了。
第三、忌熬夜
處暑到了以后,天氣不會那么多熱了,外出的人漸漸多了起來。而且有時候還經常熬夜在外面玩,注意了,想要身體的話,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的話,體內的陽氣損耗就變多,可秋季是需要收斂陽氣的。另外,處暑到了,除了不要熬夜之外,還應該堅持午休,讓睡眠更加充足一些。
處暑以后氣溫變化如何
1、北方氣溫下降明顯
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2、南方感受“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如果“出伏”以后繼續出現“秋老虎”,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處暑的傳統習俗
1、開漁節
對于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處暑節氣,在浙江省沿海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開漁節時候,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靜態海面,瞬間成為機器轟鳴、汽笛長鳴、百舸齊發的活躍場景。開漁節的主要內容有千家萬戶掛漁燈、千舟競發儀式、文藝晚會專場、海島旅游、特色產品展銷、地方民間文藝演出等活動。
2、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3、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在這期間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
4、煎藥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的諺語。制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沖泡曬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后,裝進木制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類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另外,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也是不錯的飲品。還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
5、吃鴨子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鴨全身都是寶。鴨肉味甘、咸、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于骨蒸勞熱、小便不利、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等。烏骨鴨藥用價值更大,結核病患者可以減輕潮熱、咳嗽等癥。老母鴨能補虛滋陰,對久病體虛者或虛勞吐血者均有補益作用。
6、吃龍眼配稀飯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老一輩的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著稀飯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
7、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燈盞或者是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p>
處暑節氣的養生妙招
1、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春捂秋凍”是我們都非常了解的,處暑的時候不要急著增加衣物,有利于收斂陽氣,但是夜晚出門一定要增加衣物。
2、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覺
處暑節氣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中陰氣增強,陽氣減弱,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秋乏”也就隨之出現?! 《卟粌H可以消除疲勞,還能使大腦、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是養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應充分利用睡眠來調養身體。建議大家保證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習慣,以晚上10點前入睡佳,每天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并保證早睡早起。
3、多飲少言防秋燥
處暑的時候對我們人體肺部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秋燥不僅會傷人而且會傷害肺部,所以要多喝水。
中醫有句名言“形寒飲冷則傷肺”,秋季天氣已經逐漸轉涼,還要忌寒涼之飲。干燥的秋天使人的皮膚日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秋天必須補水。通常,秋季每天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但要注意多次少量。此外,每天不停地說話還會傷氣,其中易傷害肺氣和心氣,所以要注意“少言”。
4、初秋防曬也重要
有的MM認為,秋天到了,陽光也開始變溫柔,防曬霜已不是必需品了。其實,這種想法不正確,雖然氣溫下降,人們感覺涼爽,但事實上紫外線還和夏天一樣強,加上秋天人們出游頻繁,防曬依然是護膚大件事,不但應該繼續使用防曬霜,防曬倍數還應和夏天一樣,一般含防曬值的普通面霜并不能滿足需求。
5、家居、衣著多色彩
好的視覺刺激對我們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處暑時節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間、案頭添置一些色彩艷麗并富有生機的飾物以及花草,有利養生。
6、伸懶腰也可緩解秋乏
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伸懶腰時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于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
7、多吃白色食物
秋季氣候轉涼,空氣也略顯干燥起來。傳統養生認為,白色食物入肺,也就是說白色的食物對肺健康是有促進作用的,養生效果很不錯。
8、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
另外,處暑過后秋燥漸盛,為防止燥邪傷肺可多吃一些滋陰潤燥食物,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具有益氣之效的保健食物。
處暑節氣食譜
鴨子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鴨肉味甘、咸、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烏骨鴨藥用價值更大,可使結核病患者減輕潮熱、咳嗽等癥。老母鴨能補虛滋陰,對久病體虛者或虛勞吐血者均有補益作用。鴨子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烤鴨、荷葉鴨等。
梨粥
梨,味甘酸性涼,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氣,兩者同煮為粥,具有益氣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是預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龍眼配稀飯
老福州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滋補養氣的作用。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著稀飯一起吃。
涼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涼茶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