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的由來及文化風俗
白露節氣的由來及文化風俗_白露養生做到六防
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下面小編帶來的白露節氣的由來及文化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白露節氣的由來及文化風俗
白露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農耕文明時期。據史書記載,白露時節是夏秋之交,秋風乍起,露水開始漸濃,所以稱之為“白露”。在這個節氣中,天氣開始轉涼,田野里的水汽凝結成露水,甚至有些地方會出現初霜,這也標志著農作物進入了成熟期,是收獲的開始。
在白露節氣到來之際,民間習俗有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賞菊”。菊花因其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形態和花卉語言上的含義而備受人們喜愛,成為白露節氣的代表花卉之一。賞菊活動也因此成為白露節氣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
秋季的前兩個節氣均悶熱,秋季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自白露節氣起漸漸趨向涼爽、干燥。隨著進入深秋,氣候由熱轉涼,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由于晝夜溫差較大,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而凝結成的水珠,人們稱其為“露”,又因其呈現白色而稱“白露”。所以白露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風俗
①飲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時節采摘的茶葉,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個生長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它多了一些過火的味道,給人的感覺剛剛好。輕輕呷一口,唇齒之間滿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歡。
②吃番薯
紅薯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含糖量達到15%~20%。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中醫視紅薯為良藥,有“長壽食品”之譽。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飯后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白露養生吃什么?有哪些養生要訣
③啜米酒
湖南資興的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
白露時節的飲食習俗
據古籍記載:“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每年的公歷9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165度,為白露節氣。白露時節,氣溫漸涼,炎夏已逝,暑氣漸消,我國大部分地區天高氣爽,云淡風輕。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意思是說,白露時節,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
為此,民間也形成了與白露時節相關的一些習俗。
一、 食用白色食材補身
白露時節,暑熱已去,人們的胃口逐漸變好;而且為了應對隨后將至的冬季寒冷,就開始補身了
相傳,為了與“白露”字面上的“白”對應,一些地方在白露這天食用“十樣白”。
所謂“十樣白”,指的是十種帶“白”字的食材,諸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也有的地方食用的是“三樣白”,與此類似。據說,食后可以滋補身體,去除風氣。
二、為小孩補露祛病
有些地方過白露,還有一個專為小孩補露祛病的習俗。
如果小孩子患有哮喘、尿床等疾病,白露這天,家人會宰殺雞、鴨,煮熟后盛入碗中,讓這個孩子端到岔路口去吃。吃完后,將空碗放在一條路上,孩子則從另一條路回家。過一會后家人再去收回碗筷。
據說,這是因為白露的“露“和“路”諧音,白露日將孩子吃飯的飯碗放到另一條路上,意味著將哮喘、尿床等疾病,借著白露日,從此遠離孩子。
三、喝白露茶
南京不愧是六朝古都,南京人是很會生活的。他們也很重視各種節日。
老南京人則飲“白露茶”,品嘗那種獨特的甘醇清香味;
到了白露,講究的南京人是要喝“白露茶”的。據說,此時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四、飲白露酒
以前,很多人家自己釀酒,作為節日助興和待客之用。而且一般是從白露時節開始釀造,以糯米、高粱等五谷為原料,略帶甜味,因此得名“白露米酒”。
酒釀好后,入壇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待數年乃至幾十年才取出飲用。
白露這天,喝了窖藏的白露酒,再開始釀酒,可謂是酒香四溢。
五、吃龍眼
福州等地,白露時節則有吃龍眼的習俗。
白露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相傳在白露這天吃龍眼,可以起到大補的作用。
白露養生做到六防
1.防亂補
比如說我們可以吃一點烏骨雞湯、蜂蜜、芝麻、花生之類的。
2.防肥胖
到秋天的話天氣轉涼了,胃口也好了,食欲大增,往往飲食過多。
3.防傷害
秋令時節我們還是要堅持鍛煉,運動時要防受涼感冒、運動損傷和運動過度。
4.放秋寒
要注重運動鍛煉,也要講究耐寒鍛煉。也要適當增減衣物。
5.防感冒
要注意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6.防腸胃病
到立秋之后,要慎食一些瓜類、水果之類的東西。
露從今夜白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叫“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后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的天氣氣候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里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濕后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此時天高云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舜亡。
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
候鳥遷徙,收獲金秋
“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農歷8月,正是公歷9月的“白露”節,這時節,對氣候最為敏感的候鳥,如黃雀、椋鳥、柳鶯、繡眼、沙錐、麥雞,特別是大雁,便發出集體遷徙的信息,準備向南飛遷。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風清之夜,好像給人傳書送信——天氣冷了,要收割的莊稼趕緊收吧,并備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節的到來。
農業上,經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之后,人們迎來了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獲季節。遼闊的東北平原開始收獲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華北地區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產區也進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階段。這時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開了嘴,蕎麥笑彎了腰。農諺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麥、蕎麥收一半”是真實的素描。從白露開始,西北、東北地區的冬小麥已開始播種,華北冬小麥的播種也即將開始。
太湖白露祭禹王
相傳每年白露時節,蒹葭蒼蒼中的太湖漁家有祭拜大禹的傳統。《禹貢》里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相傳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后在太湖將興風作浪的鰲魚鎮于湖下,消弭了水患。
一年一度的秋季祭典就在白露之后舉行。白露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這時秋水橫溢,魚蟹生膘,為了能在隨后的捕撈季獲得好收成,為了能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湖面,太湖兩岸的漁民在白露時節趕往位于太湖中央小島上的禹王廟進香,祈禱神靈的保佑。據清乾隆年間《太湖備考》所載,禹王香期一般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還有送神的儀式。在祭拜時,人們許愿將把秋冬之際捕撈的第一條肥魚獻給禹王。不僅太湖兩岸,蘇南、浙北、上海的漁民也會前來參加,各地的漁民在廟前布置香棚分祭,互相攀比誰的祭禮更豐厚,誰的香棚更堂皇。香期內,這個水中孤島成了盛大的廟會,千帆云集,商船羅列,因著人氣聚集起來的商販在小島上叫賣著各類雜貨和生活所需,臨時搭建的茶樓和酒棚里更是人滿為患。最熱鬧的要數為酬神而搭建的戲臺,民間的草臺班被漁民們請來排演折子戲,既是酬神,也是人們難得的娛樂。其中,《打漁殺家》則是必演的一出。
1950年,太湖上最后一座禹王廟毀于大煉鋼鐵。直至90年代中期,漁民們重新在禹王廟遺址上進行祭拜,這一習俗才得以延續。
白露由來介紹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一百六十五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