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
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精選5篇)
事跡故事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精選篇1)
鄒諷自姻斃命,劉子俊自稱是文天祥,希望文天祥能得機會逃走,不巧和文天祥相遇,二人各爭真偽。元兵最后得知劉子俊是冒名頂替,便把他殺死,把文天祥押往潮陽去見張弘范。文天祥見了張弘范,昂然不拜,張弘范釋其縛,以客禮待之。文天祥請求一死,張弘范不許,把他禁錮舟中。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范率兵乘舟追宋帝趙最于壓山(今廣東新會南),與張世杰率領的宋兵展開激戰。張世杰有外甥在元軍中,張弘范三次派他招降張世杰,張世杰不理,張弘范又命文天祥寫信招降,文天祥說:“我不能捍衛父母,卻教人叛父母,可以嗎?”張弘范仍固執地要求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便寫了一首詩《過零丁洋》給他,其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張弘范一笑置之。
二月間,壓山失守,張世杰墮水溺死,陸秀夫抱著趙禺蹈海,宋朝的殘余勢力也已蕩然不存。張弘范大擺宴席慶功,對文天祥說:“你國己亡,垂相忠孝已經盡了,能傾心事我朝,當不失為宰相。”文天祥法然出涕說:“國亡不能救,當臣子的死有余罪,豈能為逃性命而作貳臣!”張弘范知他是條錚錚漢子,也不難為他,派人把他押送燕京(北京市)。途經吉州(江西吉水)時,文天祥憤而絕食,八天不死,又重新進食。
十月間,文天祥被押至燕京,被安排在釋館,坐以待旦。蒙古人見他不肯屈服,把他移往兵馬司,派兵看守。元丞相李羅在樞密院召見他,文天祥長揖不跪。蒙古人強迫他跪,他說:“南方人的禮節是作揖,北方人的禮節是下跪,我是南方人,行南方的禮節,為何要跪?”
李羅命左右拉他下跪,有的按頭,有的按背。文天祥不屈,昂首說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將相滅亡誅戮,哪代沒有?天祥只因忠于宋室,才有今日,愿求早死。”學羅說:“你說有興有廢,請問從盤古至今,有幾帝幾王?”天祥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我今天不是參加博學宏詞科、神童科考試,哪有工夫細談?"
李羅說:“你不肯說興廢事,請問自古以來有把土地、宗廟給人而自己逃走的嗎?”文天祥說:“把國家拱手送人,是賣國之臣。賣國者因有利可圖,必然不去,去者定非賣國之人。我前辭宰相不受,奉使出使你朝,遭到拘押。不久有賊臣獻國投降,國亡當死,我之所以不死,是因為度宗有兩個兒子在浙東,我有老母在廣東。”
李羅說:“放棄德佑皇帝的嗣君而立趙是、趙二王,這算忠嗎?"文天祥說:“當此之時,社櫻為重,君為輕,我別立新君,是為宗廟、社櫻著想。好比歷跟隨晉懷帝司馬熾、晉憨帝司馬鄴向北去的不是忠臣,跟隨晉元帝司馬睿到南方去的才是忠臣。跟隨徽宗、欽宗到北方者不是忠臣,跟隨高宗南遷者才是忠臣。”李羅語塞。
停了片刻又說:“晉元帝、宋高宗都有所受命,算得名正言順,而二王之立沒有名分,應是篡位。”文天祥降,國亡當死,我之所以不死,是因為度宗有兩個兒子在浙東,我有老母在廣東。”字羅說:“放棄德佑皇帝的嗣君而立趙是、趙二王,這算忠嗎?"文天祥說:“當此之時,社櫻為重,君為輕,我別立新君,是為宗廟、社稷著想。好比歷跟隨晉懷帝司馬熾、晉憨帝司馬鄴向北去的不是忠臣,跟隨晉元帝司馬睿到南方去的才是忠臣。跟隨徽宗、欽宗到北方者不是忠臣,跟隨高宗南遷者才是忠臣。”李羅語塞。
停了片刻又說:“晉元帝、宋高宗都有所受命,算得名正言順,而二王之立沒有名分,應是篡位。”文天祥反駁道:“景炎帝趙呈是度宗長子,德拓帝趙氟親兄,不能說不正。他登極于德佑帝去位之后,不能說是篡。陳垂相宜中奉太皇太后之命擁立二王,不能說是無所受命。”李羅等無話可說,仍說二王沒有天授之命。
文天祥說:“皇天贊成,眾望所歸,雖無傳授之命,推戴擁立,有何不可?”學羅大怒道:“你擁立二王,建立了什么功勞?”文天祥道:“立君以存宗廟社翟,君存一日我盡一日臣子之責,要什么功勞!”學羅不屑他說:“既知立二王建不了什么功勞,為何還要擁立?”文天祥道:“父母有病,雖明知不能治愈,也沒有不下藥之理,那是盡人子之心,不能治愈,那是天命!天樣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說!”李羅欲殺死天祥,元世祖忽必烈沒有同意。
時間一晃就是三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多次派人勸說,文天祥仍不為所動。這年年底,中山(河北定縣)有人自稱宋朝天子,擁眾千人,聲言劫取文叢相。京城也有個名叫薛保住的人上匿名書說:“定于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垂相不必優慮。”元世祖恐有_,撤掉蓑城葦,把宋朝宗室遷往上都(內蒙正藍旗)。
又把文天祥召來說:“把你事宋的忠心用來事我,當封你為垂相。”文天祥說:“天祥為宋朝宰相,豈能事二姓?愿賜之一死!”元世祖不忍,沒有答應。他身邊的人再三摔掇,元世祖便下詔殺文天祥于柴市,但過了一會兒又后悔了,派人制止,已來不及了。
來揭秘吧據悉文天祥被押至柴市,觀者萬人。臨刑前,文天祥態度從容,問市人哪個方向是南面,有人指出后,他向南再拜說:“我的事辦完了。”引頸受戮,顏色不變,享年四十七歲。他的衣帶中有一篇贊(文體的一種,多用韻文寫成),上面寫道:“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文天祥就義這天,大風揚塵,天空陰霆。元世祖在宮中嘆息說:“好男子,不為我用,殺掉太可惜了。”文天祥之妻歐陽氏說:“我丈夫不負國家,我豈能負丈夫!”遂自刎而死。文天祥的兩個兒子也自殺身亡。文天祥不愧為民族英雄,他的高風亮節,至今仍激勵著人們。
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精選篇2)
在大義面前,文天祥親手割舍親情,他對妻妾子女說:“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寧肯叛我而從賊耶?”又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文天祥在被俘的三年里,元世祖一直不愿放棄招降的努力,先是派大員諭降,又用強權逼迫文天祥屈膝,都不能遂愿。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骨氣和精神永遠是不死的。
文天祥的英雄事跡,看完上文的你肯定知道啦。他不畏強權,不屈于富貴,是個真正的愛國英雄。文天祥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骨氣和精神永遠是不死的,他的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精選篇3)
時人稱譽能成天下宰相之大器者“北有耶律楚材,南有文天祥”,元朝統治者對文天祥是“既壯其節,又惜其才”,希望能夠利用文天祥的聲望收復民心,穩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后整整三年里,元朝君臣用盡一切辦法對文天祥進行勸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
文天祥在大都為囚,勸降之人紛至沓來,他們或是文天祥舊日同僚,或是他的親人子女,或是新朝貴人。無論來人如何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許以何等富貴,動之何樣情懷,文天祥從不假以顏色,決心終生不作貳臣。第一位被文天祥痛罵得抱頭鼠竄的說客,是降元宰相留夢炎,文天祥毫不留情的諷刺這位失節同僚“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接著出場的是九歲小孩宋恭帝。年幼孩子不諳世事,文天祥仍盡君臣之義,北面拜號,之后才乞回圣駕,錚錚鐵骨不卑不亢。
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精選篇4)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時,他曾率領兵士保衛京城臨安。臨安失守后,他轉移到南方,與各將領抵抗敵人,保衛國家。后來兵敗被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終于壯烈犧牲。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時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衛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于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夫的協助,乘機逃脫。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于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里。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個人英雄事跡(精選篇5)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
1256年,二十歲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被罷官。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天鏨,文天祥散盡家私,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次年,元軍兵陳臨安,當朝派文天祥出城講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脫逃。
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時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遂,被押送到大都。這時許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員前來勸降,皆被文痛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說:“圣駕請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是在獄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場,臨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一介儒生,錚錚鐵骨,由此威震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