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英雄事跡
中國女英雄事跡(精選5篇)
事跡指的意思是個人或集體過去做過的重要的事情,而現多指對革命、對人民有益的事,簡單來說就是事情的跡象,事一般表示的意思是事情,跡也就是跡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國女英雄事跡5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女英雄事跡篇1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秘密加入了共產黨。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系,翌年轉入農藝系。1946年,她畢業后回到重慶,參加和領導學生運動。1947年春,中共重慶市委創辦《挺進報》,江竹筠具體負責校對、整理、傳送電訊稿和發行工作,只幾個月的時間,報紙就發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
1948年4月,《挺進報》的發行機關被偽裝進步的特務打入,以順藤摸瓜的方式破壞了重慶市委,6月間,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慶的碼頭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經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東地委書記涂孝文,立即機智地大聲呵斥叛徒,使得叛徒無法再偽裝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慶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監獄后,慘遭手指釘竹簽等毒刑的殘酷折磨,仍堅貞不屈,并領導獄中的難友同敵人展開堅決的斗爭。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務秘密槍殺,然后被用鏹水毀尸滅跡,時年29歲。
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堅強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動了無數人的心——“嚴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簽子是竹子做的,而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的。”
江竹筠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樣堅強的表現,是由于對舊社會及其代表國民黨_的極度仇恨,也是由于對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的無限向往。當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在_升起時,她和渣滓洞里的難友們雖不知國旗的圖案,卻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議著繡制這面代表解放的旗幟——盡管她們知道自己已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學期間,江竹筠學會了俄語,并閱讀來自蘇聯的書籍和報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慶時,她參加了中蘇友協招待會,會上放映了蘇聯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婭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獄中她受酷刑后,難友們把她稱為“中國的丹娘”。當年的革命需要這種時代精神,而后人在為理想而奮斗時,同樣能夠從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戰斗了兩年的假夫妻,終于結成了真伴侶。的愛子寄養在別人家里;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絕育手術
江竹筠路過城門時突然看到丈夫頭顱,一時心如刀絞,為防旁邊的敵人發現,還要表現得鎮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兩種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堅強的戰士,也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最后為了革命事業又舍棄了她難舍的一切。
1943年4月,黨組織派23歲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黨重慶市委領導人之一的彭詠梧開展工作,主要任務是負責通信聯絡。他們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實際上還是領導與被領導、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關心江竹筠的安全。為了躲避重慶特務的跟蹤,翌年,老彭讓她報考成都的四川大學——那里號稱民主堡壘,比較安全。江竹筠只讀過一年高中,卻向老彭保證:“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我愿意拼命!”經過3個月的復習,她終于考上了四川大學,老彭則經常以丈夫的名義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經組織批準,并肩戰斗了兩年的彭詠梧和江竹筠結為夫婦。一年后,兒子彭云出世。夫婦倆把孩子寄養在別人家里。江竹筠為了在地下斗爭中輕裝上陣,毅然做了絕育手術。1947年秋,彭詠梧、江竹筠夫婦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東打游擊。翌年春節前夕,彭詠梧在戰斗中壯烈犧牲,頭顱被敵人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江竹筠路過城門時突然看到這一情景,心如刀絞,為防旁邊的敵人發現,還要表現出鎮定。此后,她繼續戰斗在川東的門戶萬縣。
江竹筠被捕后仍時時惦念著自己的兒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個難友出獄的機會,事先用竹簽蘸著棉花灰對水調成的“墨汁”,給同樣是共產黨員的哥哥江竹安寫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話,云兒(指彭云)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
毛澤東看到江姐犧牲那場戲時,曾動感情地說:“為什么不把江姐寫活?我們的人民解放軍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來?”
幾十年來,“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線背心的服裝樣式也曾被人稱為“江姐式”。這雖然要歸功于藝術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還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跡感人。
中國女英雄事跡篇2
梁紅玉(1102-1135),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后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于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后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平定方臘后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為韓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奔馳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
后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后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隨夫出鎮楚州,“披荊棘以立軍府,與士卒同力役,親織薄以為屋。”于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線,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于蘇州靈巖山下。
中國女英雄事跡篇3
20世紀之初,在五四運動的浪潮沖刷下,反動、腐朽的封建制度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抨擊和摧毀。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徹底_封建社會的統治,尤其是在廣大的中國農村,封建制度下提倡的封建禮教、男尊女卑、女子貞節以及“三從四德”等,仍然在嚴重地束縛、壓迫和摧殘著中國農村婦女。趙一曼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山村封建地主家庭里,也就必然逃脫不掉當時操持家業的兄長像“閻王”似的以封建禮教嚴厲地管束她,使她失去自由。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驕橫,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對女性的壓迫和侵奪。
在趙一曼十二歲那年的臘月二十五日,趙一曼的父親李鴻緒因為咳嗽痰涌昏迷不醒后死去了。按世俗規矩,大哥李席儒便名正言順地成了當家人。
父親病死后,小一曼失去了父愛,家里的生活更是沉悶極了。大哥不僅沒有父親那般行醫抓藥的本事,反而成天賭博、抽鴉片,還要天天擺著家長的派頭。大嫂也是好吃懶做、游手好閑之人,兩口子三天兩頭吵嘴鬧氣。在這種家庭環境里,趙一曼受到了極大的憋屈,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有一天她便向大哥提出:“這樣活著實在太沒意思了,我要出門讀書去!”大哥只顧抽煙,耷拉著眼皮,頭也懶得抬地哼道:“不行,我沒錢供你!”
趙一曼已經十幾歲了,李席儒不僅不叫她上學讀書,還讓母親嚴格地監視著她。
母親雖然慈祥善良,卻受封建思想禁錮,既然丈夫死了,“長子為父”,兒子的話也是要聽的。她不讓趙一曼再出院門,不讓趙一曼像小時候那樣到草叢里捉蝴蝶,也不能到竹林里去挖幼筍,自然更不能和男孩子們一起玩耍了。
趙一曼的母親按著老輩留下的規矩,要給趙一曼扎耳朵眼兒,要給她纏足。
按封建傳統,女人“三寸金蓮”被認為是一種美。趙一曼母親的腳就是姥姥給裹的,穿著一雙尖尖的小鞋,走起路來一步三搖的,實在是活受罪!在少年時期的趙一曼看起來既可憐又可笑。
一天上午,母親把趙一曼叫到八仙桌前,拉住趙一曼的一雙小手鄭重地說:“淑端哪,你該裹腳了,再不裹,大腳丫子會被人笑話的。長大了也是沒人娶你的!”
一聽裹腳,趙一曼的心就像被蜂蜇針扎似的縮緊了。村里的小腳女人她看得多了,本是一雙天然腳,卻被一條長長的白布纏成了“尖辣椒”,有的連腳趾骨都被勒斷了。尖尖小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快。她低頭看看母親那一雙只有三四寸的小腳,心頭涌起一股酸楚。小時候,她常常看到父親一不順心就要拿母親出氣,連踢帶打,母親總是顫巍巍跌倒在地,為躲避丈夫只能滿地爬行;有時候,遇到天陰地濕,母親要到山間拔兩棵青菜,也要爬著去。一次,她隨母親一起下田,正好碰上下雨,媽媽腳下一滑摔倒在地,滿身滿臉的泥巴……想到這些,趙一曼不寒而栗,她打內心深處不愿意像母親一樣活受罪!
她倔強地對母親說:“媽,我不裹腳!”
“女孩子大了都要裹腳,這是祖輩留下的規矩!”
“裹了腳走路都走不穩,我不裹!”趙一曼堅持說。
“不裹也得裹!”母親也強硬起來。
“不,我就不!”趙一曼一邊說著一邊就從母親眼前溜出了門外。
趙一曼還能跑到哪里去呢?晚上她小心翼翼地又回到了家里。母親似乎已經心平氣和了,給她用辣椒油燒了兩個菜。趙一曼一邊吃飯一邊用兩眼觀察著母親的臉色,看母親若無其事,她以為已經闖過了這一關。
然而,趙一曼猜錯了。第二天一大早,母親就請來村里一位老婆婆當幫手,對她實行強制裹腳。兩個人把小一曼死死摁倒在木床上,緊緊地壓住她的雙腳,母親將她的腳趾使勁捏攏,老婆婆用一條白粗布將她的腳一層一層地裹緊,每裹一層,老婆婆就使勁勒一勒,趙一曼痛得號啕大哭,眼淚“刷刷”地直往下掉。纏呀,纏!裹呀,裹!一層一層又一層,趙一曼拼命抗爭著、掙扎著,嗓子也哭喊得嘶啞了,直到哭喊不出了聲,也掙扎不動了,兩只腳也已被裹成了像母親那樣的“尖辣椒”。
母親滿意了,她又給女兒雙腳套上了兩只尖尖鞋,板著臉兒對她說:“從今天起,不準你出大門、上大街,所有男人都不能見!”
趙一曼看看自己被纏了足的雙腳,嘟囔著說:“這樣的腳咋走路啊!”
母親安慰她說:“慢慢習慣就好了,來!站起來走一走,讓媽看看咋樣兒。”
趙一曼試著慢慢地站了起來,抬起身卻根本站不住,兩只腳麻痛麻痛,還沒有邁步走路就一下子跌倒了。她一陣懊悔,索性在地上打起滾來,哭鬧著把兩只小鞋甩得遠遠的。
母親沒有發火,彎腰把她甩遠的兩只小鞋撿了回來,又要給她穿上,她說啥也不穿,母親就哄著她穿。
這一次,趙一曼被關在屋子里,躺在床上卻煩躁得難以入睡,她透過窗欞望著朦朧的月色,發癡發呆。滿山的竹林在夜風中呼嘯著,如濤似浪,她家的小屋就像一葉扁舟在夜霧茫茫的大海上顛簸著,一會兒被推擁到浪尖上,一會兒又被埋入浪谷下,好像隨時都有可能在夜海中被吞沒。她想在船上站起來,但兩只小腳痛得鉆心,說啥也站不起來。她便大聲呼救。沒有人理睬她。母親就坐在屋門外,她睡得很晚,卻裝作沒聽見。
中國女英雄事跡篇4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將劉富蘭名中的“富”字改為自己的姓氏“胡”,從此更名劉胡蘭。繼母積極投身于婦救會工作,并非常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干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后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干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被調回云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中國女英雄事跡篇5
她努力鎮靜自己,思考怎樣更好地對付敵人。她看看云梯上的敵人還只爬了一半,上半截梯子還是空的,心想,如果等敵人爬滿了梯子再動手,不是可以一次消滅更多的敵人嗎?她決定再等一等。站在旁邊的賀敏學大概明白了她的意思,向她點了點頭,表示贊成她的做法。這更增加了賀子珍的信心。她緊握著槍,在城墻后面嚴密地監視敵人。
敵人亂喊著,繼續往上爬。眼看著他們罪惡的爪子快要爬到城樓頂了,賀子珍猛地喊了一聲:“打!”赤衛隊員們馬上跳起來,有的使勁往外掀云梯,有的舉起梭鏢直刺剛冒出城墻垛的敵人的腦袋。有幾架云梯比較短,離城墻還有一段距離,隊員們就搬起石頭往下砸,只聽得城外一片鬼哭狼嚎聲。一架架云梯翻倒了。梯上的敵人被拋在半空中,然后重重地摔到地下,許多人當場摔死,不死的也跌成重傷。敵人第一次攻城失敗了。
敵人接著又組織了第二次進攻。他們把云梯重新駕起來,一面向城上打槍掩護,一面向上爬。賀子珍看到離她最近的一架云梯下,站著一個指揮官模樣的敵人,手里拿著槍,正逼著敵軍往梯上爬。她舉起槍。對著這家伙的腦袋開了一槍,敵軍官應聲倒下了。敵軍看到他們的一個頭目被打死,一陣慌亂,有人連忙從梯子上退了下來。
正在這時,另一個敵軍的小頭目跑過來,重新逼迫敵兵往上爬。賀子珍憤怒地舉槍瞄準,一扣扳機,這個敵人又倒下了。
當赤衛隊員第二次把云梯掀倒時,南鄉的農民自衛軍點起了土炮,朝敵人密集的地方放。兒童團員也點響了空鐵桶里的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震耳欲聾,更增添了土炮的聲威。一時間,敵人弄不清赤衛隊使的是什么武器,陣腳一下子亂了。他們攻城不下,忽然又聽到營地方向傳來激烈的槍聲,猜出是老窩遭到襲擊,于是無心再戰,趕忙下令分東西兩路撤退。
賀子珍一看敵人要溜,立即命令赤衛隊員打開城門,沖出城去,踏著敵人丟得滿地的死尸,追擊敵人。隊員們的梭鏢全派上了用場,向逃跑的敵人背后猛扎過去。有的隊員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給了敵人很大的殺傷。
潰逃的敵人在半路上又遇到了埋伏的自衛隊,被打得潰不成軍,丟盔卸甲,狼狽逃竄。
這次戰斗,共消滅100多名敵人,繳獲了一百多枝槍。
戰斗結束后,賀子珍兩槍撂倒兩個敵人的事跡傳開了,而且越傳越神,有人說她是“神槍手”、“百發百中”,還有人說她是“雙槍女將”。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永新還流傳著不少有關她的種種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