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的特點是什么
小暑節氣的特點是什么?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帶來的小暑節氣的特點是什么,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暑節氣的特點是什么
氣溫升高、開始進入伏旱期。
到了小暑之后,氣溫逐漸上升,日照時間加長,天氣開始變得炙熱起來,空氣變得非常燥熱,所以,小暑期間要十分注意養生保健,以免損傷身體健康。
小暑勤洗澡、勤換衣
小暑的時候溫度會比較高,皮膚表面的溫度也會比較高,容易出汗,勤洗澡洗個澡不僅可以清潔身體,還能將皮膚表面的溫度給帶走,勤換衣能預防皮膚疾病,以免捂出皮膚疾病來。
節氣和節日兩個概念完全不同。
節氣是自然節點,是干支歷中根據自然節律變化而確立的特定節令。廿四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節日是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具有人文內涵。是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
有些節日源于傳統習俗,如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些節日源于宗教,比如圣誕節、臘八節等;有些節日源于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端午節、寒食節等;有些是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地球日、讀書日等;有的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如清明節等。
小暑的習俗
1、食新習俗
食新習俗在過去,中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制成各種面餅、面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愿,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2、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餃子長期以來都是北方廣大地區老百姓最愛的吃食。
小暑的來歷如下
按傳統算法,小暑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于每年公歷7月6—8日交節。
關于這個節氣的由來,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小暑的美好寓意和象征
小暑的美好寓意和象征是天氣炎熱但是還沒有到最熱,這時候表明夏天已經到了盛夏,農作物需要經歷這一階段就能迎來豐收了。也寓意人能夠在大熱天里面蒸出全身污垢;再如舒展在溫水之中。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根據中國氣象局預計,進入7月后,我國各地的氣溫將進一步升高,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性逐漸增大,部分地區可能會出現高溫高濕的“桑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