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將至,老人說“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
小暑將至,老人說“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歷法中表示自然節(jié)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jié)令,能準確反映自然節(jié)律變化,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帶來的小暑將至,老人說“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暑將至,老人說“小暑有4怕”有啥可怕的?
一怕“小暑大熱”
小暑時節(jié)天氣炎熱,大地上的風都帶有熱浪,我國南方地區(qū)日平均氣溫在26℃左右,但是小暑節(jié)氣并不是一年最熱的時候。今年小暑節(jié)氣的時間為7月7日~7月22日,如果小暑節(jié)氣期間過于炎熱,那可不是好事。
農諺說“小暑熱過頭,秋天冷得早”,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暑節(jié)氣期間的溫度異常炎熱,那么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到了秋天的時候冷天會來得早。
秋天涼爽的天氣來得早,對于人來說會感覺很舒服,但是對于農民來說可不是好事。秋天冷得早,說明冷空氣提前到來,一些不耐寒的作物會因為受凍而減產(像辣椒、豆角、紅薯等作物都不受凍);對于糧食作物來說,冷天來得早,會嚴重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植株不能合成足夠的有機物,糧食作物的籽粒會變得飽滿,千粒重會降低,糧食的產量會嚴重受到影響。
二怕“小暑刮東風”
我們老祖宗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總結出很多實用的經驗,在我們老祖宗看來,小暑交節(jié)這天如果刮東風可不是好事。
農諺說“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小暑這天如果風向以東風為主,那么預示著接下來一段時間會有狂風暴雨,小暑下雨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但是如果下大暴雨,那么就容易引發(fā)洪澇災害,這不僅不利于農作物健康生長,而且還會危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大暑節(jié)氣在日落時如果西方地平線出現(xiàn)紅藍相間的光芒,那么預示著這是臺風的征兆,臺風同樣會嚴重影響人們生產、生活。
三怕“小暑下冰雹”
小暑時節(jié)地面受熱量多,空氣對流旺盛,因此小暑節(jié)氣是“雷暴頻發(fā)”的季節(jié),對于農民來說,人們非常害怕小暑節(jié)氣下冰雹。
小暑時節(jié)春玉米正處于灌漿乳熟期,水稻正處于抽穗揚花期、棉花正處于花蕾期,此時下冰雹將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嚴重的會導致農作物絕收;對于果樹來說,小暑節(jié)氣果實正處于膨大期,此時下冰雹不僅會導致樹枝折斷,而且還會導致大量落果,這同樣會對農民的收入造成嚴重影響,對于農民來說白白的辛苦可能功虧一簣。
四怕“小暑延誤農事”
到了小暑節(jié)氣意味著節(jié)氣已經很晚了,此時農作物如果還沒有種植,那么我們要趕緊抓緊時間種,如果種得再遲,作物就會因生長積溫不夠而減產。
正如農諺說“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紅薯生長周期長,如果種植得過晚,薯塊的個頭就會非常小,再種也就無用了;像玉米的生長周期在120~150天左右,過了小暑節(jié)氣就不再適合種植玉米了;像晚稻的一般在6 月下旬或者7月初播種,10月中旬收獲,如果種得太遲那么秕谷就會增多。
小暑節(jié)氣的天氣特點?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入伏”后空氣濕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
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北方地區(qū)“高溫、干燥”。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小暑節(jié)氣后,大地少有涼風,而且吹的風還會帶著熱浪。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
中國南方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jié),常伴隨著大風、暴雨。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總之,小暑節(jié)氣的氣候特點是天氣炎熱,雷暴增多。
小暑氣候特點: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jié)。
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xiàn)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xiàn),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小暑的傳統(tǒng)習俗
1、小署《食新》:在古代,有小暑“食新”的民俗。也就是說,小暑過后,人們嘗到了新飯的味道。將新切好的大米磨成大米后,做一頓飯祭祀五谷神和祖先,祈求風調雨順。將剛打好的大米磨成粉,制成各種美食,與鄰居和村民分享,表達對五谷豐登的祝愿。
2、吃蓮藕:還有小暑吃蓮藕的習俗。清咸豐年間,藕被定為御膳貢品。蓮藕與“偶”讀音相同,所以人們用蓮藕來祝愿婚姻美滿。蓮藕和蓮花一樣,出泥不染,所以也被視為誠信正直的象征。
3、繪畫、書法、服裝:在小夏時節(jié),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
4、小夏之旅: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每年夏天“閑逛”的習俗。
小暑節(jié)氣的民間講究和禁忌
1、小暑最忌吹南風
“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說,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
在江南,故農諺說“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江蘇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說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風和東南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2、小暑忌諱坐木頭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钡恼f法。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fā)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fā)痔瘡、風濕和關節(jié)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3、老年人不宜夏練三伏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前人在長期鍛煉過程中 總結 出來的 經驗 。在嚴寒天氣下鍛煉,能增加肌體對寒邪的抵抗力;在酷熱天氣下鍛煉,能提高人的耐熱能力,使得肌體能更好地適應炎熱的自然氣候。但對老年人來說,一味強調“夏練三伏”,則就不太適宜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是有不利影響的。研究表明,當環(huán)境氣溫達到33℃時,人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就會出汗,但尚能保持產熱與散熱的平衡。如果此時還進行體力活動,則出汗量就會大增,這樣將會導致汗液無法快速蒸發(fā),人體散熱出現(xiàn)困難,熱量積蓄在體內,就有可能使人中暑。此外,高溫導致人體鹽分過多流失,水鹽代謝平衡失調,從而出現(xiàn)肌肉痙攣、尿量減少、脈搏加快等“熱痙攣”癥。
老年人臟器功能減退,體內的水分比年輕人少15%左右,因此抗熱能力較差,在高溫天氣下很容易發(fā)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在炎熱天氣下鍛煉后,還容易誘發(fā)腦血栓、心肌梗死等重癥。所以,老年人是不宜在三伏天進行鍛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