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注意事項
小暑節氣注意事項!
在過去中國南方地區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帶來的小暑節氣注意事項,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暑節氣注意事項
小暑期間多鍛煉
小暑的時候雖然很熱,但是鍛煉還是不能停下來的,小暑的時候,晝夜溫差比較大,可以在早晚的時候出去鍛煉,此時空氣清新,鍛煉起來也是十分的暢快。
小暑要飲食清淡
小暑期間,氣候炎熱,此時不宜吃一些性熱的食物,應該多吃一些性寒、性涼的時候幫助瀉火,應季的食物有苦瓜、秋葵、芹菜、蓮藕、冬瓜、菱角、黃瓜等。
小暑要少吃冷食
小暑的時候氣候炎熱,很多人喜歡吃冷飲避暑,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夏天吃冷飲之類的冷食對腸胃的傷害是比較大的,所以,建議有節制的吃冷食。
小暑要預防中暑
小暑的時候天氣開始變得熱起來,對于身體較弱的人來說,這樣的天氣情況很容易中暑,所以,日常要常備防中暑的藥品,飲食也要清淡一些,防止中暑。
小暑簡介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于每年公歷7月6-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但對于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于成長。
小暑是幾月幾號
2023年小暑是7月7號。
小暑習俗介紹
伏天民諺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民間有小暑“食新”的風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制成各種美食,與鄰居鄉親分享來吃。
表達對豐收的祈愿,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
小暑的由來
“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 夏至 的28天之后,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