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風俗飲食
2023大暑節氣風俗飲食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節氣了。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大暑節氣風俗飲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暑節氣的風俗飲食
大暑節氣的風俗飲食有喝伏茶、吃鳳梨、吃仙草、吃荔枝、吃米糟、吃面條、煎青草豆腐、吃姜汁調蛋等。
1、喝伏茶:民間有大暑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是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2、吃鳳梨:臺灣有民諺說:大暑吃鳳梨。是說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
3、吃仙草:廣東很多地方有在大暑吃仙草的習俗。仙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
4、吃荔枝: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但也不能多吃。
5、吃米糟: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還有吃米糟的習俗。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
6、吃面條:臨沂城鄉有大暑吃面條的習俗,這一天,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只羊,做上一鍋涼面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面條,熱熱鬧鬧過大暑。
7、煎青草豆腐:浙江溫州人大暑有煎青草豆腐的習俗。青草豆腐指的是將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煎制成豆腐形狀,冷卻后食之,清涼解毒,生津止渴。
8、吃姜汁調蛋:臺州椒江人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大暑由來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干支歷未月的下半月;到達時間在公歷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但在農歷上的具體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農歷是陰陽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的意義
大暑節氣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農民們最忙碌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農民們要加倍勞作,保證莊稼的生長和收成。同時,大暑也是一個重要的收獲季節,農民們要開始收割莊稼,為新的一年做準備。因此,大暑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代表著豐收和收獲的喜悅,也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期待和祈福。
大暑節氣期件的農事活動
(1)早稻收獲及晚稻插秧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中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適時收獲早稻,不僅可減少后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
(2)灌溉
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于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于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里摸蝦”,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
(3)抗旱
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大暑節氣的特點
基礎天氣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溫達到35度以上。
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溫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高溫酷熱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當然全國各地溫差都不會很大。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實際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