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英雄事跡
疫情的英雄事跡(精選5篇)
每天的疫情情況牽動著每一位中國人民的心。一場疫情,讓全中國陷入了空前危機,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大家一起加油!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有關疫情的英雄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疫情的英雄事跡精選篇1
“炎癥風暴”是新冠疫情患者由輕癥向重癥和危重癥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導致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患者若發生“炎癥風暴”,該如何應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腎內科“護腎隊”給出的“解題”方法是:通過血液凈化技術清除炎癥因子,達到保護臟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這支由4名腎內科醫生和23名血透專科護士組成、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隊伍,被大家稱作“護腎隊”。面對“炎癥風暴”,他們科學研判,創新方案,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手段,讓眾多患者獲得有效治療。
“我們發現,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癥因子聚集產生‘炎癥風暴’,從而導致多器官快速損傷。”同濟醫院腎內科主任徐鋼教授介紹,通過血漿置換等血液凈化治療手段提前干預,可以有效清除這些炎癥因子。
“炎癥風暴”應做到早預警早干預,同濟“護腎隊”副隊長何凡副教授帶領隊員對光谷院區所有重癥患者都進行了細胞因子和淋巴細胞監測。當患者體內炎癥因子達到預警值時,就選擇恰當時機介入,有針對性地制定血液凈化方案。
一次,“護腎隊”為一名74歲的老人完成3次血液凈化后,原本呼吸衰竭、已經進入昏迷狀態的老人逐漸開始好轉,超出正常水平30多倍的炎癥因子回到常規范圍內。一星期后,老人重癥轉輕后轉院。在隨后的兩周內,34名患者接受了近百人次血液凈化,其中10人已經出院或轉至輕癥醫院。
由于進行血液凈化治療的都是危重癥患者,需要提供精細化的護理。以目前“護腎隊”的人員配置,一天為10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態。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凈化機的時間是8至10個小時,而醫護人員防護服的使用時限是6小時,所以需要兩撥護士接力,才能完成1名患者的血液凈化,有的護士甚至一天要進3次ICU。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血透中心護士長鄢建軍說:“現在就像打阻擊戰一樣,一定要守住陣地。”
“血液透析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徐鋼教授說,“醫務工作者的榮譽感來自患者康復。大家士氣很高,都鼓足了勁兒要戰勝這次疫情。”
疫情的英雄事跡精選篇2
3月12日的一線抗疫群英譜,我們來認識廣東省中醫醫療隊隊長張忠德。_年前,他沖鋒在抗擊非典的一線,在救治重癥患者時不幸感染,從生死線上走過一回。如今,56歲的張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仔細詢問,認真觀察。張忠德查房時一再叮囑醫護人員要關注細節。42床的患者剛入院時病情嚴重,無論是氣喘還是肺部影像都不樂觀。張忠德團隊不斷調整治療方案,一周之內患者的情況就出現了明顯改觀,現在已經可以正常下床活動和交流了。
從1月24日除夕當天離開廣州,張忠德和團隊在武漢已經奮戰了40多天。他帶領廣東省中醫醫療隊接管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和雷神山醫院三個病區的187張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歡叫他“德叔”。他還會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開心。
中西醫協同治療是張忠德診治時的法寶之一,除了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他總會充分吸納西醫的現代醫學手段。
在張忠德和同事們的細心照顧下,越來越多的患者情況好轉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們病區出院人數已超過180人。
在成都,一位小哥因為在地鐵上發口罩的一段視頻而走紅,這一舉動也讓許多的網友為他紛紛點贊表示支持。他不停地向著地鐵上一個個的人走去,“你好,需要口罩嗎?免費的。”
背著小小的黑書包散發著大大的溫暖,讓人感動,非常具有正能量。
疫情的英雄事跡精選篇4
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風險無處不在。無論是患者體征的輕微變化,還是一個造成污染的漏水點,都有可能潛藏著危機。每一次化險為夷的背后,都有一個關于責任感和專業精神的故事。
趙童:那一刻我只想著救人要緊
正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病房查房的人叫趙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醫生。幾天前,看到這位80歲的新冠疫情患者情緒低落,他和主治醫生反復詢問,但老人始終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趙童判斷老人表現出的體征只是冰山一角。經初步診斷,老人雖僅有腹脹表現,但符合“急腹癥”特點,急需進行CT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腸梗阻或腸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癥。
沒想到剛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況突然惡化,各項指標開始報警。
目前老人各項指標已恢復正常。截至目前,在趙童和隊友們的努力下,他們負責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癥患者已經轉為輕癥,30名患者治愈出院。
胡晟民:用年輕的肩膀擔起責任
醫務人員想方設法救治患者,消防員們也在疫情防控一線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醫院老院區是當地7個定點接診新冠疫情患者的醫院之一,由于排污系統設備老化,醫療廢水無法處理和排出,外溢風險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7名90后消防員組成了“醫療廢水輸轉黨員突擊隊”,承擔起每天醫院的醫療廢水清運、處理任務。
正和隊友一起爬上6米高儲罐罐頂的小伙子叫胡晟民,今年剛滿_歲,他的爸爸和爺爺都是消防員,從小耳濡目染,如今接過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務也總是沖在前面。設備連接好,抽水開始,這也是最容易出現漏水和噴濺的時候,之前還發生過意外。
后來胡晟民和隊友們順著水線找到了水帶上一個極小的漏水點,才排除了隱患。從那以后,他們在抽水作業時也更加謹慎。
強忍著惡臭味,經過2個多小時的緊張抽水作業,近20噸醫療廢水全部抽進了環保污水運輸槽車,胡晟民和隊友們再將這些醫療廢水輸轉到9公里外的污水處理點進行處理。而這樣的輸轉,他們每天要重復兩到三次。截至目前,胡晟民和隊友們已累計輸轉醫療廢水500多噸。
疫情的英雄事跡精選篇5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因為有了他們,日常的保潔消毒、治安巡邏、配送分發盒飯等工作才得以有序運轉。他們,便是共有400余人的雷神山醫院物業團隊。
2月16日,作為有著11年臨床護理經驗的武漢地產集團物業公司業務骨干楊玲得知雷神山醫院ICU病房正式啟用后,主動請纓:“我有經驗,ICU病房我不進誰進!”
在她的帶領下,物業團隊4名成員承擔起2間ICU病房和護士站等區域的保潔工作,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除了正常保潔,楊玲還要負責1間ICU病房里儀器設備、病床的消毒殺菌工作。“每個患者病床旁都有一個1.2米高的大號垃圾桶,平均一天要清運30多袋醫療垃圾。”楊玲說。
疫情發生前,陳偉偉是一名專職網約車司機。1月27日晚上11點,看到朋友圈里招募雷神山醫院物業人員的消息,他打了一個咨詢電話,兩天之后就報上了名。“就如當初選擇當兵一樣,我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自2月2日進駐雷神山醫院,陳偉偉和30名組員便負責32個病區的醫療垃圾轉運工作。
剛到雷神山醫院,陳偉偉和同伴每天要負責100袋垃圾的清運。隨著收治患者人數增加,這個數字不斷攀升,600袋、1000袋……任務最重的一天,陳偉偉凌晨3點半才下班,回宿舍只睡了3個多小時又繼續工作。
“陳偉偉快來收垃圾,A16病區垃圾堆滿了。”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幾乎沒斷過。作為組長,不管誰呼叫,陳偉偉都第一時間回復并趕到。“誰都怕病毒,但不能因為怕就不處理,我愿意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
雷神山醫院的物業管家、黨員李炫汐已經堅守崗位一個多月。_年出生的李炫汐,負責雷神山醫院的設備維修、生活物資采購等工作。剛開始,醫院2天之內有12個病區開放,各病區護士長對物業工作的要求不盡相同。李炫汐按照各病區的要求協調跟進,每天都要接120多個電話。
為了制定精準的物業工作流程,李炫汐一次又一次進入隔離區病房和垃圾轉運隊,測算每個人的任務量。李炫汐說,“危險的確是有的,可武漢養育了我,這個時候我要回報這個英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