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英雄事跡
劉備英雄事跡(精選5篇)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正是這些,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不過,性格決定命運還是起到關鍵的作用。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劉備英雄事跡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劉備英雄事跡精選篇1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訓練水兵,并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采取措施,隨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此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并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占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于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后,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并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擊曹軍,遇于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于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后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并系輕快小艇于船后,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松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并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并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后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后,溯漢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劉備英雄事跡精選篇2
劉備消滅了叛亂的張武,奪的一匹好馬,劉備于是欲將此馬送給劉表。
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劉表趕緊找借口還給了劉備,于是這匹戰馬又跟隨了劉備。后來蔡瑁欲設計謀害劉備,伊籍又向劉備報信,劉備慌忙從酒席中逃走,騎上的盧卻是慌不擇路走錯了路,結果便來到了檀溪。前是闊越數丈的檀溪,后是追兵,劉備在這個時候才想起伊籍的盧妨主的勸告,一邊瘋狂地抽打著的盧一邊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那馬忽然從水中涌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完成了的盧最富傳奇意義的演出。
劉備英雄事跡精選篇3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財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敵,便采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請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遂欣然帶領關羽、張飛、趙云和數千人馬奔赴徐州。
一讓:陶謙見劉備儀表軒昂、言語豁達,心中大喜。并要將徐州太守的職位讓給劉備,劉備再三謙讓,堅辭不受。
二讓:曹兵退走后,陶謙設宴大會眾將,提出劉備是皇室之后,可領徐州。糜竺、孔融及關羽、張飛等皆紛紛勸劉備接替陶謙治理徐州。劉備苦苦推辭說:“諸位欲陷我于不義耶?”陶謙推讓再三,見劉備終不肯受,便說:“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請暫駐軍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眾人也皆勸劉備留駐小沛,劉備方始同意。
三讓:不久,陶謙病重,臨終前再次將徐州大印交付劉備,請他以徐州百姓為重,接受大印。徐州官員和軍民百姓也說:“劉使君若不領引郡,我等不能安生矣!”劉備這才領了徐州太守的大印。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后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后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188年,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并推行屯田,恢復生產。爾后聽從王朗、趙昱建議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晚年因戰事上為曹操大敗,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以致過度憂勞而逝,享年六十三歲。
劉備英雄事跡精選篇4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振聾發聵,直白到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常常讓人陷入沉思,反省自己。三國時期,劉備白手起家,成就三分先下,轉而又敗于東吳,元氣大傷,終使一統天下成為泡影,也應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的道理。
東漢末年,劉備賣草鞋為生,沒什么大能耐,文不能謀略天下,武不能上陣殺敵,然而關羽、張飛這倆兄弟是死命相隨,按說以關、張殺敵的本事,在亂世中,投靠個好主子是很容易的事,可這哥倆就愿意跟著劉備到處跑,一點沒怨言。這就是劉備的獨到之處,對兄弟講義,好到什么程度呢,晚上不愿意和老婆睡,寧肯和關張抵足而眠,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物”,就是這位劉大哥說的,可見對兄弟的“義”,或者說就是對人才的尊重和喜歡,關張就是劉備的事業基石,劉備對關張的喜好遠甚于一切,以后得趙云,孔明等一干文臣武將為之效力,也得益于劉備尊重人才的態度,是以,劉備雖一無所有,卻有頂級人才為之效死力,以赤壁的一把火為轉折,成就了一番霸業。
俗話說的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劉備是“成也是義,敗也是義”。
正當劉備取東西兩川,關羽水淹七軍,劉備集團威震華夏,全盛之時,關羽卻遭到魏吳兩面夾擊,大意失荊州,為孫權所擒殺。消息傳來,劉備哀痛欲死,從這以后,劉備經常夢見關羽滿身是血的站在自己身邊,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后張飛又因為趕制孝服的事為部將范疆、張達所殺,這倆人隨后逃命到東吳,可以說是間接為東吳所害,劉備就也把這帳算到了孫權的頭上。
蜀國大臣百般勸阻,均不能打消劉備為兄弟報仇的決心,當時的情況是,劉備沒這倆弟弟,是食不甘味,生不如死啊,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劉備為弟雪恨的決心,劉備當時的意思就是即使你們都阻攔我不愿意伐吳,那我就一個人去,所以諸葛亮和趙云都沒跟著去,劉備遂起傾國之兵,為弟弟報仇去了。看上去有點意氣用事,正好應了《孫子兵法》里的一句話“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劉備為爭一時之氣,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出兵伐吳,終致失敗,也是一把火,上次是火燒赤壁,這次是火燒連營,火燒赤壁是劉備興的`轉折點,火燒連營是劉備衰的轉折點。劉備倉皇逃入白帝城后,雖后悔不該不聽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但我想,劉備心中肯定也覺得可以告慰關羽、張飛這兩個弟弟了,不枉結義一場,雖然沒有生擒孫權,拿下東吳,但直接致關羽于死的幾個人都被蜀軍所殺,有見關羽危難之時叛蜀投吳的糜芳,傅士仁;擒拿關羽的東吳大將馬忠,潘璋;有殺張飛的范疆,張達。
劉備兵敗退于白帝城后,不久就郁郁而終了,桃園三兄弟雖然沒有做到絕對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的確都是因為一個事死的,就是關羽的死,然后間接導致了張飛,劉備的死,最終導致了劉備基業的衰亡。
或許有人會認為劉備不該這么沖動的為弟報仇,我卻想,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上,劉備的確不應該興兵伐吳,但如果不伐吳為弟報仇,那他就不是劉備了,正是因為他重義才得天下,如今因義而失天下,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我會說:無可厚非,可以理解。劉備最終的復仇舉動,是他重義的又一次表現,這才會讓“桃園三結義”的美名流傳天下,正如岳飛,世人皆說岳飛愚忠,但假如岳飛當年真的擁兵自立,無非是又一個奪權稱君的武將,這樣的武將在中國亂世中數不勝數,然而哪一個又能像千百年來岳飛一樣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呢?
劉備成之于義,敗之于義,是他的性格使然,伐吳失敗,站在事業的角度上他失敗了,但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他沒有失敗,他的舉動值得尊重。
劉備英雄事跡精選篇5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于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入蜀后,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www.gs5000.cn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么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后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后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堅忍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并以禮相待,后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并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