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英雄事跡
衛青英雄事跡(精選5篇)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衛青英雄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衛青英雄事跡(精選篇1)
應該提及的是,蘇建被囚回國,交給劉徹,劉徹赦而未誅,讓他贖罪為平民,后來又任其為代郡太守,天子信任猶在。蘇建的兒子蘇武后來為朝廷出使匈奴,雖百辱而志節不改,不能不包含著對劉徹和朝廷的感恩。衛青當時未殺蘇建,看來是得到了劉徹的內心認可,也換來了蘇家父子對漢朝的忠貞。衛青雖不著意樹威,但卻真正是一位君主信任、部屬擁戴、頗有威望的將軍。
這次出征因有蘇建等人的亡軍之失,大軍雖斬敵萬余,但主將衛青沒有照例益封,劉徹賜他千金作賞。當時劉徹正寵幸愛姬王夫人,一位名叫寧乘的人對衛青說:“你以衛皇后的緣故而立功富貴,現在王夫人有寵而她的家族沒有富貴,希望您把得到的千金獻給王夫人的雙親作賀壽之禮。”衛青便拿出五百金去賀壽。劉徹聽到了這件事,詢問衛青緣由,衛青遂把寧乘勸他的事照實說了,劉徹即任寧乘為東海郡協助郡守掌軍的都尉。
在他人的誘導下,衛青這次做了一回最為媚上的事情。作為大將軍,他是以功立位,沒有必要拿出軍功賞金討好君主的寵姬。然而,衛青是因姐姐衛子夫受寵而躋身將軍行列的,劉徹新寵王夫人,衛皇后有被疏遠之勢,大概考慮到自己作為中朝領班,對這一宮寵之變應有一個認可的表示,以避免主上對自己產生疑忌,衛青于是聽取了寧乘的勸告;另外,當王夫人成為劉徹的新寵后,作為衛皇后之弟的衛青事實上已與王夫人有了某種間接的親戚關系,向她的父母送去祝壽之禮也未嘗不可。衛青在朝中具有多重身份,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的規范和要求,相信當時重禮送給王家,衛青一定是兼顧多重身份,艱難地作出了一種選擇。他沒有像寧乘所說的送予千金,而是取其之半,也多少表達了一點對寧乘意見的保留。值得注意的是,當劉徹知曉此事加以詢問時,衛青并沒有有意討好,將送禮說成是自己的情誼所使,而是將事情的原委和盤托出。在他看來,姐姐宮中失寵而弟弟給奪寵的情敵一方送禮祝壽,本來就不合常規,如果表示自己是獨自而為,發自內心,心甘情愿,未必能得到劉徹的相信。劉徹為此而詢問自己,表明他對此事已感到蹊蹺難解,而一切虛情假意都是瞞不過劉徹的,反而還有事實上的欺君之嫌,在這里,誠實才是的聰明。衛青送禮王家未必明智,但劉徹相問時卻做出了最聰明的選擇。劉徹當然不一定認可衛青給王家的送禮行為,但他卻會由此確認衛青是一位誠實無詐的君子。寧乘被授職任用,是劉徹對衛青之言毫無懷疑的表示,也反映了他確實想使王夫人家富貴起來的一絲心跡。
衛青英雄事跡(精選篇2)
公元前129年,西漢與北方匈奴的大戰之幕正式開啟,劉徹派出四路大軍各一萬騎兵出擊,太中大夫衛青被任為車騎將軍,領其中一路自上谷進發。自此,作為劉徹中朝親貴的衛青躋身到了將軍行列,開始了他統兵率將、馳騁疆場的軍事生涯。到公元前119年,衛青7出匈奴,屢獲大捷。據當時統計,他的軍隊一共殲敵約5萬多人,與左賢王和單于直接交鋒各一次,收復了河套以南之地,開辟了朔方郡。他是在對匈奴作戰中首先獲取大規模勝利的將領,且保持了不敗的記錄,從根本上扭轉了漢朝戰場上的劣勢和守勢,扼制了匈奴的侵擾,維護了漢朝北境的安定,振奮了漢朝的軍事聲威。10年出征,不僅開拓了疆土,而且帶領出了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李息、李沮、趙食其、韓說、荀彘等一大批統兵之才,衛青對漢朝的興盛和持續走強都功不可沒。
從不居功自傲,充分為部下爭取利益
衛青在抗擊匈奴中屢建大功,后來又位高權重,但他始終認為,自己的立功機會是皇帝給予的,戰場上的取勝是將士們奮力拼殺的結果,因而從不居功自傲。他把自己看得很小,低姿態處世,無論對劉徹還是對屬下將官均抱以忠誠、謙遜和絕不相負的心態。
前124年衛青四征匈奴,大敗右賢王凱旋入塞,劉徹封他為大將軍,增加封邑,又一并封他的3個兒子為侯,衛青堅決推辭說:“我僥幸能在軍中任職,仰賴陛下神靈取勝疆場,都是各校尉力戰之功,您已增加了我的封邑,我的兒子還很小,又沒有功勞,您垂恩對他們封侯,不合于微臣勉勵將士力戰的本意,3個兒子不敢受封!”衛青對來自劉徹的信任和重用表達了感激,對屬下將士的戰功作了充分肯定,他拒絕兒子們的侯位之封,其真正的用心是想給隨自己作戰的部屬爭取到應得的賞封。衛青的意思是:兒子無功受封,而部屬們有功無封,他自己以后將無法勉勵將士們殺敵立功。衛青是寧愿將兒子們所受的侯位來換給相關的部屬,但要求劉徹加封給部屬的話不好說出,只好以拒絕兒子們受封來表達。衛青已提出兒子們無功不該封侯的問題,且對部屬的戰功已作了肯定,兒子的侯位若被退回,究竟該授何人,他以為劉徹自然會心中明白。充分考慮到部屬的利益為其請封,又絕不強求和冒犯君主,這就是衛青的心性和性格。
聽了衛青對兒子們受封的辭絕,劉徹當即表示說:“我并非忘記了各位校尉之功,本來也是要封他們的。”他召來御史下詔,一口氣封了衛青手下的10位將官為侯,除本次出征的公孫賀、李沮、李蔡等將官,以前曾隨衛青多次出征過的公孫敖也一并受封,衛青為部屬請封的目的遂如愿以償。
衛青六出匈奴之戰中右將軍蘇建兵敗喪師,只身逃歸,衛青詢問軍中執法的相關人員該如何處理,議郎周霸說:“自大將軍掌軍以來,還沒有殺過副將,現蘇建喪失了他的全部人馬,應斬之以顯將軍之威。”軍正閎和長史安不贊同周霸的看法,他們說:“蘇建以幾千人抵擋單于幾萬人,力戰一天多,士卒拼光了,他不敢有二心,自己回到部隊,回來了卻要被斬首,這是在告訴人們失敗了不要回來。蘇建不當殺!”周霸意在樹立衛青的威嚴,閎和安二人主張寬恕敗兵之將,意在為將吏們營造出可以托命的歸宿之所。兩種意見代表著不同的觀念選擇和治軍思路,由于無法統一,又交大將軍決斷。衛青說:“我有幸以內親身份在軍中任職,不擔心沒有威嚴,周霸讓我借此顯威,不合我的本意。我的職位固然可以斬將,但為臣的雖有尊寵之位,還是不要在境外擅自斬殺,應該把事情交給天子,讓天子自己處理,以此表明做臣子的不敢專權,不也很好嗎?”面對兩種意見的分歧,衛青首先考慮的是與劉徹的關系。作為大將軍,他有殺掉將官的職權,但他絕不愿借用重權以樹威,也不愿使用這一重權,他要把自己擁有的對內的殺伐之權盡可能地保留給君主,并樂意為世人作出重臣而不專權的榜樣。衛青的言論透露了自己柔媚君主的一種處世觀,但他公開否決周霸的意見,其實也未嘗不是對蘇建的保護。蘇建是早期就跟隨衛青出征的將官,又為漢筑朔方城,故舊功高,關鍵時受到衛青的保護也在情理之中。衛青就是這樣一位既柔順君主,又不負部屬的和善無威的大將軍。
衛青英雄事跡(精選篇3)
就在李廣在戰斗中被匈奴兵俘虜后又逃回的那年,漢軍四路人馬,三路都失敗了,只有衛青打了個勝仗,被封為關內侯;以后,又接二連三地打敗匈奴兵,立了戰功。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領騎兵三萬,追到長城外。匈奴右賢王以為漢軍還離開很遠,一點也沒防備,在兵營里喝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
衛青在夜色的掩護下,急行軍六七百里,包圍了右賢王。漢兵從四面八方沖進匈奴營地,打得匈奴部隊四面逃竄,亂成一團。右賢王的酒剛剛驚醒,要抵抗已來不及了,只好帶著他的幾百個親信脫身逃走。
這一仗,衛青的人馬一共俘獲了一萬五千多個俘虜,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賢王,只比單于低一級。這次戰爭,右賢王全軍覆沒,對匈奴單于是一個很大打擊。
漢武帝得到捷報,立刻派使者拿著大將軍印,送到軍營,宣布衛青為大將軍,連他的三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也封為侯。
衛青推辭說:“我幾次打勝仗,都是部下將士的功勞。我那三個孩子還都是娃娃,什么事都沒干過。要是皇上封他們為侯,怎么能夠勉勵戰士立功呢!”
漢武帝經他一提醒,就封了衛青部下的七名將軍為侯。
第二年,匈奴又來進攻。漢武帝又派衛青率領六個將軍和大隊人馬去對付匈奴。
衛青有一個外甥,叫霍去病,那時候才十八歲,非常勇敢,又會騎馬射箭,這次也跟著衛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聽到漢軍大批人馬來進攻,立即往后逃走。衛青派四路人馬分頭去追趕匈奴部隊,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敗。衛青自己坐鎮大營,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馬都回來了,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殺了幾百個兵士,有的連一個敵人也沒有找到,空著手回來了。
霍去病還是第一次出來打仗的小伙子,才做了個校尉。他帶領了八百名壯士,組成一個小隊,去找匈奴部隊。他們向北跑了一陣,一路上沒瞧見匈奴兵士,一直趕了幾百里路,才遠遠望見匈奴兵的營帳。
他們偷偷地繞道抄過去,瞅準一個的帳篷,猛然沖了進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貴族。他手下的壯士又活捉了一個。
匈奴兵沒有了頭兒,四處奔逃,八百個壯士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趕回大營。
衛青在大營正等得著急,只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后面的兵士還押了兩個俘虜。經過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于的叔叔,一個是單于的相國,那個被霍去病殺了的還是單于爺爺一輩的王。
十八歲的霍去病第一次參加作戰,就逮住了匈奴的兩個將官,這功勞可真不小。戰斗結束,被封為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馬跟匈奴接連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擋不住,向后敗退。霍去病和他的騎兵越過了燕支山(在今甘肅永昌縣西),追擊了一千多里地。那邊還有不少是匈奴的屬國,像渾邪(在今甘肅省境)、休屠(在今甘肅武威縣北,屠音tú)。漢兵到了那里,俘虜了渾邪王的王子和相國,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種銅像)也拿來了。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替他蓋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辭了。他說:“匈奴還沒消滅,哪兒顧得上安家呢!”(文言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后,再次派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
衛青從定襄郡出塞,穿過大沙漠,行軍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單于親自率領精兵嚴陣對抗。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會戰。激戰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沙漠上突然刮起一陣狂風,夾著砂礫,吹得天昏地黑。衛青頂著狂風,冒著撲面的砂礫,命令騎兵分左右兩翼夾攻。伊穉邪單于招架不了,帶了幾百騎兵向北突圍逃去。衛青一直追到寘顏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趙信城,匈奴兵已經逃空,城里貯存了不少糧草。衛青讓兵士們飽餐了一頓,把多余的積糧燒了,才勝利回師。
另一路,霍去病也橫越大沙漠,前進兩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西北黃河北岸;一說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在那里立了一塊石碑留作紀念。
這是漢朝規模、進軍最遠的一次追擊。打那以后,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衛青英雄事跡(精選篇4)
衛青最后一次出征,與單于部隊接戰,因李廣與趙食其的東路軍迷失道路,未能如期會戰,致使單于逃走,回軍時衛青在大沙漠之南與李廣部隊相遇,他派總理幕府的長史帶酒食送給李廣,詢問二將的失道情況,因為要向朝廷上書報告作戰過程。李廣沉默未答,衛青讓長史責成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對質受審,李廣表示過錯都在自己一身,不愿前去受辱,竟拔劍自刎。李廣是三朝老將,年逾六十,以英勇善戰而聞名,他的逝去無疑是漢軍的重大損失,但從當時的情況看,衛青并未對他作出過多的逼迫。他派長史送去酒食以示慰問,了解部隊失道原因,也試圖避免對李廣作正面追究,對這位資格更老的將軍,善待部屬的衛青是有心盡量回避著對他的傷害,只是沒有料到他對過失追究的反應會如此激烈。
其實,李廣的真正惱恨在于,分兵前他曾一再要求讓自己參加正面進攻,他以為與單于直接交戰的機會是不多的,想在這次交戰中建立大功,實現封侯之愿,但衛青受劉徹的暗中吩咐,堅持讓這位被認為運數不吉的將軍參加東路進擊,致有失道之誤。李廣自然不知道劉徹的暗中吩咐,把惱恨記在了衛青身上,其自刎可能包含有以死相抗之意。過了不久,李廣的兒子李敢心怨衛青對父親不公,擊傷了衛青。李敢身為郎中令,對大將軍的報復傷害是違反朝禁的,如要查究,他會成為犯罪之人,但衛青卻隱瞞了這件事,既沒有追究,也沒有報告,他大概覺得李敢的行為雖屬無禮,但情有可原,李敢的傷害使他正好排遣了對老將未及挽救的內疚。他想有效地保護李敢,也寧愿忍受自身的委屈。
看看衛青與幾位臣僚的邂逅之交,也有助于了解他的為人。他曾派使者在家鄉河東買馬,使者發現供職于太守衙門的減宣非常能干,報告給他,他就將其推薦給劉徹,減宣被任為管理養馬的大廄丞,后來升為御史,一時成為朝中名臣。齊人主父偃在窮困潦倒中入京求見衛青,衛青發現他很有才能,就多次向劉徹提起,可惜未被召用。主父偃后來憑自己的奏書被劉徹看中而重用,他曾建議劉徹立衛子夫為皇后,主觀上一定包含著對衛青的感恩。大臣汲黯是有名的耿直之人,常對位高權重的衛青不施跪拜之禮,而以平等禮節相待,并對人宣稱:“讓大將軍有平等禮節的客人,正是對他的敬重。”衛青聽到這話,反而更看重汲黯的賢良,多次向他請教朝廷的疑難大事。衛青可能是一位不善交往的人,但有限的交往中亦能清楚地顯示出他待人的卑謙與和善。應該說,作為一名大功在身的皇親國戚、國家高級將領,能夠始終以卑謙的心態處世,能夠看輕自我、善待部屬,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的。
前119年衛青圍擊單于之后,漢朝一度停止了對匈奴的進攻,主要因為戰爭消耗太多,漢軍馬匹太少,而后來朝廷又忙于南誅兩越、東伐朝鮮和用兵西南的事務,北方的規模化戰爭一度停息了18年。身為皇后之弟、太子親舅的大將軍衛青自北方息戰后過上了默默無聞的生活,國家的政治活動中再也沒有見到他的身影。
前106年底,默默生活了近14年的衛青逝于家中,時年近50歲。劉徹下詔將其葬于自己已建就的陵墓茂陵東北,和霍去病的墓相毗連,讓把墓冢修成像穹廬和山丘的形狀。古人重死。劉徹對墓冢的設定另有自己的象征意義,而把衛青之墓安排在自己陵墓的側旁,則表達了對衛青的高度看重,他是希望自己逝后,即便在九泉之下也能有善攻強敵的不敗將軍護衛在自己身邊。劉徹的安排在相當意義上代表了一代雄主對衛青一生的蓋棺定論。
衛青英雄事跡(精選篇5)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于以戰養戰,用兵敢于深入,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下定決心,絕不妥協。
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
從此,衛青開始了他光輝一生的戎馬生涯。
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
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
衛青雖是首次出征,但他冷靜干練,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利用匈奴軍隊的不合理布局,長途奔襲,掃平了龍城(匈奴王室用來拜祭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取得漢少有的大捷。
另外三路,李廣、公孫敖部大敗,公孫賀干脆就沒敢打。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高興,封為關內侯。而其時赫赫有名的“飛將軍”李廣也未封候,這也見劉徹對衛青的賞識。
由于此前漢朝對匈奴一直采用“綏靖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所以劉徹的這次用兵使匈奴人極為震怒,他們認為應該給劉徹這個皇帝以不斷教訓,才能讓其老實。
因此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了遼西太守,又打敗當時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功的名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
為了穩定邊塞形勢,漢武帝派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凌源西南),由于匈奴兵畏懼李廣,轉而從雁門關(在山西境內)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
漢武帝再次派衛青出征,并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后襲擊匈奴。
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
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白羊王和樓煩王部大敗而逃。這一戰徹底奠定了衛青在漢軍中的地位,也使衛青完全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
為了繼續向漢廷施加壓力,使劉徹繼續“綏靖”,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優勢兵力,進攻上谷、漁陽。
劉徹應對此事的決策,顯示了一位卓越君主的魄力,他決定暫時放棄上谷、漁陽一帶的防守,反而趁匈奴主力部隊在東北線的的態勢,果斷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朔地區(黃河河套地區),這是漢廷真正意義上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會戰。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云中出發,采用極為隱蔽和靈活的戰術,向西繞到匈奴軍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后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系。
然后,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直撲隴西(今甘肅境內),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
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漢軍趁勢掩殺,殲滅匈奴精銳部隊5萬余人,俘獲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此戰使漢廷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并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正面威脅。
因為河朔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衛青向漢武帝呈報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獲準,這里從此成為漢軍出擊匈奴的根據地,也使漢軍可以對匈奴王庭的威懾力大增。
此外漢廷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里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筑的邊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衛青此戰,使漢軍在戰略態勢上完全扭轉被動局面,更使漢軍確立了“匈奴并非不可戰勝”的信心。由于立下大功,衛青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由于朔方的戰略地位極為險要,因此匈奴王庭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奪回,但其多次出擊,都被漢軍擋了回去。
為了繼續打擊匈奴,公元前124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并要求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部率兵從朔方出發,并由衛青指揮。
另外,李息、張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發,佯攻牽制匈奴部隊。這次會戰漢軍調動了騎、步兵各8萬人左右。匈奴則派遣強將右賢王迎擊,并集結騎兵15萬左右歸其指揮。
右賢王當時認為漢軍離得較遠,放松了警惕。
但衛青再次顯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將困難變成有利。
衛青當時率精銳騎兵,輕裝急行七百里,趁夜偷營,并將匈奴軍隊龐大的營地徹底打亂,而漢軍此時的后續部隊也順利趕到,投入戰斗。
此前已經喝大了的右賢王見大勢已去,只帶了幾百人突出重圍,向北逃走。
此戰,衛青軍團斬殺敵首8萬余人,從戰略上徹底將匈奴的右賢王部打挎,使右賢王的編制從此基本成了擺設。
漢武帝接到戰報后,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并節制全國漢軍。
公元前119年春,為了徹底解決匈奴,漢武帝決定出擊漠北。
漢武帝召集諸將后說:“匈奴單于采納降臣趙信的建議,遠走沙漠以北,認為我們漢軍不能穿過沙漠,即使穿過,也不敢多作停留。這次我們要發起強大的攻勢,達到我們的目的。”
此戰,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五萬人,分作東西兩路,遠征漠北。為解決糧草供應問題,漢武帝又動員了民間馬匹四萬多,步兵十余萬人負責后勤保障。
原計劃遠征大軍從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驍勇善戰的將土專力對付匈奴西線的單于主力。
后來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匈奴單于伊稚斜的主力不在漢軍預計位置,于是漢軍重新調整戰斗序列。
漢武帝命霍去病從東線的代郡出塞,衛青從定襄出塞尋找單于伊稚斜決戰。
衛青的軍團以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后將軍。
衛青考慮到前將軍李廣年紀已高,就沒讓他擔任先鋒,而是與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并,在中軍右翼出擊。
衛青自己率左將軍公孫賀、后將軍曹襄從正面進兵,直入沙漠撲向單于主力。
得知消息后,趙信向伊稚斜單于建議:“漢軍不知道厲害,竟打算穿過沙漠。到時候,人困馬乏,我軍應以逸待勞,就可以俘虜他們。”
單于于是下令所有的糧草輜重,再次向北轉移,而把精銳部隊埋伏在了漢軍可能到達的地點。
衛青大軍急行一千多里,終于越過大沙漠,但形勢并不好。他們與早以嚴陣以待的匈奴軍遭遇。
衛青臨危不懼,命令部隊用武剛車(鐵甲兵車)迅速環繞成一個堅固的陣地,然后派出5000騎兵向敵陣輪番沖擊。
匈奴人則出動一萬多騎兵迎戰。
雙方的激戰非常慘烈。
當時的戰況對于漢軍并不好,因為單于的主力是8萬精騎,而衛青軍團只有5萬人。
但是,有時候一個人的命運往往不由人力決定。
當戰役進行到黃昏時分,忽然刮起暴風,塵土滾滾,沙礫撲面,頓時一片黑暗,兩方軍隊互相不能分辨。衛青乘機派出兩支預備隊,從左右兩翼迂回到單于背后,包圍了單于的大營。
伊稚斜單于發現漢軍數量如此眾多,而且人壯馬肥,士氣高昂,大為震動,知道無法取勝,就慌忙跨上馬,在隨行護衛的保護下奮力突圍。向西北方向飛奔而去。
這時,夜幕已經降臨,戰場上雙方將士仍在喋血搏斗,喊殺聲驚天動地。
衛青得知伊稚斜單于已突圍逃走,馬上派出輕騎兵追擊。
匈奴兵不見了單于,軍心大亂,四散逃命。
衛青率大軍乘夜掩殺。天亮時戰役結束,衛青軍團共斬殺并俘虜匈奴官兵至少5萬人
衛青大軍趁勝挺進,一直_趙信城(今蒙古烏蘭巴托市西),獲得了匈奴屯積的糧草,補充軍用。
他們在此停留了一天.然后燒毀趙信城及剩余的糧食,勝利班師。
不過幽默的是,衛青在班師的過程中,遇到了單于和其殘兵,遂順利擊殺了單于。
此戰,衛青軍團不僅擊潰了匈奴軍隊中最為精銳的單于主力,而且殺了伊稚斜,這在戰略意義上不言而喻。
漠北決戰后,至衛青故去之間的14年,漢軍也因元氣大傷不曾主動出擊匈奴。只與高麗(朝鮮)、越國(廣西、廣東一帶的小國)進行了一些小規模戰爭。
公元前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征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