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
《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精選5篇)
《榜樣7》為大家宣傳介紹了很多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其中“王亞平”的先進事跡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篇1)
相信有不少人聽說過空軍招飛,大家也都知道招募飛行員的條件十分苛刻,對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想要成為一名飛行員很難。
然而,大家要知道的是,成為一名飛行員難,成為一名航天員則是難上加難。大家可以觀察,這些年,能夠代表國家航空航天領域升上太空的優秀航天員也就那么幾十人,由此可見,成為一名航天員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而在這些優秀的航天員當中,王亞平便是其中之一。
而除了航天員的身份外,她還是丈夫的妻子,女兒的媽媽,以及父母的女兒。
其中,王亞平對自己女兒的教育尤其上心,在升上太空之前,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的女兒。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便是如此。
為人父母之后,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能夠成為可造之材,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王亞平這次離家,最不舍的便是自己的女兒,也叮囑女兒不能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荒廢了學習。
當然,女兒也不舍得王亞平,所以為了讓女兒安心,王亞平承諾女兒自己會平安回來,而且回來之后還會給她“摘星星”。
從2021年10月16日升空,到2022年4月16日安全降落,在此期間的183天,王亞平以及另外兩名航天員都將在太空度過。
在這期間思念女兒了,便通過視頻聊會兒天,讓女兒安心,在家好好學習,等著她回家。
王亞平對女兒有多疼愛呢?這點可以從一個細節中得以體現。
王亞平在升空之前,便將女兒送給她的玩偶帶在身邊,然后到了太空之后,便將這個玩偶掛了起來。在王亞平心目中,這不僅僅是一個玩偶,還寄托著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家人對她的關懷。
王亞平在太空期間,她的女兒對她也十分想念,于是便想著通過繪畫的方式來把自己的思念之情給表達出來。
于是王亞平女兒便畫了一幅畫,畫面中有一位宇航員,還有一只小熊和好多星星。而那名宇航員正在摘星星。
顯然,畫中的宇航員便是王亞平,因為她曾經對女兒說過,要在太空給女兒“摘星星”。
時光飛逝,一轉眼,183天的太空生活圓滿結束,于是王亞平便和兩位航天員一同返回地球,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走出艙門的那一刻,王亞平首先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感謝,與此同時,還借此機會對自己女兒說了一句話。她說:
“我想對我的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卻充滿著復雜的情感,這是對曾經許下承諾的兌現,同時也是對女兒和家人思念之情的表達,因為她知道,再過不久就能和家人相見,就能看到那個活蹦亂跳的女兒,就能和家人一同分享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
縱觀王亞平的成長經歷,可以發現她一路走來并不容易。
王亞平出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父母以務農為生,家境貧寒。
不過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貧寒的家境讓王亞平懂事更早,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所以在中小學期間,王亞平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異。而在福山第一中學讀高中時,王亞平參加了長春飛行學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招飛,憑借著過人的綜合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王亞平順利入選,開始踏上飛行員之旅。
從1997年到長春飛行學院學習,到2013年首次到太空執行飛行任務,這十多年時間,王亞平雖然成長迅速,但背后的付出更是讓人敬佩。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需要經歷的訓練讓很多人難以承受。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訓練強度更是增加了不少。但是王亞平都挺了過來,而且變得越來越優秀。
也正是因為她的出眾,讓她能夠在2021年再次獲得到太空執行飛行任務的機會,所以她是一名十分出色的航天員,同時她也是一位優秀的媽媽。
如今,對于王亞平而言,只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隔離觀察和修養,便能回歸家庭,回到家人的懷抱,讓我們一起為英雄航天員點贊
《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篇2)
今日,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隨后航天員王亞平平安順利出艙。王亞平在接受央視總臺記者采訪時對女兒說道: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王亞平是我國第1位在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兩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女英雄。但誰曾想過,她原本也是一個在田埂上奔跑打鬧的農村女娃娃!
王亞平是地地道道的山東煙臺人。父母都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農家孩子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體力運動,例如和小伙伴們在鄉間小路上肆意奔跑、幫父母做些農活等,這就為王亞平鍛煉超強的身體素質奠定了基礎。
王亞平從小在學習上也是個強將。王亞平勤奮好學、工作能力強,是個數一數二的“尖子生”。小學時期擔任多年班長,深受同學們和老師的喜愛。班級和學校組織的活動和比賽里,總能看見小亞平的身影。
1997年,王亞平趕上了我國空軍下地方招收第七批女飛行員。不近視的王亞平參加報名,隨后通過層層體檢項目與招飛考核,以優異的高考成績,成為長春飛行學院全國第七批37名女飛行員之一,此時的她年僅17歲。4年間,她完成了大學文化課程的學習,還掌握了飛行駕駛技術。
一年之后,王亞平首次駕機駛上藍天。感受到飛上藍天的快樂,她決定堅持藍天夢。此后9年間,她的天空飛翔時間達到800多個小時。在她21歲那年,優秀的王亞平獲得了軍事學學士學位,以總成績第二名的優異表現畢業,并被選入航空兵部隊,成為一名飛行員,熟練掌握4種機型駕駛的她,更成為一名年輕的骨干飛行員。
23歲當她看到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王亞平的太空夢也油然而生。她為有朝一日進入太空而準備了6年,終于在2009年載人航天工程開始選拔包含女士在內的航天員,王亞平毫不猶豫報名參與,并憑實力通過多項考核順利晉級,在2010年5月,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
兩年后王亞平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更因為其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超強的心理素質,經過重重選拔,王亞平最終被確定為神舟十號飛船首飛女航天員乘組。
2013年,33歲的王亞平成功入選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隨后如愿乘坐著神州十號進入太空,成為首次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2021年10月16日,41歲的王亞平二度“逐夢九天”,乘載神州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飛入太空。她與5歲的女兒約定,要為自家孩子與其同學摘回很多星星。
今日身為母親,安全著陸后不忘與女兒的約定,開心地向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啦!從中可見,每一位代表國家出征的偉大人物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遙不可及”,其實她們也是依靠柴米油鹽、有家庭有孩子的平常人。
王亞平從普通農村小孩變成現在偉大的航天員,其中的艱辛和困苦無數,但是就是承受了勝于常人的苦難才能成就今天的王亞平,所以,今日這份榮耀她值得!
《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篇3)
王亞平,1980年出生在山東煙臺,她從酷愛運動,尤其是長跑項目,每次都能名列前茅,而且一直是學校的校隊。
每次長跑就算再苦再練她都會堅持跑完,她的體育老師說:“王亞平體力耐力非常好,能爭第一的,絕不要第二。”
在她17歲的那年,王亞平憑借著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優異的學習成績,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在那一年,她勤學苦練,掌握了四種機型的駕駛能力,老師們對她的評價都是成績十分優異。
在2001年,她成為了武漢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的一名飛行員。
并在后來的幾年遇到了趙鵬,陽剛帥氣,做事認真的趙鵬就此出現在王亞平的世界,趙鵬也看中這位刻苦勤奮、意志堅定的女生。2006年兩人正式走上婚姻的殿堂。
一位向往太空的追夢人
2009年5月,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啟動,航天員隊伍首次為女性開放。
王亞平踴躍爭先,參加了選拔,趙鵬和王亞平的家人一開始是持反對態度,但是王亞平是那種一旦認定目標就堅持到底的人,所以趙鵬在后來也全力支持王亞平的航天夢想。
但是航天員的選拔標準是十分苛刻,需要承受各種壓力,在地面上也要經過很多次考驗和層層篩選。
受試者要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
在低壓試驗艙經受5000米、1萬米高空環境的考驗,測試耐低氧能力;
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前庭功能 ;
進行下體負壓和頭倒位等各種耐力測試以及超常規的心理檢查;
在經過了一系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身體測試后,王亞平成功通過審核,成為了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王亞平在接受采訪時說:
飛天之路從不偏愛女性,女航天員的付出往往最多。因為太空是失重環境,宇航員進入太空后,感覺功能與運動功能都會減弱,甚至會出現肌肉萎縮、骨骼退化的現象。
而且女性的生理特征對太空環境會更加敏感,要克服弱勢,就要加倍努力和做更多的準備。
一位摘星星的媽媽
在神舟十三航天任務的出征時,王亞平已經有了一位5歲的女兒,在神舟十三發射前現場,女兒眼眶濕潤對著媽媽說:
“媽媽,我想要你回來時幫我摘星星”
王亞平回答道:“那你要媽媽幫你摘幾顆星星呀”
女兒說:“一顆就好。”
“為什么只要一顆星星呢?”王亞平問。
“如果都摘了那天上就不亮了”女兒說。
說完,兩人揮手道別,王亞平奔向太空...
返航出艙后王亞平說的第一句話便是:“這一百八十多天的太空之旅很不容易,我想跟我的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她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我相信王亞平的女兒此刻也是熱淚盈眶,激動萬分。
王亞平,在我心目中她是意志堅定,刻苦勤奮的追夢人、是敢于遨游太空為女兒“摘下星星”的母親,是報效祖國,敢為人先的時代楷模,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堅定搏擊者!
每一個航天人都是一顆耀眼的“航天星”,他們懷揣航天夢,勇攀高峰,用實干和創新實現中國航天一項項偉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
《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篇4)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有小夢想,也有大夢想。而我們中國也有一個夢想,一個美麗的飛天夢。
而如今,我們中國的飛天夢已經實現,從2003年的第一艘載人火箭發射升空,到2013年的神舟十號的圓滿成功,我國向神秘的太空發射了數余搜火箭,其中有載人的,有不載人的。但每一艘都凝聚了我們中華民族上百人的心血,每一艘都凝聚了我們中華民族上百人的智慧!
而如今,隨著科技的迅速發達,我們中國也大膽的開始嘗試在太空中進行地面上的工作,其中最為精彩的,要數太空授課了。太空授課就是指航天員在天空中教課。而由于太空中不存在引力的緣故,航天員可以在太空中進行一系列在地面上無法進行的的實驗。而在今年發射的神舟十號中,王亞平老師就為我們上了一次生動的“太空課”。
在這次太空授課中,王亞平老師為我們表演了“太空中的單擺運動”、“在太空中制作水球”等內容。其中最令人喊絕的,就是“在太空中制作水球”了。
水球制作,一聽這個名字,同學們也許會很吃驚,畢竟在地面上是無法制作的。(www.unjs.com)可是在太空中這可不算什么:首先,王亞平老師先把一個帶著鐵環的類似漁網的工具伸進飲水袋里,然后再慢慢的抽出來。如果在地面上,水肯定會因為“萬有引力”而灑落在地上。可這是在太空,沒有“萬有引力”這一說,所以抽出來后,水就自然形成了一面水膜。
隨后,王亞平老師把這面水膜給固定在展示臺上,然后去住一個擠壓式的飲水袋,通過擠壓,一點一點的把飲水袋里的水“擠”到那面水膜里去。這時,奇跡出現了,被加水的水膜不但沒有被撐破,反而一點一點的膨脹起來,并逐漸變圓,最終行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實在是太漂亮了。
通過這次觀看太空授課,我知道并了解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又學到了許多平常想都不敢想的實驗,令我受益匪淺。最重要的是,我深深地了解到了航天員們工作的艱辛。將來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會搭上一艘火箭去探索那神秘的宇宙呢。
最后,祝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再創佳績,圓滿的完成我們夢寐以求的太空空間站!
《榜樣7》王亞平事跡素材(篇5)
今天,我幸運地通過電視上了一節太空授課。這節特殊的太空課由“神十”的三名宇航員指導教學,我通過這堂太空課學到了不少關于太空的知識。
在那失重的太空中,能做許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比如說:在太空艙中隨意漂浮,在那里,翻多少個跟頭對于他們來說都不成問題。而宇航員王亞平阿姨也給我們演示了不少有趣的“游戲”。她能用一個小鋼絲圈套一個水膜,那一層厚厚的水膜,便鑲篏在其中,然后,宇航員又向水膜中注水,那水膜不僅沒有輕易地碎掉,反而在注水中變得越來越多,最后便形成一個大大透明水球,可謂是晶瑩剔透,讓我不禁驚嘆!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識,這種種奇妙真令人羨慕啊,
真希望,不久地將來,我也能象偉大的三位宇航員一樣,飛上太空!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
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為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
在大約40分鐘的授課中,航天員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他們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地面課堂設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包括少數民族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港澳臺地區學生代表在內的330余名中小學生參加了地面課堂活動,全國8萬余所中學6000余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教育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有關專家說,太空授課活動是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中首次開展的教育類應用任務,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直接為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崇尚科學、熱愛航天、探索未知的熱情與夢想。
神奇的太空授課結束了,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于太空授課觀后感的作文。
其實這次太空授課給了我無限的啟迪,也增加了我對失重環境的重新認識,在這堂太空物理實驗課上讓我感覺到了時間的短暫,我還意猶未盡“天宮課堂”就結束了。
“太空授課”之稱體重實驗,用兩根一樣的彈簧,彈簧的底端分別固定了兩個質量不一樣的物體,如果在地球上,由于兩個物體質量不同,兩根彈簧伸長的長度肯定不一樣,而在太空中兩根彈簧卻是一樣的,接著,王亞平姐姐還向我們展示了太空中專門的質量測量儀,特別的奇妙。
“太空授課”之單擺運動實驗,地面常見的單擺運動在太空中不再呈現往復的單擺運動,而如果給單擺一個很小的力,單擺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圓周運動,這在地面上是實現不了的。
“太空授課”之陀螺運動實驗,陀螺在高速旋轉下會出現“定軸”現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會有這種現象。
“太空授課”之水膜和水球實驗,一個水滴在太空會變成圓圓小水球,并不會落到地面上,接著王亞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亞平姐姐將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鋼絲圓環上形成了比較結實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斷加水,會形成一個大的水球;將水球里注入兩個氣泡,氣泡并不會融合在一起;接著將水球里注入紅色液體,整個水球就變成了非常漂亮的“紅球”。
通過視頻通話在“天宮一號”授課的王亞平姐姐還和地面課堂的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我對宇宙空間的向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熱愛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