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7篇
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著世界性貢獻的杰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那么袁隆平個人事跡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篇1
袁隆平,男,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1930年出生,現(xiàn)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__副主席。著名農(nóng)業(yè)科學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發(fā)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chǎn)量從平均畝產(chǎn)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現(xiàn)在,他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chǎn)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順利推進。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并實施“種三產(chǎn)四豐產(chǎn)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chǎn)出4畝地糧食,大幅度提高現(xiàn)有水稻單產(chǎn)和總產(chǎn)。20多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chǎn)的稻谷可以養(yǎng)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他因此被海內(nèi)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榮獲國家特等發(fā)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篇2
20__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剛結束對委內(nèi)瑞拉的應邀考察,就乘飛機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的儀式。平時穿著極隨便的他根本沒帶領帶,為了出席正規(guī)場合穿西裝配領帶,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領帶,同伴都勸他買條金利來領帶,他嫌貴,不肯買,拉著同伴到地攤上去,買了一條花100元港幣能買到6條的領帶。他拿過領帶,在胸口上比試著,笑笑說:
“蠻漂亮嘛,怎樣樣,精神吧,這叫價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來來,你們都來買……”
“不買,不買,袁教師,你當然啰,身份不一樣,再差的東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們不行啦,要靠名牌撐門面。”
見同伴都不愿買,他只好自我買了幾條,調侃道:“哦,我曉得了,你們不買是舍不得掏錢,我老袁大方得很,見人白送一條,怎樣”
當時,袁隆平的三兒子和三媳婦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聽說此事后特意上街買了條金利來領帶,晚上到老爸下榻的賓館給他系上,囑咐老爸明天出席儀式時,系他們買的這條,但第二天,他還是系上了自我在地攤上買的那條,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了。事后,他將兒媳買的那條領帶留給了兒子。
或許有人會說,花自我的錢,當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錢,就不一樣。此言差矣!應當說,他花公家的錢,比花自我的錢更“摳門”。他是全國__,20__年2月25日,他乘飛機到北京去開3月3日召開的每年一度的“__”,出發(fā)前,他就“沉下”臉交代買機票的人:
“別買頭等艙,就買經(jīng)濟艙,就是買了頭等艙,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買機票的同志研究他工作連軸轉了幾天,為了讓他在飛機上休息得舒適一點,就買了頭等艙。登機前,他才發(fā)現(xiàn)是頭等艙,硬逼著送行的秘書退掉頭等艙,換了經(jīng)濟艙。上機后,頭等艙里空著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請了他幾次去頭等艙,既然不花錢,他就去了頭等艙。事后,身邊的同事笑他專坐不花錢的頭等艙,他說,空著也是空著,浪費資源可惜。
袁隆平這位“中心”主任坐飛機花錢“摳門”,審批費用更“摳門”。當初,“中心”建好分子實驗樓裝修鋪地磚時,經(jīng)辦人遞交給他一份購物清單,他一看,一塊600x600的地磚單價50元,嫌太貴,便仔細詢問怎樣回事,經(jīng)辦人回答說,分子實驗樓搞實驗時經(jīng)常用化學溶液,而這種地磚防酸、堿,防腐蝕,防滑,材料不一樣,所以價錢就貴。袁隆平這才同意購買。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篇3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yè)于西南農(nóng)學院(現(xiàn)西南大學),再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fā)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糧食安全、農(nóng)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2]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fā)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聯(lián)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獎項。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1人物簡介
袁隆平,男,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1930年出生,現(xiàn)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__副主席。著名農(nóng)業(yè)科學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發(fā)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chǎn)量從平均畝產(chǎn)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現(xiàn)在,他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chǎn)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順利推進。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并實施“種三產(chǎn)四豐產(chǎn)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chǎn)出4畝地糧食,大幅度提高現(xiàn)有水稻單產(chǎn)和總產(chǎn)。20多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chǎn)的稻谷可以養(yǎng)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他因此被海內(nèi)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榮獲國家特等發(fā)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2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水稻雜交優(yōu)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交優(yōu)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jīng)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zhàn),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yōu)勢”的傳統(tǒng)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于1973年實現(xiàn)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yōu)勢的雜交水稻“南優(yōu)2號”等一批組合,并在生產(chǎn)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yōu)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交一代種子產(chǎn)量極低,離生產(chǎn)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chǎn)量逐漸提高,現(xiàn)在高的已達畝產(chǎn)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fā)展戰(zhàn)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交優(yōu)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交優(yōu)勢利用,優(yōu)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臺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nèi)外同行采用,并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fā)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來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chǎn)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并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全國性協(xié)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 三系雜交稻增產(chǎn)5%~10%。
5、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chǎn)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并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xù)取得重大進展。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xiàn)中國超級稻百畝示范片畝產(chǎn)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范片畝產(chǎn)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xiàn)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chǎn)四”豐產(chǎn)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chǎn)應用。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chǎn)、增收效應,全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市、區(qū))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12年,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chǎn)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xù)穩(wěn)定增產(chǎn)做出了新的貢獻。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篇4
身體的勞累還在其次,學術界權威的質疑與反對,使袁隆平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當時學術界流行的經(jīng)典遺傳學觀點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許多不良的因子已經(jīng)被淘汰,積累下來的多是優(yōu)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會退化,雜交也不會產(chǎn)生優(yōu)勢,從而斷言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甚至說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zhí)著的夢想。他堅信實踐才是真正的權威,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1966年,經(jīng)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后,袁隆平把獲得的科學數(shù)據(jù)進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寫出首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權威雜志《科學通訊》第4期發(fā)表。這篇論文的發(fā)表,標志著在國內(nèi)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先河,這不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水稻育種課題的啟動,而且開創(chuàng)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隨后的30多年間,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他創(chuàng)造的雜交水稻神話一個接一個。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chǎn)稻谷3500億公斤,相當于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廈民族幾千年都在渴盼的夢想,寫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1999年6月,“ 袁隆平農(nóng)業(yè)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昭示著高科技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將促進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而對于科技與知識的力量,怕是鮮有人能比袁隆平有著更深切的認識了。
假設我們的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時“1畝平均增產(chǎn)400斤,推廣1億畝每年就可以增產(chǎn)糧食400億斤,相當于目前國內(nèi)一個中等省份一年的糧食總產(chǎn)量。而我搞超級稻研究,只需要國家1000萬元的投資。所以科技進步產(chǎn)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畝產(chǎn)提高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大呢?我跟你講,潛力非常大。在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chǎn)為800斤左右,只相當于利用光能的12%,通過科技進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著畝產(chǎn)翻番。我們的超級稻成功并推廣后,預計可使全國水稻平均畝產(chǎn)增至1200~1300斤。現(xiàn)在我的學生們,年輕的一代的科研人員技術手段更先進了,開展分子水平的育種,效率更高。展望一下,達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時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篇5
1931年~1936年,僅僅5年之間,袁隆平隨父母輾轉北平、天津、江西贛州、德安、漢口等地。2歲到6歲,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階段都是在動蕩遷徙中度過,不能不說是個悲劇,可是堅強樂觀的袁母,并沒有因此而忽略了對孩子們的教育。讓人驚訝的是,當袁隆平蹣跚學步的時候,母親就已經(jīng)開始給他讀尼采的書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寶庫,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這是袁母常說的一句話。教師出身的母親,在辭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學得的知識和積累的經(jīng)驗完全放在了教育5個孩子身上。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開發(fā)孩子的智商。
袁隆平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失敗了不氣餒,找到原因從頭再來就是啦!”樂觀開朗的性格,對事物不服輸?shù)木瘢瑢τ谏缁鸢悴粶绲募で楹蜔釔郏窃∑叫r候母親給他的最好禮物。
后來,孩子們長大一些能聽得懂故事的時候,袁母就開始給孩子們講故事聽。袁隆平在5個兄弟中是愛動腦筋愛提問的一個。母親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針對性地對他進行適時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親帶著孩子們在院子中乘涼,這時是母親固定的講故事時間,兄弟們搬個小凳子圍繞到母親身邊。袁隆平是一個淘氣的孩子,他不會像其他的兄弟那樣老實地坐在那里聽故事,看見身邊螢火蟲飛舞,美麗異常,他就找來玻璃瓶,把螢火蟲抓來放進去玩。玻璃瓶被螢火蟲映照得通體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平樂在其中,母親看在眼里,便不失時機地叫過他來,給他講了一個“京娘千里報恩”的故事。
“少年趙匡胤(宋朝的開國皇帝)從盜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結成兄妹并護送她回家。千里路上,趙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馬上,而他自己卻牽馬步行。
“然而就在這次送別之后,京娘在戰(zhàn)亂中死去了。后來,趙匡胤在一次夜戰(zhàn)中迷了路。忽然,飛來一只螢火蟲為他引路,一直把他引出了險境。傳說這是京娘死后為報答趙匡胤相送之恩,化為螢火蟲,在他有難時,特地趕來相救。”
袁隆平靜靜地聽著,他被這個故事感動了。知恩圖報的螢火蟲原來是美麗善良的京娘的化身!善良、懂事的二毛聽了這則傳說以后,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愛的螢火蟲了。
袁母就是這樣,總是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缺點,并適時地給予教育。袁隆平印象最深的一則故事是母親講的一則哲理故事:
一天,一只胖胖的狐貍正在覓食,聽見一群雛雞在圍欄里唧唧喳喳地叫著,饞涎欲滴,便四處尋找進口。終于,在圍欄一角它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洞。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軀進不去。于是,這只狐貍便絕食5天,餓瘦了自己,終于穿過了那個小洞,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雛雞。可是,這時它發(fā)現(xiàn)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卻出不去那個小洞了。無奈,它又絕食5天,再次餓瘦了身軀。結果,回到院墻外的狐貍,依舊是原來那只狐貍。
袁母講這則故事時,袁隆平還小,不理解母親的用意。長大成人以后,經(jīng)歷了一些功名利祿的引誘后,才漸漸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聰慧的母親是在用這則故事告訴他,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他也漸漸地體味到了古人說過的“無欲則剛”的道理。母親講過的這個故事,年幼的袁隆平一直都牢牢地記在心里,母親從小給他的那些潛移默化的教育,也一直影響著他以后的發(fā)展。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篇6
“袁隆平”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不僅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獲得過聯(lián)合國“科學獎”哩!不過今天我要說的則是我家這個“袁隆平”。
我的外公七十多歲了,身體特別硬朗。退休前,他是縣里分管農(nóng)業(yè)的領導。聽媽媽說,外公是華中農(nóng)學院的高材生。不過,說起來是個名牌大學生,但實際就是個莊稼漢!因為外公每天早出晚歸,騎一輛破自行車,整天都和泥巴、莊稼打交道。為了試驗新品種,他常常從早到晚地泡在田間地頭,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記錄種苗的生長時間和收獲率。即使戴上大草帽,皮膚也被曬得黝黑,活像個非洲人。
終于退休了,外公總該享享清福了吧,但他還不肯閑下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已經(jīng)退休十幾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早稻來。他說,這種早稻的耐旱本領特別大,如果試驗成功,能很好地對付莊稼缺水這個大問題。為了試驗,一大把年紀的外公,自己動手開了一塊試驗地;為了保證早稻的健康成長,他自己動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蟲,比照顧我還要細心;為了得到巴西早稻詳細的生長資料,他沒有哪一天不去觀察、記錄,常常忘了回家吃飯。家里人常笑他,說他的干勁比年輕時還大!
年輕時的外公曾經(jīng)有過怎樣的輝煌,我無法見證,但是現(xiàn)在的外公,盡管沒有袁隆平那么大的名氣,但在我心中,和袁隆平一樣了不起!
袁隆平個人事跡材料篇7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yè)于西南農(nóng)學院(現(xiàn)西南大學),再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fā)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糧食安全、農(nóng)業(yè)科學發(fā)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2]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fā)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聯(lián)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獎項。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