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下雨好還是晴天好
處暑將至!處暑下雨好還是晴天好
處暑節氣天氣晴朗比較好。關于處暑節氣下雨好,還是天晴好?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處暑下雨好還是晴天好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處暑下雨好還是晴天好
一、處暑下雨萬人愁
老話說:“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意思就是處暑這天下雨的話,以后的雨水會比較多。然而處暑節氣正是秋莊稼即將成熟的時候,俗話說:“處暑收黍,白露收谷”,“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處暑十日忙割谷”等,都說明了處暑是莊稼即將成熟的時候。
雖然莊稼的生長離不開雨水,但是在莊稼即將成熟的時候,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晴天。因為莊稼在即將成熟的時候,籽粒已經飽滿。但此時的籽粒中含有較多的水份,這些水份只有經過太陽的暴曬之后,才能轉化為營養儲藏下來。
如果籽粒中的水份較多,收回家之后,經過太陽一曬,籽粒中的水份蒸發,籽粒也就不再飽滿了。所以在“秋莊稼”成熟之際連續下雨,會影響籽粒的飽滿度,當然也會影響產量。所以說:“冷收麥,熱收秋”,意思就是秋季還需要太陽的熱度,因為太陽的光合作用,才能使水份轉化為養分。
二、處暑早的雨,谷倉里的米
所謂“處暑早的雨”意思就是處暑節氣之后,一開始下雨對谷物的收成有好處,也就是說處暑下雨宜早不宜遲,最好在一候或者二候之前。其實任何植物的成熟都需要雨水和陽光的結合,雨水可以保證土壤濕潤,植物的根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
但是把水份轉化為養分的過程必須有陽光的照射,也就是必須有光合作用的配合。這就是植物的兩種最主要的特性,也就是“頂端優勢”和“光合作用”,頂端優勢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份,而光合作用可以把水份轉化成養分。
所以處暑節氣下雨宜早不宜晚,如果莊稼都成熟了還在下雨,那就沒有了光合作用,植物里吸收的水分就會很快變質,從而導致禾苗以及籽粒發霉或者出芽,那基本上就沒有什么收成了。
三、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子難保米
這個“還”字的意思就是處暑之前降雨較少,天氣比較干旱,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氣一直比較干旱,如果到了處暑節氣還不下雨,那莊稼基本上就沒救了,就算結子也難保米。
所以處暑一候也是雨水最后的分界線,意思就是秋季如果天氣干旱的話,最遲在處暑節氣下雨,莊稼還可能保住一部分。如果一直干旱到三候“禾乃登”,那基本上就沒什么收成了。
所以從這些俗語中就能看出來,處暑節氣天氣晴朗比較好,如果之前天氣比較干旱的話,處暑時下雨還能挽救一部分莊稼,如果之前雨水較多,處暑節氣就應該是大晴天才好。所以處暑節氣也就是雨季的分界線,當然這是針對“秋莊稼”來說的。
今年什么時間處暑2023
2023年處暑時間:8月23日17:01:06,星期三,農歷七月初八。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疤帯焙卸悴?、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處暑傳統習俗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逼呤顷枖?、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后,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吃鴨子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放河燈
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在水中放河燈,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開漁節
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開漁節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開漁節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游、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們不僅領略到當地熱烈的漁文化,也品嘗了鮮美的海產品。
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
潑水狂歡
云南西雙版納有潑水狂歡的習俗。
處暑的天氣特點
1、氣溫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2、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
3、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對于剛剛走出三伏(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處暑的養生小妙招
早睡早起
處暑的到來預示著自然界的陰氣增強,陽氣減弱,人體也會變得容易疲乏,春困秋乏也就是這個道理,這段時間要早睡早起,多休息來調養身體,晚上十點左右入睡,早上六點左右起床。
補充水分
處暑時節也是入秋的季節,秋季干燥這是人人皆知的,人體會覺得特別的干燥,口干,皮膚干,所以要多補充水分,要多喝水,還可以隔兩天敷一次面膜,經常保持皮膚濕潤也是處暑養生的方法。
多吃豆類食物
豆類食物有健脾去濕的功效,處暑季節很多人的脾胃都比較虛弱,可以多吃一些豆類食物,如紅豆、黑豆之類的,可以幫助除濕,少吃辛辣食物,也可以吃些茯苓幫助健胃去濕。
堅持午睡
處暑時節堅持中午睡一覺也很重要,因為經歷了一個夏天,飲食和睡眠都會使身體的脾胃變弱,除了要在食物上加以調理,午睡也非常重要,午睡時間不要求太長,十到三十分鐘就足夠了。
不宜過多添加衣物
處暑預示著秋天的到來,秋天相對于夏天,溫度會有所下降,但我們并不主張穿太多的衣服,春捂秋冬這句俗語的意思要理解透徹,秋天能讓身體保持一絲寒意還是比較好的,可以幫助收斂陽氣,但這并不表示讓你受凍。
做好防曬工作
處暑時節雖說已進入秋季,天氣變得有些涼爽,但白天正中午時的陽光還是很強烈的,所以防曬工作要做好,出門時一定要搽防曬霜,保護好皮膚也是處暑養生特別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