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英雄事跡
魯班英雄事跡(精選5篇)
魯班,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魯班本人則是一個手藝高強的工藝巧匠,杰出的創造發明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魯班英雄事跡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魯班英雄事跡篇1
魯班:姓公輸,名盤(bān)。魯國公族之后。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班。因是魯國(都城為今山東曲阜)人。(一說曲阜人,另說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里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從魯國來到楚國,幫助楚國制造兵器。他曾創制云梯,準備攻宋國,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張制造實用的生產工具,反對為戰爭制造武器,魯班接受了這種思想。
公輸班很注意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研究,他受自然現象的啟發,致力于創造發明。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于是就模仿草葉制成伐木的鋸,他看到各種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就用竹木削成飛鷂,借助風力在空中試飛。開始飛的時間較短,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改進,竟能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公輸般一生注重實踐,善于動腦,在建筑、機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能建造“宮室臺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戰用的“勾強”;創制了“機關備制”的木馬車;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等各種木作工具,還發明了磨、碾、鎖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為“祖師”。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鋸子、刨子、鉆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這里面都包含著原始的物理科學知識。
魯班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制造的鎖,機關設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跡,必須借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
《墨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制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后世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期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發展過。
在兵器制造方面,魯班曾為楚國制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戰爭發揮過巨大作用。后來在墨子的影響下,不再制作這類戰爭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以造福于勞動人民。
2400多年來,人們為了表達對魯班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
魯班英雄事跡篇2
在春秋時代的魯國有個魯家灣,魯家灣有個魯木匠,魯木匠有個兒子叫魯班。魯班從小愛學習,爸爸做了個大柜子,他就照著做了個小柜子,爸爸做了條大板凳,他就照著做了條小板凳。
魯班十歲時,就能做什么像什么了,爸爸歡喜,媽媽歡喜,鄰居見了都夸獎。有個鄰居勸他爸爸說:“魯班這孩子心靈手巧,你就讓他學點手藝,跟你做個幫手吧!”他爸爸說:“我的手笨,跟著我能學出什么好手藝來 !我叫他跟那手藝強的人學去!”
魯班十二歲時,有一天,爸爸牽出一匹馬,拿出一包銀子,對魯班說:“孩子,你爹苦了一輩子,攢了這點錢。你就用它做路費,騎上快馬,到終南山去找有名的木匠祖師學手藝吧!”
魯班背好包袱,騎上快馬,一連跑了九十九天,翻過了九十九座大山,渡過了九十九條大河,終于來到了終南山。他爬上山頂,看見三間草屋,推門進去,看到滿地是鋸子和斧頭。再一看,床上睡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呼嚕響得像打雷。魯班心想:這人一定是木匠祖師了 。
魯班把工具收拾得整整齊齊,把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坐在一邊等著。等呀等,一直等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老爺爺才坐了起來。魯班連忙走上前去,跪在地上說:“我叫魯班,到這里來求老師傅收我做個徒弟。”
老爺爺聽了,呵呵地笑了起來,問魯班:“你學手藝是為了什么呀?”魯班回答說:“學好手藝,給大伙修橋造房子。”
老爺爺點點頭,說:“好,我就收下你這個徒弟。你先把鈍了的斧頭、刨子、鑿子磨快。”魯班挽起袖子,磨了起來。白天磨,晚上磨,一連磨了七天七夜,才磨完了。
師傅說:“你再去把門前那棵大樹鋸倒。”魯班到門前一看,那棵大樹真粗,兩個人都抱不過來,樹梢都快頂天了。他坐在樹下鋸了起來,一連鋸了十二天十二夜,才把大樹鋸倒。
師傅又吩咐:“你把那棵大樹,砍成一根屋梁,要砍得又光又圓。”魯班拿起斧頭,一連砍了十二天十二夜,才砍成了一根又光又圓的屋梁。
這時,師傅又說了:“你要在大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子,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三角的,六百個扁的。”魯班鑿得木花亂飛,一連鑿了十二天十二夜,鑿成了兩千四百個眼子。
師傅看了,笑瞇瞇地說:“好孩子,什么也難不倒你,你做得很好啊!我一定把自己會的都教給你。”說完,就領魯班到西間屋里。一進這屋,魯班只嫌眼睛不夠用,原來屋里擺滿了各種模型,各式各樣的樓閣、橋塔、桌椅、箱柜,都做得特別精巧,魯班一下子看呆了。
師傅說:“你把這些模型,一個個拆開來,再一個個裝起來。”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把那些模型拿在手里,翻過來覆過去地看,舍不得放下。每天天剛亮,他進屋去,到夜晚滿天星的時候還不見他出來。他胳膊酸了,顧不得伸一伸;眼睛花了,顧不得閉一閉。
就這樣,魯班忘掉了白天和黑夜,也忘掉了冬天和夏天。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魯班早已把那些模型拆拆裝裝不知多少遍了,都記得滾瓜爛熟了。不僅記得用什么材料怎樣制造,而且還記住了那些東西上雕刻的花草樹木的樣子。
魯班的手藝學成了,老師傅為了試試他的本領,就一把火把模型都燒了,要魯班重新做。魯班想了想,一樣樣全都重新制了出來。老師傅又提出許多新的式樣,魯班心里一琢磨,也都做出來了。
老師傅很滿意,就說:“魯班,你的手藝學好了,該下山了。”魯班還想再學些東西,也舍不得離開師傅,就說:“我的手藝還沒學好,讓我再學三年吧。”
老師傅笑了,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以后一邊做一邊學吧,在我這里已經學不到什么了。”魯班這才含著眼淚,拜別了師傅,下山了。
從此以后,魯班記住了師傅的話,修橋梁,造房子,給人們做了許多好事。
魯班英雄事跡篇3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創造發明家叫魯班。兩千多年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當中流傳著,后代木工匠都尊稱他為祖師。
魯班大約生于公元前507年,本名公輸般,因為“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為魯班。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么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于是,他經過多次試驗,終于發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魯班英雄事跡篇4
魯班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干活。 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準備做飯,可是沒有面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魯班決心改革它,為人們解決困難。 又一天,“魯班來到另一個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里研著麥粒。魯班走過去一看,石臼里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魯班從這里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里,魯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面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魯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圍過來看。只見魯班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后轉動上面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大家高興極了,魯班真是為人們立了一大功啊。這就是兩千多年來,在我國農村曾經廣泛使用過的石磨。
魯班不僅是能為人民制造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個杰出的機械發明家。
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休。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墻。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墻上守衛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多日,干著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制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著短梯,能登上房頂,造一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墻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于是,魯班造出了”云梯“。這種”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墻,上面還可以站人射箭。現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從這個云梯發展演變而來的。
據古書記載,魯班還造過一輛”木馬車“。那是他的母親死了,為了送葬造的。魯班在車上安了機關,有木人駕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圍了很多人,看著這輛自動行走的木馬車,一個個贊嘆不已。
魯班英雄事跡篇5
今天,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傳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反復試驗,研究出來的。
就拿鋸的發明來說吧。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十五天內伐出三百根梁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于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十天,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結果只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動工時木料準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么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么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只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絲茅草葉和蝗蟲板開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只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干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純了,就是斷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于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班門弄斧”這句話,就是說誰要在魯班面前擺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見,魯班用斧之純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于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里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里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魯班做木匠活時,常常遇到直角。雖然他手頭有畫直角的矩,可用起來挺費事。魯班經過改進,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起直角來,可方便了!后來,人們都把它叫魯班尺。 由于魯班對木工工具的改進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木匠們都尊敬地稱他是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