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
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精選5篇)
事跡材料屬于公文文體,人物通訊屬于新聞文體。事跡材料對于本系統本部門實際的針對性更強,事例敘述更為實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篇1
1136年(紹興六年)初,由宰相張浚兼任都督諸路軍馬事,于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二月,岳飛于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發布討伐偽齊的檄令,并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并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領,直奔鎮汝軍,牛皋早年在汝州魯山縣寶豐村同金軍作戰,此時重返故地,精神抖擻,一戰即攻克汝城,生擒偽齊守將薛亨,緊接著又乘勝攻克潁州,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盧氏縣后,又西取商(陜西商縣)、虢(河南靈寶),東下伊陽(河南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萬。楊再興大敗偽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今河南洛寧縣西);王貴在收復虢州后,又率軍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等縣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軍北伐大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洛之城","長驅將入于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
收復商、虢等城后,飛向朝廷請示:如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收復河北失地。但他的進軍計劃沒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復盧氏、長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終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不得不退師鄂州。
岳飛奪回商、虢等地,偽齊劉豫大為震驚。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動進攻。高宗得報后,認為劉光世、張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線,要調岳飛軍沿江東下。詔書到達鄂州時,飛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猶豫,立即向九江進發。趕到九江時,淮西戰事已告結束。
完顏兀術看到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有可乘之機,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偽齊合兵,向襄漢地區發動猛烈進攻。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后,當機立斷,調集二萬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人進攻。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危為安。襄漢戰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而退。飛又準備收復蔡州,因見州城防守嚴密,“勢不可攻”,乃作罷。
按照朝廷“規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飛此時已勝利完成任務,加之所帶軍糧有限,便決定還師鄂州。
飛撤軍前,為避免遭敵追擊,命王貴、董先向蔡州城發動一次進攻,以作掩蔽。但飛軍撤退的消息傳到敵營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擊。董先、王貴等率軍退到白塔地方,李成親率劉復、孔彥舟等十員大將,合力追來。飛率軍迎擊,經過激戰,擒獲偽齊將領數十人,俘數千人,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敵兵尸體填滿溪谷,擁墜入水而死者無算。
岳飛對被俘偽齊士卒,均散錢遣返還鄉。并對他們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不幸為劉豫驅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杰來應官軍!”
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篇2
《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趙云,并且我認為他是個大英雄。本人是很敬仰英雄的。在《三國》中,趙云似乎是為“英雄”一詞量身定做的角色。他在歷史中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揚,也是《三國》作者羅貫中熱情贊美的英雄形象。雖被劉備稱為“渾身是膽”,但他并不是一介赳赳武夫,還有許多美好的品質和超凡之處。
一.趙云深明大義。當他投奔公孫瓚之時,為的是仁政。而“仁政”是他的思想及追隨目標。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封建社會中,有這樣的想法,遠見,是多么地不易啊!而趙 云投奔君主是為了天下太平,而不為己名己利,這種品質十分高尚,也很難得。
二.趙云忠直敢諫,有長遠之見。在素日里,趙云向劉備提出的建議無不透出長遠之見,而劉備采納后效果見佳。但在關羽敗走麥城致死后,劉備欲伐吳,被趙云勸告不要這樣做。趙云分析了當下局勢及后果,但劉備沒有納諫,毅然出兵,后致兵敗,蜀氣大傷。這恰好說明了趙云有戰略眼光,心中有大局。
三.趙云謙虛謹慎。在蜀國,從未見趙云因不滿自己的地位而抱怨過。自己有功,也不自傲,不爭功奪利。他既不像張飛有怨則報,也不像關羽身攜傲氣。在趙云身上,更多的是謙虛謹慎的態度。而他在排兵布陣上也極為心細,在《三國》中毫無差錯。
而無論是君主劉備,還是將軍相士們對趙云的評價都是極高的。就連《三國》作者羅貫中似乎也對趙云“情有獨鐘”。在正史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份細致描繪,不惜花費大量筆墨去表現他的精細、機智、勇敢。而人們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趙云單騎救主等事跡更是表現出趙云的人格特點。人們為他建立石碑與祠堂等,皆是對其的肯定。
“常山趙子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我的榜樣。
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篇3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登上王位完全是無意,他曾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他嗣位時,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茍安于__南一隅。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靡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并不是他向往,他甚感空虛無奈;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李煜詞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
后主前期詞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
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篇4
塞外的風呼呼地怒號著,大雪紛飛。在北海這個地方,終年白雪皚皚,荒無人煙,連鳥獸也很少飛過。北海邊上,有著一群正在漫步著羊。在羊旁邊,有一個佝僂背的老人,塞外出來的風吹亂了老人稀疏的白發,這銀色的胡須仿佛再告訴我們老人的滄?!?/p>
漢帝為了答謝匈奴單于的善意,命蘇武帶領軍團出使匈奴——一個荒涼的國度。因為“虞常事變”,蘇武等人被扣押,面對名和金錢的誘惑,面對酷法嚴刑,有人屈服了,得到了榮譽富貴,而蘇武始終不肯向匈奴單于面向稱臣。為此,他被流放北海邊牧羊,條件十分無理——公羊生仔,蘇武才能獲釋歸漢。
茫茫北海,一望無垠,地凍天寒,人跡罕見,蘇武身上單薄的衣服,飽經風雪的洗禮,支離破碎,僅能蔽體,早已失去御寒的功效,寒風似箭刺入骨子里。蘇武饑食氈,渴飲雪水,心中卻依然守信諾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悠悠十九年,已是兩鬢花白,終于有了回國的機會回到祖國的那一刻,高抬頭顱,蘇武激動地流下淚水。
蘇武的英雄氣節譜寫一曲正氣歌。他的故事讓我流淚,走在秋風中的我,讀懂了如何忠誠!
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篇5
岳飛從小就是一名充滿熱血的男兒,他希望自己能夠報效祖國,果然在少年時期,其他異族人侵略大宋,岳飛這個時候馬上要求投身于軍中,她的母親和父親也明白他的心思,并沒有說什么話,只是他的母親在岳飛投身軍中臨走的時候在岳飛的背上刻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字是直接刻在肉里的,這樣一輩子都無法消失了。于是就這樣岳飛來到了軍中。
岳飛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來干什么的,所以他就在軍中勤奮好學并且一心報國,最終在戰場上他終于獲得了賞識被提升為小隊長,慢慢的他的官職越來越大,成為了一名統軍的將領,而這個時候朝廷開始出現了向敵人求和的意向,然而這個時候岳飛正在前線殺敵,勝利在望,奸臣秦檜利用手中的職權召回岳飛。
岳飛看著目前大好的形勢,他向朝廷上書,立下了軍令狀,希望朝廷再給他時間,他可以把敵人趕出國土,可是朝廷一心求和,岳飛無奈至極,其實朝廷已經和敵人談好了,只要大宋殺掉岳飛,那么談和的事宜就可以談了。朝廷竟然幫著外人殺害自己的將領。
岳飛思考一番,最終還是聽朝廷的命令。“班師回朝”。身邊的人勸他,事到如今,不如自己反了,聽從朝廷的命令就是死,可是岳飛深知自己背上的幾個字的含義,最終還是放棄了勝利在握的戰場回到了朝廷。
到了朝廷,岳飛把自己的想法和朝廷說了,然而換來的卻是莫須有的罪名,最終被朝廷殺害。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流傳至今,仍是大家學習的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