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精選5篇)
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這里由小編給大家分享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方便大家學習。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1】
深夜的德陽市漢旺鎮,冷雨凄厲,悲聲四處,呼嘯而過的救護車最能給人帶來一絲慰藉,那意味著又有一個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時50分,救護車的鳴笛聲響徹漢旺鎮——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員在德陽市東汽中學的坍塌教學樓里連續救出了4個學生。
“我侄女是高二(1)班的學生,要不是有他們老師在上面護著,這4個娃兒一個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劉紅麗的舅舅對記者說。
“那個老師呢?”
“唉,他……他可是個大好人,大英雄啊!”說著,劉紅麗舅舅的眼圈紅了。他告訴記者,那是一位男老師,快50歲了。
5月13日一早,設在學校操場上的臨時停尸場上,記者從工作人員手中的遺體登記冊里,查到了這位英雄教師的名字——譚千秋。他的遺體是13日22時12分從廢墟中扒出來的。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那四個學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員向記者描述著當時的場景。
譚老師的妻子張關蓉正在仔細地擦拭著丈夫的遺體,臉上的每一粒沙塵都被輕輕拭去,細細梳理蓬亂的頭發,梳成他生前習慣的發型。譚老師的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
當張關蓉拉起譚千秋的手臂,要給他擦去血跡時,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昨天抬過來的時候還是軟軟的,咋就變得這么硬啊!”張關蓉輕輕揉著丈夫的手臂,失聲痛哭……
就是這雙曾傳播無數知識的手臂,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又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他手臂上的傷痕清晰地記錄下了這一切!
“那……那天早上他……他還跟平常一樣,6點就……就起來了,給我們的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著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了。這一走,就……就再也沒回來,女兒還在家里喊著‘爸爸’啊!”張關蓉已經泣不成聲。
“譚老師是我們學校的教導主任,兼著高二和高三年級的政治課。”陪著張關蓉守在譚老師遺體旁的同事夏開秀老師說,“在我們學校的老師里,他是最心疼學生的一個。走在校園里的時候,遠遠地看到地上有一塊小石頭,他都要走過去撿走,怕學生們玩耍的時候受傷……”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2】
5月12日,一個令所有中國人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蒼天無情,成千上萬人再也仰望不到當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陽。看到無數條鮮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間消失,看到幸存者失去親人后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每當看到這些報道時,我都忍不住地往下掉淚。在殘酷的自然災害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風中搖擺的蘆葦,是如此的脆弱。對災難中的同胞感同身受,這場災難也讓所有中國人空前團結。
舉國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們看到了一種力量,在全國人民身上凝聚,我們看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在全國人民心里蔓延。這個時候,沒有任何其他雜音,只有為逝者默念,為傷者祈禱,為生者祝福的聲音;這個時候,神州大地處處都在重復著同一種動作,傳遞著同一種心聲,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受難同胞獻上一點愛心。而在災區發生的一個個感人的細節,更是讓我淆然淚下,這一次是因感動而流淚。無數的畫面在我腦海閃過:
深夜的德陽市漢旺鎮,冷雨凄厲,悲聲四處。也就是在這次災難面前,勇現出了一批批感人的英雄事跡。在東汽中學的坍塌教學樓里,救援人員發現一位教師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還活著學生,望著已經遇難的教師而哭泣。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位老師的名字——譚千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譚老師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給學生,把死亡留給自己。他心中的愛,正如他的名字那樣,千秋流淌。
在綿陽的一個援救現場,一所學校的主教學樓坍塌了大半,100多個孩子被壓在了下面。戰士們在廢墟中已經搶出了十幾個孩子和三十多具尸體。然而就在搶救到最關鍵的時候,突然教學樓的廢墟發生再次坍塌,再進入廢墟幾乎等于送死。但幾個戰士還是要往里鉆,這時坍塌就發生了,那幾個往里鉆的戰士馬上被其他的戰士死死拖住,一個戰士跪了下來大哭,對拖他的人說,“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
北川縣的一位副縣長。地震時他全家正在為老父親過生日,突然地聲巨響,房子垮下來,家人全部壓在里面了。他得到消息后沒有回家去救被埋的7位親人,而是強忍悲痛組織全縣的搶險救人,而且一直堅守在崗位,他的嗓子已經啞了。
這樣的催人淚下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舍己救人,這樣的英雄事跡和高尚精神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全國各族人民及海內外華人華僑,各國政府和人民傳遞著溫暖的行動,同樣令人觸動。災難后,我們看到出租車司機們,放下手中生意,自發地奔赴災區幫助救災;我們還看到農民工來到獻血屋前排隊,“抗震救災人人有責,沒有錢就‘出點血’。”;甚至以拾垃圾為生的老婆婆都要為災區捐上自己辛苦賺來的一元幾角錢……誰說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減弱,誰說我們的人民意志力薄弱,看看溫總理那悲切而堅定的面容,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充滿溫情而又堅毅性格的最好體現。有了這種性格,我們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災難不能戰勝的呢?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3】
__年7月21日,一封寄給“國家民委領導”的信,從北川縣發出。這封信有9人署名,他們都是被陳大桂和楊歡救出的陳山村村民。
信中寫道:“北川特大地震發生70多天來,我們天天都在想念一位救命恩人,他就是二炮部隊的羌族排長陳大桂”。
“大桂從小就很有出息,學習特別好,是村里第一個考上軍校的娃兒,平常遇到哪家有病有災都出手相助,還給村里6個家庭貧困學生每人每年100塊錢的學費,村里沒人不喜歡他”。
北川,流傳著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也傳唱著紅軍浴血奮戰的動人故事。傳說和故事,很早就在陳大桂心中發芽。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優秀學生,還在北川中學讀高中時,就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考軍校,成為一個光榮的人民解放軍軍官,是陳大桂的夢想。接到二炮工程學院錄取通知書,他向父母和鄉親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放心吧,我一定會為你們爭光!”
從進入軍校,到畢業任職,在嚴格的教育訓練中,陳大桂經歷了一個理想升華的過程。學理論,他寫下120多篇讀書筆記。其中一篇表露了這樣的心跡:“我明白了,一個人的追求越高尚,信念越堅定,人生的貢獻、價值和成就才會越高。”
熱愛本職,鉆研本職,是戰友們對他的最大印象。畢業一年多,就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被評為一級技術能手,還帶出了12名操作骨干。參與數十枚(次)戰斗彈的測試,陳大桂都圓滿完成任務。
“貼心排長!”官兵們送給陳大桂這樣的贊譽。為搶救病人,他帶頭義務獻血。排里誰有了頭疼腦熱,他跑前跑后地關照。聯歡會上,那幕古風古韻的羌族歌舞,為節日的軍營平添一份民族風情。
相愛的人,總是有些相似。楊歡,陳大桂的中學同學,與他一樣有著崇高追求。她的家,住在北川桂溪鄉渭溝村,像許多藏族姑娘一樣,喜歡唱、喜歡跳,性格外向,心地善良。
一說起楊歡,曾擔任她小學老師的劉光菊就不住地夸獎:“她是我們班班長,學習成績第一,幾乎年年‘六一’都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她出去上學后,逢年過節都寄給我卡片、信件,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在父母心中,楊歡最懂事,知冷知熱,尊老愛幼,節儉勤奮。
__年,她考入西華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就讀于教育學專業,是村里第一位大學生。在入學座談會上,楊歡深情地表示:“是黨的民族政策給了我上學的機會,我一定會珍惜大學里的每一天,好好學習,不辜負黨的培養和學校的關心。”
為實現自己的追求和誓言,大一時楊歡就申請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經常參加志愿者活動。
“她是一只吉祥鳥!”楊歡的大學同學,多數是少數民族,畢業好幾年了,大家還清晰地記得她的樣子。“在一次班會活動上,楊歡的歌聲讓我們班所有的同學都驚呆了,唱得實在是太好聽了。” 同學熊定永說。
“她喜歡音樂和漫畫,能制作漂亮的手工藝品,在學院舉辦的比賽中獲得過一等獎、二等獎。她是個優秀的女孩!” 班主任洪顯利老師說起她,仿佛就在表揚一個近在眼前的學生。
同寢室的黃睿還記得,有一次學校為鄉村貧困兒童舉行募捐活動,楊歡因不在學校錯過了。她得知后,主動找到募捐活動的組織者,堅持一定要補上。
“做我愛做的事情,做了心里就快樂!”遇到有人疑惑,楊歡會一臉陽光地這樣回答。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4】
劉海,男,藏族,現年13歲,阿壩州小金縣日隆鎮中心校六年級學生,在該班中任班長,是學校護校隊成員,在平時的學習中,勤奮刻苦、努力上進,成績優秀,能歌善舞。
在5.12那場特大災難到來那天,他在班上第一個反應過來,高吼一聲“快跑,地震來了”,他協同教師帶領本班學生從六樓跑到操場上,此時教學樓已嚴重傾斜,水泥磚頭隨時往下掉,然而他不顧個人危險,返回教學樓積極主動配合學校老師疏散被困在學校教學樓的其它班學生,帶領學生順著安全通道來到學校的大操場上,又馬上清點了一下六年級的學生,看他班上的學生都來齊沒有。
到了下午,學校讓家長把孩子接回家,當時由于被地震破壞的山路還未搶修通暢,通訊也未恢復,很多家長都還不知道具體情況,當劉海的哥哥來學校接他時,他要求哥哥把同村的七八個沒有家長來接的學弟、學妹也一塊接走。當他哥覺得這樣承擔的責任太大而面有難色的時候,他說:“這樣把他們放學校,他們著急,他們的爸媽更著急。讓他們跟我們一塊走吧!”最終,當這些同學回到家,和家長見面的那一刻,他也安心了很多。
回到家他也坐不住,幫大家搭帳篷,幾天后,來電了,當他從電視上看到特重災區那觸目驚心的畫面,看到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在第一線,看到無私的志愿者在第一線,看到那些他的同齡人的堅強和樂觀的時候,這個性格倔強的男生流下了眼淚。
通過劉海同學的種種事跡,經學校校務會研究決定評該同學為“日隆鎮小學抗震救災小英雄”。
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篇5】
映秀是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地震發生后,映秀小學的教師們奮不顧身,竭力保護和救援學生,甚至因此而犧牲生命。
5月12日下午,大地忽然顫抖起來,映秀小學校長譚國強很快反應過來“地震了!”他帶著幾位老師沖出辦公室,朝著教學樓的方向奔去。在操場上,大地的晃動已經幾乎可以讓人“飛”出去,老師們拉過正在上體育課的孩子,帶著大家一起趴在地上。
等大家從地上爬起來,曾經的校園已經變成了殘垣斷壁,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都已不復存在。面對坍塌的教學樓和傳出的呼救聲,老師們清楚地熟悉到:不能拋棄不能放棄,必須開展自救!
僅過6分鐘,譚國強便率領幸存的老師進入教學樓廢墟進行搜救。坍塌的教育樓里到處是令人心痛的呼救聲,透過廢墟縫隙,看見的是令人心碎的景象:有的孩子努力探出頭,用近乎絕望而又滿懷希望的眼神看著外面的世界,有的孩子則伸出血淋淋的小手使勁的搖擺……
面對廢墟里孩子們布滿希望的眼光,沒有施救設備、沒有鋼釬,老師們便用雙手開始了生死大救援。他們用雙手硬是在廢墟上打開了一個孔,救出了3名孩子。
此時,余震再次無情的襲來,老師們不顧晃動著的教學樓廢墟和不斷掉下的水泥磚塊,一邊安慰著受困學生,一邊繼續用手搬動壓在孩子們身上的磚石水泥,又救出了4名學生。陸續趕來的家長們也帶來了繩子、鉗子等工具。
經過老師和一些年輕家長不懈的努力,終于打通了一個可以進入廢墟內部的孔道,眼前的一幕讓大家肅然起敬:二年級二班班主任、29歲男教師張米亞身體前俯,張開手臂,手臂中掩護著的兩個8歲的孩子還活著,沒有受傷,而張老師卻早已化做了豐碑!救援人員含著眼淚試圖掰開張老師護衛孩子的雙手,卻怎么也掰不開……
12日當天,自救持續到晚上22時20分,總共救出學生156人。
晚上,學校操場上燃起了一堆火,老師們預備稍事休息繼續戰斗。在忽明忽暗的火光中,四面躺滿了遇難學生和老師的遺體,大家相對無言,彼此的眼神里卻都透出堅毅的目光。
當天晚上又來了一場傾盆大雨,沖熄了燃起的火堆,參與救援的9名男教師緊緊地靠在一起,用體溫暖和彼此,度過了他們有生以來最為難熬的夜晚。
13日凌晨6時,大雨仍然繼續,譚校長帶領沒有受傷的老師們不顧危險,再次趕到廢墟中,從教學樓頂部打開了一個很小的生命通道,又救出多名被困孩子。
在整個三天三夜的自救工作中,重點全放在主教學樓,而沒有來得及對教師宿舍和辦公樓展開救援。到5月15日下午,合肥市特勤救援小隊通過探測發現,映秀小學已經沒有生命跡象,老師們才爬上教師宿舍看了一眼自己的家和已逝去的親人。譚國強校長的妻子就在這片廢墟中,他沉默了一下,只留下了一句話:“太遲了。”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映秀小學的473名學生中262人遇難,46名教師遇難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