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英雄事跡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精選5篇)
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事跡材料所要體現的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特定的時代特征都要通過敘事予以展現。這里由小編給大家分享抗震救災英雄事跡,方便大家學習。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1
這次地震中,有許許多多的人遇難,許許多多的人為他們而獻身,又又許許多多的人伸出援救之手。
95歲的老人-----馮三秀他雖然已在家鄉捐了2萬元,但是后來他又捐出了10萬。這年過九旬的老人擁有這樣大的“愛”,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更讓人感動的是:
一位43歲的男教師,“李國林”,他為就自己的學生,卻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當他聽到兒子呼喊著:‘救我’,難道會忍心失去他嗎?”“不,因為他明白---如果其他家長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的傷心。當他把三十多名學生成功解救后。誰?誰知道,那年輕的生命已經悄悄離去。這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更是一位偉大而讓人敬佩的教師!
“是誰?”給了那些嬰兒滋潤的露水;是誰?哺育了一個由一個的嬰兒;又是誰給了他們無數慈母般的溫暖與愛?是一位女警察,她給了那些地震中的嬰兒無限的愛,無限的溫暖。這位警嫂還年輕,她對每一位沒有親人在身邊的孩子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如果沒有她,那些無辜的嬰兒會怎么樣?
當然,在這次地震中,不僅僅只有這幾個感人故事。還有許許多多的人,許許多多的事,都會讓人感動的淚流滿面。我相信聽到、看到這些故事的人,都已經把他們當作真正的英雄了,因為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2
四川地震,人間臻悲,天地動容。但災害壓不垮中國人民的脊梁,在這場重大災難面前,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上演,令人淚流滿面。
5月12日,地震當天下午。溫家寶乘專機抵達成都,任抗震救災總指揮,指揮搶險救災工作。隨后,先后到達都江堰、德陽、綿陽、北川、汶川、廣元。查看各災區災情,慰問受災群眾。五天內,溫幾乎走到了四川所有的重災區,連續工作了幾十個小時,年近古稀的他為了人民的安危,不僅沒有休息,而且毅然堅持在救災的第一線,他原本瘦弱的身軀在人民眼中顯得無比高大!
受汶川地震影響,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該校教導主任譚千秋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都獲救了,譚老師卻不幸遇難。他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是師德,什么愛,什么是榮耀!
彭州市白鹿九年制學校中學教學樓嚴重開裂,小學教學樓地基也整體被抬高了近3米,教師宿舍樓全部坍塌,副校長楊文友的妻子被埋在宿舍樓中。在這生死關頭,楊文友組織教師全力搶救疏散學生,重災區白鹿的800多名中小學生和幼兒無一傷亡。隨后,楊文友才找來救援人員挖掘搶救妻子,其妻被救出來時已奄奄一息,送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
四川江油縣公安局女民警蔣小娟在地震災民庇護所為一名地震災區孤兒喂奶。蔣小娟義務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災區孤兒喂奶,卻“狠心”把自己才6個月大、同樣需要母乳喂養的孩子交給父母照料。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人員和醫療衛生人員,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全力搶救受傷人員。人民子弟兵們緊急偵察,精銳出動,尋找生命,盡全力搶救受災群眾。他們不怕危險,不畏疲勞,放棄自己休息的時間,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有的醫務人員自己的家人還在廢墟之中,沒有音訊,仍然在奮不顧身地搶救其他受傷者。
還有許許多多像這樣為了救別人,放棄了自己的家人或者犧牲了自己的事跡。在此,讓我們默默哀悼那些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去了生命的人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區人民的安危時刻牽動中國億萬人民的心。社會各界紛紛組織募捐,志愿加入救災行列。國際友人也伸出援助之手。全世界都在關注著汶川,此刻,我們都把自己當成汶川人,我們的心靈與情懷與汶川同在。
房屋塌了,可以重蓋;道路斷了,可以重修。只要有人在,人的精神在,就有希望。我堅信,只要我們能一心,必將戰勝一切的一切!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3
黃壩驛鄉九年制學校初一年級數學老師王敏,額頭上縫了9針的傷口依然明顯,時不時還感覺到陣陣刺痛,掏出隨身攜帶的小鏡子,仔細觀察著傷痕的變化,26歲的王敏有點擔心,會不會留下永遠的疤痕?不過,王敏并不因此而后悔。她說,保護學生永遠是老師的天職。
5月12日14時28分,學校宿辦樓樓梯和陽臺開始出現稍微震顫,同時夾雜著低沉的轟鳴聲,就像重型機器駛過身邊一樣。不一會兒,地面由上下震顫變成左右搖擺,幅度越來越大,宿辦樓的墻皮嗖嗖下落,門窗啪啪作響,遠方巨石從山上滾落的轟隆聲不絕于耳。“不好,地震了,趕緊到操場上去。”正在宿辦樓二層陽臺上的王敏一邊大聲呼喊,一邊跌跌撞撞地朝教學樓方向狂奔。
教學樓上的情形此時已經非常緊急,雨點般傾瀉而下的瓦片,將二樓到一樓僅有的一段露天樓梯封鎖,20多名一年級學生被堵在二樓樓梯口慌作一團,嚇得哇哇直哭,大喊著:“老師,老師!”
冒著被砸傷的危險,王敏用胳膊護住腦袋,飛身沖向樓梯,來到孩子們面前。“別怕,趕緊跟著老師,順墻角下樓。”她大聲對孩子們喊道。驚恐的學生們按照王敏的指揮,在她的保護下,沿著墻角,迅速朝樓下跑去。
把這些孩子帶到安全地帶后,王敏剛想喘口氣,回頭一看,樓梯口上還有兩個女生,她們看上去已經被嚇呆了,渾身發抖,拼命哭喊。在他們身邊,從屋頂傾落的磚瓦越來越密集。來不及細想,王敏再次沖進教學樓,飛跑到孩子身邊,一手抱住一個,轉身就往下跑,為了避免落下的磚瓦砸著孩子,王敏盡力將頭和身軀向前傾斜,用自己的背和頭為他們撐起了一片相對安全的空間。好不輕易跑到一樓樓梯口,眼看就要脫離險境了,就在這時,一大堆瓦片嘩啦啦落下,重重地砸在了王敏的頭上和背上,熱乎乎的鮮血一下從她頭上噴涌而出。王敏眼前一黑,暈倒在地,但就在倒地的瞬間,她把孩子緊緊地護在懷里。事后,王敏才知道,被她救下的兩個孩子一個叫王小小,一個叫解怡新,都只有6歲,因為自己的保護,她們都只受了一點點皮外傷。
王敏說,自己原本是一個瘦弱膽小的人,平時連一桶水也提不動,晚上上廁所也要丈夫陪。但是那一刻,不知哪來的勇氣和力量,她沒有絲毫畏懼和膽怯,毅然決然地沖進了岌岌可危的教學樓,最后竟一手抱著一個孩子跑了出來。“也許,這就是師愛的力量吧,師愛讓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一瞬間變得無比強大!”她說,她的同事們當時也都無一例外地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臨危不亂,組織學生有序疏散,直到學生們全部脫險,自己才最后撤離。
“我只是做了一個老師應該做的事。我希望學校能早日重建,我也能早點重返講臺,和學生們在一起。”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4
當年23歲的盧金川是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打井工人。1976年8月中旬,管理站接到通知,要求所有打井分隊完成手上的工作之后,不要再接新活,全部回到水電管理站檢修機器。之后盧金川才知道,唐山周邊縣里的農田水井已全被流沙淤滿,郊區水電管理站打井隊的工人們將組成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趕往唐山。因為唐山當地電力還未完全恢復,水電管理站讓廠家專門加工了幾臺大馬力柴油機,供打井使用。
8月20日前后,盧金川和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100余名工友帶上7臺鉆機出發了。到達天津蘆臺時,盧金川才開始看到地震帶來的破壞景象,但這種破壞也僅限于墻壁倒塌、路面裂縫。等到達天津市區,這些剛剛20歲出頭的小伙子們徹底呆住了。雖然先前有心理準備,但誰都沒有想到情況會這么嚴重:沒有一座完好的樓房,斷壁殘垣,慘不忍睹。
繞過唐山到達灤南縣,盧金川和工友們的心情才慢慢平復下來。由于農村都是平房,受災程度遠比市區輕。來不及休整,幾位工人提出先去地里的水井查看一下,看是否可以維修。很快他們回來了,檢查結果是水井全部被流沙填滿,只能重新打井。
住宿還沒安排好,作為7分隊的機長,盧金川帶頭叫工人們開工。之前在石家莊打井時,井深基本上四五十米,但灤南縣卻要打一百米左右深。打井隊實行三班倒,盡快加速施工進程。
一個星期后,盧金川的7分隊打出了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的第一口井。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5
王仁雪,女,藏族,現年12歲,阿壩州小金縣日隆鎮中心校五年級學生,在該班中任文娛委員,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在平時的學習中,勤奮、刻苦、努力,成績優秀,能歌善舞。
在5.12那場特大災難到來后,各學校被迫停課,孩子們也沒法繼續上學,就在這時,王仁雪同他的鄰居大哥哥楊云川把周圍鄰居22個孩子組織起來,在臨時搭建的帳蓬里開始了自我學習之路,沒有書桌板凳當;沒有凳子坐地上,盡管這樣,他們還合理的安排了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各科的學習。而且還在大哥哥楊云川(中學生)的幫助下,學了一些英語單詞及幾句簡單的問候語,臨近“六.一”節時,他們還自編了一些文娛節目,“六.一”節那天,縣委書記李洪勇一行到日隆鎮看望孩子們,經過此“帳篷學校”聽到里面孩子們的歌聲、鼓掌聲、歡笑聲便走了進去看孩子們表演,其節目有:歌曲《美麗的家鄉》,《獻給媽媽的歌》……,舞蹈《讓我們蕩起雙槳》、《小毛驢》……,小品《殺雞宰鵝》等節目,表演長達一個多小時,過了一個特殊快樂的“六.一”節。
地震后能看到孩子們這種積極向上,不等不靠,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李書記非常感動,當場給他們發放了慰問品,學習用品,這所“帳篷學校”創辦人楊云川由國家教育部授予救災優秀學生稱號,王仁雪被評為日隆小學抗震小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