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精選7篇)
艾愛國是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技術質量部焊接顧問,關于艾愛國的先進典型事跡你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篇1)
黑色的皮鞋,藍灰的工作服,再配上一把焊接槍,72歲的艾愛國在焊工車間一線一干就是53年,攻克技術難關400多個,是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才。
“我的愿望就是湘鋼能研發出更多的新產品,可以用在越來越多的超級工程上,為國爭光。”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艾愛國的初心。
勤于鉆研
1968年,18歲的艾愛國在湖南攸縣黃豐橋公社插隊當知青,要干不少體力活。但他踏實肯干:別人扛50公斤,艾愛國偏要多一些;人家干8小時,他就要干10小時。一年后,湘鋼招聘工人,當地知青、農民、干部寫了一封聯名信推薦艾愛國,他成了一名工人。得知兒子要去湘鋼,父親語重心長地叮囑:“當工人就一定要當個好工人,既要鉆研技術,也要追求思想上的進步,爭取早日入黨。”
什么是好工人?初入工廠的艾愛國很快找到了榜樣。剛進廠時,艾愛國的崗位是管道工。某次施工時,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派來焊工支援湘鋼,他們身背氧氣瓶、手拿焊槍、頭戴面罩,如同裁縫一般將鋼管裂縫“縫合”起來,手被四濺的火星燙出血泡也不在乎。
水平高、肯吃苦,值得學習!艾愛國從此對焊接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跟著北京師傅學習焊接技術。
上班時,北京師傅教他幾招;下班后,艾愛國借來工具,反復琢磨。半年后,艾愛國成功轉崗成為一名焊工。
焊接是個技術活。為了摸到竅門,艾愛國無數次拿起焊槍,對著接縫反復琢磨。他沒有面罩,便拿一塊黑玻璃代替,縱使皮膚被灼燒蛻皮,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焊接槍。焊接材料上萬種,焊接方法不下百種,不能光憑蠻勁。他捧起了專業技術書籍,除了學習《焊接工藝學》《焊接技術》等,就連焊條說明書他都會收起來研究。翻開艾愛國當年的工作日志,扉頁寫下的“刻苦學習鉆研,攻克難關,攀登技術高峰”令人印象深刻。憑借著努力和積累,艾愛國在1982年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氣焊合格證、電焊合格證,成為當時湘潭市唯一持有雙證的焊接工人。
勇于拼搏
焊接過程中,工人要直面高溫帶來的不適與恐懼,單憑技術熟練還不夠。紫銅屬性特殊,即使焊接一個部位,也要將整個銅器加熱到七八百攝氏度。“焊紫銅的時候,手會因為高溫出現一片片的紅色水泡。面對這樣的情況,人的本能是逃避,而師傅卻迎難而上。”艾愛國的徒弟、湘鋼焊接首席技師歐勇感慨道,“師傅時常教導我們,新材料層出不窮,新技術日新月異,當一名好焊工,不但要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還要多看書,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制定工藝,要活到老、學到老。”
1983年,原冶金工業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聯合研制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如何將風口的鍛造紫銅與鑄造紫銅牢固地焊接在一起,是項目最為棘手的問題。當時還是普通焊工的艾愛國主動請纓,并提出采用當時國內尚未普及的氬弧焊工藝。他大膽創新,把交流氬弧焊機改造成直流焊機。寒冬臘月,他用濕棉被擋住身體,用石棉繩韁包住焊槍,在7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材料旁持續奮戰,經過艱苦試驗,終于獲得成功。該技術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一名好工人,成為一名好工匠,就要善于從實踐中提煉經驗,從理論上搞清楚門道,我的制勝法寶就是不瞎干。”艾愛國說,試驗成功后,他總結經驗撰寫論文《鎢極手工氬弧紫銅風口的焊接工藝》,又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紫銅氬弧焊接操作法》。2002年,艾愛國再次改進風口焊接工藝,用自動熔化極氬弧焊取代手工氬弧焊,焊接質量更有保障,大大提高工效的同時,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2021年3月,湘鋼工程技術公司在焦化廠的化產改造工程中,蒸氨塔鈦合金管道安裝遇到鈦合金焊接難題,這是湘鋼建廠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情況。艾愛國廣泛搜集國內外有關鈦合金的焊接案例,撰寫焊接工藝方案,又參考自己曾經修復焊接鈦合金管的經驗,焊接當天,艾愛國連續工作至深夜,直到焊接任務順利完成,焊縫外觀達到一級標準,焊縫探傷檢驗全部合格。該技術填補了湘鋼在鈦合金材料焊接領域的空白。
今年,艾愛國和團隊成員經過4輪焊接試驗,共同攻關了中海油流花油田項目中新一代深水導管架用420兆帕級別輕量化高強海工鋼的焊接問題,制定出符合要求的焊接工藝。可沒想到,項目現場環境復雜,對鋼板的焊接提出了新要求。得知這一情況后,艾愛國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在距離地面1米多高的鋼板加工平臺上,一待就是一下午,成功解決導管架用420兆帕級別輕量化高強海工鋼的焊接問題,并在現場幫助施工方解決了其他焊接問題。“‘艾勞模’只要聽說有焊接難題需要解決,他就干勁十足,忘了年齡、忘了時間。”湘鋼技術質量部海洋工程用鋼研發工程師脫臣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道。
“艾勞模”是同事們對他的尊稱,更是艾愛國職業生涯的真實寫照。從1985年艾愛國第一次獲評湘潭市勞動模范至今,他已先后12次獲得湘鋼勞動模范,2次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50多年來,艾愛國憑借高超技能,為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技術難題400多個,改進工藝120多項,獲得_“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科技進步獎”等榮譽。提及這些榮譽,艾愛國微微一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做得更多。”
無私奉獻
“_,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艾愛國說,這些年,他手把手帶過600多名徒弟。“做好傳幫帶,實現高技能人才的傳承,是我的責任。”
他欣賞有干勁的年輕人,愿意為他們盡可能地創造學習條件,“不僅把技術毫無保留傳授給徒弟,還要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1996年3月6日是歐勇進入湘鋼的第一天,當時的艾愛國已經是湘鋼的一張“名片”。“那天,大家走在屋檐下,師傅迎面走來,朝我們揮手說,‘歡迎你們,好好干!’”20多年來,歐勇眼里的艾師傅一直是這般親切。
近些年,艾愛國積極培養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為個體戶和民辦企業的焊工免費上課,他還開啟“在線答疑”模式。“艾師傅好像從來沒有累的時候。”歐勇說。2008年,艾愛國大師工作室成立,承擔湘鋼板材的焊接試驗研究工作,為湘鋼板材新產品開發提供可靠技術支撐。
退休以后,艾愛國被湘鋼返聘為焊接顧問。隨著湘鋼高端產品占比的提升,艾愛國大師工作室的工作任務與日俱增。“井水取不盡,力氣用不完,焊接是我熱愛的工作,我要把這門手藝繼續往下傳。”如今,艾愛國每天仍舊忙碌在攻關克難一線。他表示,將做好傳幫帶,為建設制造強國添磚加瓦。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篇2)
艾愛國,湖南株洲攸縣人,第一位從湘鋼走出來的焊接大師,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榮獲_等多項國家榮譽。50余年來他堅守焊工崗位,為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國家重點行業攻克400多項焊接技術難題,改進焊接工藝100多項,年過七旬仍奮斗在科研生產的第一線,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領軍人。
1969年,年僅19歲的艾愛國欣然站在湘潭鋼鐵廠的廠門口,歡喜滿懷,因為他即將成為湘鋼的一名正式工人。攀登技術高峰,是他為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標,為了這個目標,零基礎起步的艾愛國,曾無數次被焊花燙傷,從拜師學藝到獨當一面,花去他整整十年光陰。1984年,我國組織實施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的研制,技術難度極高,全國各地的電焊高手都無法熔合焊件,艾愛國創新采用當時十分罕見的新工藝,當時國內還沒有先例。他用濕棉被擋住身體,用石棉神韁包住焊槍,在高于700攝氏度的高溫材料旁持續奮戰。在高溫炙烤中,每一秒都是對人體的煎熬和極限挑戰。寒冬臘月,外面鵝毛大雪,而他一身工作服卻擰得出汗水。整整五個月的奮斗后,他焊的21個風口全部符合國家技術標準。同時,艾愛國參照國內外有關鈦合金的焊接典型案例,又參考自己為外單位修復焊接鈦合金管的經驗,創新工藝,最終完成了焦化工序化產工程的改造。2021年,71歲的艾愛國,再一次解決焊接領域近乎無解、無人敢碰的超級難題,最終確保了國家西氣東輸干線管道工程不受影響。從北京大興機場、港珠澳大橋、石島灣核電站,從上海中心大廈、京滬高鐵再到超級LNG船,一個個大國工程、大國重器的背后,都有艾愛國參與攻關研制的焊接工藝融入其中。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篇3)
一把焊槍,能在眼鏡架、金項鏈上“引線繡花”,能在紫銅鍋爐里、電機輪骨架上“修補縫紉”,也能給導彈、戰車、潛艇“把脈問診”……不管什么材質的焊接件,不管多么復雜的工藝、多么嚴苛的標準,只要艾愛國出馬,就基本沒有拿不下的焊接活兒。
在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湘鋼”)的焊接研究室里,記者見到了焊接顧問艾愛國。他個子不高,一身藍灰色工作服洗得泛白,臉上堆疊的皺紋刻下了歲月的痕跡。
“做事情要做到極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在焊工崗位上辛勤工作半個多世紀,艾愛國用深厚的理論素養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拼搏奉獻精神。
“拼命三郎”——
面對最苦最累的活,總是沖在最前面
五米寬厚板連鑄項目冷卻水循環系統管道安裝現場,艾愛國手搭墻壁用力一蹬,兩步就下到一米多深的坑道。戴上手套,舉著遮光面罩,他比劃著給正在焊接管道的同事們做指導。
三四十厘米寬的作業空間,把艾愛國卡在很靠前的位置。焊花飛濺,彈在厚實的工作服上又四散開去。熱量不斷侵擾著身體,才幾分鐘,他頭上細密的汗珠就凝結成豆大的汗滴,順著臉頰往下淌。
“師父就是這樣,面對最苦最累的活,總是沖在最前面。”艾愛國的徒弟、湘鋼焊接高級技師王國華說。
艾愛國是有名的“拼命三郎”。
1969年,艾愛國在湖南株洲攸縣邊遠山村勞動,因為干活最拼命,被全體村民及村里的知青,共同推薦到湘鋼當工人。
“當工人就一定要當個好工人,既要鉆研技術,在思想政治上也要追求進步,爭取早日入黨。”進廠前,父親囑咐他。
在廠里,艾愛國敢于吃別人不愿吃的苦,受別人不愿受的累。
當時,在所有焊接活中,大型銅構件焊接的難度最大。
“焊接銅構件,必須先把它加熱到幾百攝氏度,焊接點位處在預熱溫度閾值內的焊接窗口時間,一般只有一兩分鐘,所以一旦開始焊接,就必須連續施焊,不然焊縫就會開裂。”艾愛國告訴記者,“大型銅構件,一次施焊可能需要直面高溫、連續作業五六個小時,技術的難度倒在其次,真正的考驗是耐受力和意志力。”
1991年,艾愛國受命到湘鄉啤酒廠幫助焊一口從歐洲進口的直徑3米多的大型糖化銅鍋。在以仰位焊接銅鍋底部時,數百度的銅粒濺如雨下,劇烈的灼燒感,讓艾愛國疼痛難忍。他咬緊牙根,硬是手執焊槍不松勁。任務完成后,摘下防護用的石棉手套,血泡已經布滿他握焊槍的那只手。
像這樣的急難險重任務,艾愛國承擔了很多。自1985年入黨,艾愛國堅持“做一名共產黨員,我就要做得更多”。
“鋼鐵縫紉大師”——
攻克數百個焊接技術難關
愛學習、肯鉆研——這是老同事眼中的艾愛國。在湘鋼工作的半個多世紀里,他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
1982年,艾愛國以氣焊三項和電焊五項等科目全優的成績,拿到了鍋爐合格焊工證,成為當時全湘潭唯一一個持有雙證的合格焊工。
1984年,為了解決我國鋼鐵產能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國家組織全國鋼鐵廠集中技術攻關。“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研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這種風口是煉鋼高爐輸送焦炭粉的核心裝置,這一零部件在當時國際市場上價格特別高,并很難買到。國產舊有零部件不耐高溫,短則十天,長則兩個月就需停產更換,嚴重制約國內鋼鐵企業發展。
“人家能干,我們為什么不能干?”艾愛國用了100多天時間,先是大膽提出采用當時國內尚未普及的氬弧焊工藝,然后在一次次試驗中不斷創新,對焊機、焊槍逐一改進,摸索出最佳焊接條件,最終成功完成了焊接。
這項技術的成功攻關,直接推動全國鋼鐵產能提升。1987年,艾愛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后來,艾愛國又主持了焊接領域的諸多重大攻關任務。支援首都鋼鐵公司制氧機安裝,推動中厚板X形坡口對接埋弧焊工藝創新,幫助解決我國某大型設備0.2平方米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難題……艾愛國累計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
許多企業的技術專家都稱他為“鋼鐵縫紉大師”。有人向他請教秘訣。他說:“哪里有什么秘訣,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真理。”艾愛國特別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當一個好工人,成為一個好工匠,不但要懂操作,更要懂工藝。”
這些年,光紙質版的筆記,艾愛國就整理了至少十幾萬字。58歲時,他又自學電腦。如今,辦公電腦里,他收集整理了有關各類攻關案例的資料,已經有幾十個類別、上千個文件夾。“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到。”艾愛國常這樣說。
“老黃牛”——
把這門手藝繼續往下傳
一路小跑過來,并腿,立正,“啪”的一聲,歐勇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退伍14年,這個40歲出頭的漢子還保持著在部隊當兵時養成的習慣。
“說起來,當年我去當兵,還是師父幫忙拿的主意。”歐勇告訴記者,1996年,他以技校實習生的身份進入湘鋼,就跟在艾愛國的班組學習。從基礎操作開始,一學就是9年。
2005年,我國海軍某部隊發出征召通知,鼓勵年輕技術工人應征入伍。歐勇打小就有當兵夢,有些激動又有些猶豫,連日不在工作狀態,艾愛國看出了歐勇的心事。
“黨和國家需要你去哪里,就去哪里。”艾愛國語速不快,但字字有力。有了師父的支持,歐勇立刻報了名。接下來3年,他在部隊保質保量地完成指定的焊接任務。服役期滿,歐勇回到湘鋼,繼續跟著艾愛國學習。如今,歐勇在湘鋼技術質量新材料研究所刻苦鉆研,已經成長為焊接首席技師。
這些年來,艾愛國傾心傳藝。他就像一頭“老黃牛”,默默地奉獻。據了解,現在湘鋼80%以上的高級焊工,都是艾愛國帶出來的。他們當中,有的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還有很多徒弟學成后,在國內各個大型企業,成為焊接班組的骨干力量。
2003年以來,艾愛國利用工余時間,義務給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授課。“我們沒有工作服,師父就到處找工人換下來不再穿的工作服拿來用,還把自己的新工作服拿來給我們穿;大家學理論有些吃力,師父就一句句、一條條講給我們聽。”現在已是中冶京誠湘潭重工設備有限公司鉚焊車間二班班長的劉四青說。
退休以后,艾愛國被湘鋼返聘為焊接顧問。如今,已經71歲的艾愛國,每天仍舊忙碌在克難攻關、傳技授藝的一線。“井水取不盡,力氣用不完。”他要把這門手藝繼續往下傳。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篇4)
近日,在《榜樣7》專題節目“再讀”艾愛國的先進事跡,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平凡而偉大”的深層次內涵。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焊接工人,艾愛國牢記初心使命,50多年如一日堅守崗位,將個人追求與國家事業緊密結合,在平凡的崗位上執著熱愛、拼搏進取、堅守奉獻,用汗水和付出詮釋了平凡而偉大的“愛國”精神,創造了非凡的業績。黨員干部要以艾愛國為榜樣,向他學習,以恒心堅守初心,用執著詮釋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謀“非凡”,努力做出一番實實在在的業績。
“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這份“愛”,始于“做得更多”的黨員責任。19歲時,艾愛國進入湘潭鋼鐵廠當上了工人。臨行前,父親叮囑他說:“你要記住,當工人就一定要當個好工人,既要鉆研技術,在思想上也要追求進步,爭取早日入黨。”進廠后,他一邊學習技術,增長才干,一邊提高思想,積極入黨。1985年6月,艾愛國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下定決心,要時時刻刻不忘共產黨員的使命,吃別人不愿意吃的苦,受別人不愿意受的累,一干就是50多年。50多年來,無論面對何種急難險重任務,艾愛國總是咬緊牙關,手執焊槍不松勁。他說:“作為一名黨員,我就要做得更多。”黨員干部就要像艾愛國一樣,時刻牢記黨員身份,分秒牢記黨員職責,始終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己任,自覺把個人、集體、國家利益融為一體,在平凡崗位上、日常實踐中體現黨員責任,在群眾所需、所盼、所急之處發揮黨員作用,以實際行動踐行黨旗下的錚錚誓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份愛,緣于“做到極致”的進取精神。艾愛國說:“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極致,這是我做事的準則。”1984年,為了解決我國鋼鐵產能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國家組織全國鋼鐵廠集中進行技術攻關。“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研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艾愛國大膽提出采用當時國內尚未普及的氬弧焊工藝,在一次次試驗中不斷創新,對焊機、焊槍逐一改進,摸索出最佳焊接條件,最終成功完成了焊接,這項技術的成功攻關,直接推動全國鋼鐵產能提升。后來,艾愛國又主持了焊接領域的諸多重大攻關任務,累計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黨員干部就要像艾愛國一樣,始終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和精致極致的人生態度,以趕考心態和奮斗姿態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小事,以“過得硬”才能“過得去”的不懈努力,把每一項工作往深里抓、往實里抓,抓出實績、抓出實效,用以照亮前進的道路,奮力前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份愛,忠于“繼續工作”的執著堅守。艾愛國說:“人生的拼搏沒有頂點,事業的追求沒有盡頭!我將在我熱愛的焊工崗位上,為黨和國家再立新功。”艾愛國的女兒在廣東生活,前幾年想接退休的老父親過去享清福,卻因此和艾愛國爭吵起來。艾愛國說:“你如果想讓我多活幾年,就讓我繼續工作,工作對我來說才是休息。”如今,70多歲的艾愛國,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后下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繼續奮戰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第一線。同事們勸他:“你那么出名了,也該買輛汽車享受享受。”他總搖搖頭說:“騎自行車挺好,省事。”黨員干部就要像艾愛國一樣,對事業熱愛,對工作敬業,始終用心用情用力把工作當成一份事業來做,勤勤懇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耕耘,為之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努力釋放出光和熱。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篇5)
作為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才,盡管無數榮譽加身,現年73歲的艾愛國依然奮斗在一線。
從一名焊接學徒到人人稱道的“焊神”,艾愛國在焊接領域耕耘了50多年。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到石島灣核電站,從上海中心大廈、京滬高鐵,再到超級液化天然氣船,艾愛國潛心鉆研、勇于創新,參與了多項大國重器的制造,完成了多項超級工程的建設任務,攻克了眾多國內焊接領域前所未有的難題,創造了50年間“零失敗”的記錄。
“這個行當很苦很累,但是我熱愛這個工作,所以吃苦受累對我來講不算什么。50多年來,我十分感謝湘鋼對我的培養教育,也感謝各界各級領導對我所做工作的認可。”言語樸素卻深刻描繪出一名一線普通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的初心歷程,這種甘于奉獻、孜孜求索的精神令人備受鼓舞。
擇一事,終一生。學生眾多的艾愛國也希望當代年輕人能夠做好本職工作,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在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羅哲看來,充分挖掘青年人才創新潛力,能夠促進國家創智創新創業發展,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國際前沿科技攻堅和“卡脖子”技術問題突破,提升科技成果的品質和影響力。要積極調動青年人才的創新活力與創造熱情,鼓勵青年人才勇于挑戰、攻堅克難,敢于挑起新時代發展大梁,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創新關鍵技術極其重要
在艾愛國看來,技術是不斷發展的。特別是制造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如若沒有及時拓展知識面,即便是大國工匠也可能會被淘汰。以焊接為例,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已經有100多種焊接方法和10000多種焊接材料,其中不乏一些罕見的金屬材料,如果不能不斷去學習,不了解這些材料的特性,施焊時就難以處理。
要“志于學更要善于學”,這是他一直秉持的學習態度,并要求自己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艾愛國還提醒手藝人,一旦成為大國工匠,除了不斷追求新的技能和知識,還要將理論知識與多年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創新焊接技術和工藝,將其推廣引用到產品中去,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焊接手藝人的‘黃金年代’甚至不到50歲,過了這個年紀,體力、眼力等很多方面都比不過年輕人,能發揮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艾愛國說。因此,他表示手藝人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從單一型手藝人才向全方位人才發展。
艾愛國對工藝的研究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他不僅認真完成本職工作,且利用業余時間編寫教材,舉辦焊工學習班,擔任兼課老師,研究各種工藝,并在2008年被湘鋼公司安排到技術中心材料研究所進行鋼板焊接研究。
“我十分感謝黨和公司提供的這個平臺。”艾愛國表示,研究所里有更好的研究環境,有機會與許多博士和研究生進行互動學習,同時也能夠享受到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學習資源。
艾愛國深感遺憾的是,許多工人沒有獲得這樣的發展平臺,基本還是在生產一線,也因此很難系統化去學習。他呼吁,可以有更多的企業為工人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篇6)
在與北京二建支援湘鋼建設的焊工共事期間,他偶然接觸到了電焊技術,被深深吸引,遂開始向他們學習。艾愛國經過日夜苦練,終于在1970年成功獲得了湘鋼基建外管道隊招聘的6個焊工名額之一。
當時,他手中沒有焊接技術書籍,只能將焊條說明書視為珍寶,讀懂后細心研究。在學習電焊時沒有面罩,只能用一塊黑玻璃保護自己的眼睛,手和臉都被弧光烤灼,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疤痕。
經過努力,到了1982年,艾愛國成為了湘潭市當時唯一一個持有氣焊合格證和電焊合格證的焊工。回憶起在一線做焊工的歲月,他說那是一份真正的苦差事,特別是做風口焊接時,由于時間長、溫度高,他的手會出現一片片紅色水泡。
艾愛國談起了焊接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的一次工作經歷,他要將風口的鍛造紫銅與鑄造紫銅牢固地焊接在一起,這種新型風口是純紫銅錐型體,重100多公斤,紫銅焊件散熱快,溫度不易掌握,加之焊件大,鑄件、鍛件的材質結構不同,因此,鑄件和鍛件間的焊接成了攻關的最大難題。
剛接到這個任務時,艾愛國也犯了難,最后,他提出了當時在國內還沒有普及的“手工氬弧焊接法”設想,并草擬了一套焊接工藝。
“完成焊接需要加熱到700多度,周邊和環境的輻射率都很高,所以只能用石棉板擋在前面,手套也是石棉的,即使是夏天,我還得穿毛衣,否則會被火烤疼,”艾愛國說。
盡管這個過程非常辛苦,但艾愛國將其看成是樂趣,他在焊接時非常投入,甚至到了工作完成后才發現自己的手上又起了許多水泡的情況。
相比于身體上的疼痛,艾愛國更在意是否成功地完成了焊接。“經過幾個月的試驗,最終成功焊接了高爐風口,使壽命比原風口延長半年,每年每座高爐節能增效100萬元。當把它成功焊接好,身體上的疼痛對我來說就不算什么了,只會感到激動和高興;如果失敗了也會感到很可惜。”
艾愛國也分享了一次焊接失敗的經歷。那天,他從早上7點開始焊接,一直堅持到下午1點多鐘,毛衣毛褲都濕透了,一直站著焊接了6個多小時,最后還是失敗了。這次不成功對他來說無疑是沉重的,他不甘心,寫信給湘鋼領導,要求獲得再次嘗試的機會。
在這樣的反復試驗中,憑借成功焊接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艾愛國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當時采用的是國內還沒有先例的氬弧焊工藝。”
榮譽的光環沒有讓艾愛國止步。這些年,艾愛國先后參加過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幫助國家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了超過400個焊接技術難關,改進了超過120項工藝。他深入一線,反復論證,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力爭每個項目的設計都有所創新,也為中國焊接技術從弱到強奠定了基礎。
艾愛國先進典型事跡介紹(篇7)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
精通技藝,是焊接領域的“大國工匠”。他在焊工崗位上工作50多年,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和特種鋼材焊接性能試驗。指導實施參與某試驗型導彈焊接工藝,將中碳調質鋼彈殼與發射座焊接相連,X射線檢驗100%達到一級標準。海軍某在研先進艦艇的推進動力裝置,要在僅0.2平方米的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歷時半年也沒能拿下來。艾愛國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極氬弧焊接工藝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現場指導,成功解決了產品一直焊縫滲漏、質量不合格的技術難題。
傳承技術,是響當當的“大師傅”。他主持的湘鋼板材焊接實驗室,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多年來,他帶過的徒弟有600多名,湘鋼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以上級別的焊工,80%都跟艾愛國學過藝。他的徒弟中,有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的成為湖南省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十佳青年”等。艾愛國還無償向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其中有100多人進入南方電力機車集團、三一重工集團等大型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基礎和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企業骨干。
堅定本色,是扎根一線的“老黃牛”。艾愛國在湘鋼工作一輩子,最高職務就是焊接班的班長,領導曾經多次想提拔他,艾愛國都婉言謝絕了。退休之后,女兒想把他接過去安享晚年,但艾愛國選擇了留在湘鋼。如今,70多歲的艾愛國,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后下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繼續奮戰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第一線。
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