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復習歷史必背的知識點
高考總復習歷史必背的知識點?
知識的五種演進層次,可以雙向演進。從噪音中分揀出來數據,轉化為信息,升級為知識,升華為智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帶來的高考總復習歷史必背的知識點,僅供參考,希望幫到大家!
高考總復習歷史必背的知識點
一、中國古代史
1、歷代賦稅制特征、演變原因及作用
2、水利建設及作用
3、歷代休養生息政策對國家興盛、民眾生活的關系
4、城市發展的趨勢、特點;15---16世紀中西方城市發展的差異
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質及與西方發展的差異
6、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民族間的相互取長補短
二、中國近代現代史
1、近代國人對待西方文化態度的逐漸變化,西方文化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國追趕世界現代化潮流的兩次機遇、成就及經驗教訓。(指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中外和好”時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時期)
3、19世紀中日現代化道路二階段、背景、措施、結果比較。
4、幾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發展、社會變革的影響
5、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巨變中,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運動或措施的背景、內容、意義。
6、對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經濟、外交建設的客觀分析、評價。(經濟建設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
7、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
8、新中國外交的不斷成熟,(國家利益是根本出發點,現在是獨立自主、靈活務實的和平外交。
9、亞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鮮)經濟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10、城市經濟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
11、對傳統文化的揚棄、繼承創新;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寬容、尊重、合理吸收
高考歷史復習的技巧-注重對歷史解題方法的訓練
注重對解題方法的訓練,無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題,都要重視對解題方法的訓練。其中讀和審的方法訓練最為重要。“讀”即是讀材料,獲取和解讀出材料提供的歷史味道,讀出材料中的主題、時間、地點、出處、設問等有效信息。“審”則是審分值、審設問、審限定、審定位。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加強歷史試卷得分的訓練
加強對試卷得分訓練,即是主觀題中寫的訓練,重點是訓練寫出有效的答案,具體說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1)弄清不同種類試題的設問特點和相應解題技巧
(2)歷史答案要點化、層次化。
(3)時空定位很重要,階段特征仍是得分利器。
高考歷史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由秦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延續了兩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漢到魏晉為早期,唐宋為中期,明清為晚期。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內閣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廢除。
廢除原因:宰相的權利過大,嚴重威脅了皇權的集中。
其結果是皇權加強,鞏固,皇帝獨攬朝綱;皇帝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處理朝政,這就為內閣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創立:明成祖時期。
(3)評價:內閣始終不是法定機構,且職責不明,雖參與決策,但始終沒有決策權。
2、太監參政:導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敗。
3、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一個標志,也是君主專制衰落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軍機處的設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強化皇權;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設立:清雍正時期。
(3)特點:人員精干;保密性強;效率高。(小、密、快。)
(4)職能: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傳達旨意(非決策機構),完全成為了皇帝獨裁的工具。
(5)評價: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是封建君主專制衰落的表現
2、密折制:(1)設立:雍正時。(2)評價:這種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權利更加集中。
3、文字獄:思想文化專制空前強化。
三、清朝的邊疆政策
1、近代版圖的奠定:
2、清代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
(1)尊重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上層分子。
(2)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職能: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
(2)改土歸流:
始于元代,開始廢除于明代,大規模廢除于乾隆時期。
含義:改土知府為流動的官吏的政策。
意義: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4、評價:(清的邊疆政策)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有利于中源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進步與發展。
總結: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使中國社會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識拓展
1、理藩院的性質:既是一個宗教管理機構,又是一個地方行政機構。
2、土司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世襲。
高考歷史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一、列強入侵(國門洞開)
1、背景(原因):(1)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2)清王朝的衰落。
2、途徑:(1)武力威逼,發動戰爭。(2)本質意圖:打開并占領市場。(3)方式: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3、過程:
(1)侵華史實: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抗日戰爭等。
注意:每次侵華戰爭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在于打開中國市場;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為其資本主義發展尋找出路和市場;八國聯軍侵華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行動。
(2)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
內容:略。
影響:略。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大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
4、影響:嚴重踐踏了中國國家主權。
(1)侵犯了中國人民的生存權。(2)掠奪中國資財,毀滅中國文化遺產。
(3)政治上:破壞了中國的諸多主權完整。(4)經濟上: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控制中國的經濟命
總之,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一個原本獨立自主的國家逐漸淪為受外國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二、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
1、瓜分狂潮:
(1)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地刺激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由此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2)開始:三國干涉還遼。
(3)概況: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門戶開放”政策等
(4)結果(影響):中華民族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之中。
2、民族危機加深
(1)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①背景:美國已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但是其軍事力量還不能與其他列強抗衡。
②原因:為了滿足美國工商界進入中國市場的需要。
③實質:是為了緩和列強間的爭奪和消弭中國人民的反抗,由列強在中國建立“國際共管體系”。
④影響: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
3、影響:
(1)中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而進行一系列的反抗斗爭。
(2)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三、知識拓展與補充
1、南京條約中破壞了哪些中國主權?
2、馬關條約中哪條對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不利?
3、辛丑條約中哪條對中國的主權危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