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2023年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它具備了更多的附加特征,也就是說,某一種信息如果越多增加這種特征的烙印,就越接近知識。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帶來的2023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希望幫到大家!
2023高考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點有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系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一統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
7.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
8.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與此相適應,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過三公九卿,經由郡、縣,再通過鄉、里,可以直達百姓。
11.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顯著不同點,是最高統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統治地方,最高統治者的命令可以通過各級官吏直達百姓。
12.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
13.三省六部的運行程序: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具體實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15.宋朝:實行二府三司制。其特點: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卻減弱了對皇權的約束;職權過于分散,導致行政效率低,出現了冗官局面。
16.科舉制把讀書、考試與作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
17.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古代中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
18.從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呈現出兩大趨勢:一是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相權,強化皇權;二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即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及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現。
20.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直接目的是解決地方割據問題;根本目的是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21.宋初收精兵:設“三衙”統領禁軍,發兵權歸樞密院。
作用:實現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
22.宋初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地方節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權力;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下設通判監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錢谷:地方財賦運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維護了統一與安定。
24.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基本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同時,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的教訓,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親掌六部。所設殿閣大學士,僅備顧問兼協理章奏,不參與決策。
26.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發展變化的趨勢是相權逐漸被削弱,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27.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變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書一省制(元朝)→廢丞相、設內閣(明朝)→增設軍機處(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間設軍機處,最初只參與處理西北軍務,后職權擴大,可參與處理機要事務。但只能跪奏筆錄,上傳下達。
29.清代軍機處的設置簡化了政務手續,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歷史必背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通過分封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點有嫡長子繼承制、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政治制度方面體現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級貴族享受“世卿世祿"特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起來。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緣關系方面的體現就是宗法制。
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4)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環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5)西漢時期:兩漢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對儒學進行了改造,適應了中央集權制的需要,從而確立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
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學藝術
(1)科技: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明和發現,對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
(2)古代書畫:古代中國書畫一體,其藝術獨具東方神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
(3)古代文學:中國古代的文學也輝煌燦爛。從春秋的《詩經》、戰國的楚辭,直至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斷得到發展.并呈現平民化的趨勢。
(4)古代戲曲:以京劇為代表的古代中國戲曲獨樹一幟,雅俗共賞。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高中的歷史講的內容和初中完全不一樣,高中歷史很深奧,并不是憑看幾眼課本就能理解的,高中歷史最關鍵的就是你要理解,所以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就是要學會上課認真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么問題,能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并設法記牢。什么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高考歷史知識點歸納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高考歷史有哪些必背考點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并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后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