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處暑節氣的習俗
2023迎接處暑節氣的習俗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了。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迎接處暑節氣的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處暑節氣的習俗
1、出游迎秋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3、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浙江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在東海休漁結束那一天,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4、鴨子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鴨肉味甘、咸、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作用。烏骨鴨藥用價值更大,可使結核病患者減輕潮熱、咳嗽等癥。老母鴨能補虛滋陰,對久病體虛者或虛勞吐血者均有補益作用。鴨子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烤鴨、荷葉鴨等。
5、龍眼配稀飯
老福州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滋補養氣的作用。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混著稀飯一起吃。
6、涼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涼茶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7、燕麥南瓜粥
南瓜被稱為“秋季第一瓜”,可以降脂、降糖,促進腸道蠕動,幫助人體排出氧化自由基和其它代謝的廢物。燕麥能有效降低人體中的膽固醇含量,改善血液循環。
8、祭祖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在這期間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
9、拜土地爺
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處暑飲食原則
清熱安神
處暑雖然代表著夏天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時候的氣溫還不是那么低,偶爾還是會有炎熱的感覺。另外,秋天剛剛開始,會有一種燥熱的感覺,因此吃點清熱安神的食物是很好的。比如說綠豆、蓮子、糯米以及芝麻等,大家記得要經常吃。
少吃辛辣
辛辣的食物不宜多吃,在這個時候如果吃太多的刺激食物,可能會造成上火的情況,秋燥進一步的加重,導致健康受到危害。所以說辣椒、咖喱、蔥以及花椒等食物,大家應該少吃??梢猿渣c高蛋白的食物,對健康會比較有益處。
健脾祛濕
夏天終于過去了,夏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脾胃不好的問題,在處暑之后,大家可以好好的進行調理了。建議后期的飲食都要做到清淡,這樣可以幫助健脾。另外還應該注意祛濕,吃點紅豆和薏米、茯苓都是不錯的,太涼的食物就不要吃了。
補充維生素
在秋天,可多吃些含有維他命的食物,比如西紅柿、茄子、土豆等,這些食物能補充人體營養從而避免遭到燥邪的傷害。同時,還需要多攝取些堿性食物,比如蘋果、海帶等,這類食物同時還含有豐富的水分,也是秋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多喝湯粥
平時不妨多用蓮子、芡實、淮山藥等健脾養胃的中藥煲湯或煮粥服食,如冬瓜蓮子煲老鴨、淮山藥芡實煲、金錢草薏米煲豬肚、赤小豆煲魚湯等都是處暑時節的佳品。
處暑養生的飲食禁忌
一、多吃清淡,少吃辛辣
處暑時節,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少吃點辛辣的食物,多吃一點清淡食物。
二、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還是高溫天氣,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三、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物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尤其是處暑過后,天氣開始干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醫書中就有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p>
四、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處暑養生吃什么
山藥
山藥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壽的功效。中醫也認為,秋吃山藥有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
梨
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特別適合秋天食用?!侗静菥V目》記載,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藥用能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F代醫學研究證明,梨確有潤肺清燥、止咳化痰、養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對急性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現咽喉干、癢、痛、音啞、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壓和養陰清熱的效果,所以高血壓、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處。
銀耳湯
中醫認為,銀耳味甘淡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于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干,陰虛型神經衰弱和失眠多夢等。而且銀耳為藥食兩用之品,藥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熱,養胃之陰;能補脾開胃,滋潤而不膩滯,有扶正固本和很好的滋補潤澤作用。
鴨肉
處暑之后,炎熱的天氣一時半會還難以退卻,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吃點可口的鴨肉吧,既可增加營養,還可除去秋燥。中醫認為,鴨肉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具有養胃生津、清熱健脾的功效。鴨肉適宜于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老鴨湯富含骨膠原蛋白、鈣、磷、鐵等成分,更營養,也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的消費潮流?!睹t別錄》中稱鴨肉為“妙藥”和滋補上品,民間認為老鴨湯是“補虛勞的圣藥”。
處暑是什么意思含義理解
炎熱離開的意思。
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斗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為150°;于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于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后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處暑節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期內,“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歷8月~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