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的禁忌有哪些
2023立秋時節的禁忌有哪些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了。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古人把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稱為是“四立”,是古代“四時八節”之一。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立秋時節的禁忌有哪些,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秋時節的禁忌有哪些
1、忌在田間行走
舊時,民間有在立秋之日不宜在田間行走的禁忌,認為對秋收不利。
2、忌洗澡
在山東萊西地區,立秋這天忌洗澡,否則身上會出秋狗子(即癢子)。而在黃縣一帶,則認為在立秋這天洗澡,秋后會拉肚子。
3、忌打雷
湖北孝感有民諺說:“立秋雷電,天收一半。”指立秋之日碰到雷電,老天會把農作物收回一半,意味著糧食要減產。
而在浙江石門,有農諺說:“秋霹靂,損晚稻。秋后多雷,晚稻少收。”;在河南淮陽,人們則認為立秋日有雷聲,會發生水災。
4、忌下雨
早河北新河,立秋日忌下雨。立秋下雨,此后會雨水不斷,妨礙收割。
在浙江遂昌,有“立秋雨打頭,無草可飼牛”的說法,人們相信立秋下雨,此后非旱即澇。
5、忌出虹
在山東牟平、江西南昌、江蘇常熟等地,忌諱立秋日看見彩虹,認為糧食會減產。
6、忌行房
立秋過后,天氣燥熱,但溫差加大,氣溫逐漸降低。古人認為在秋冬行房會損耗體內陽氣,是需要養精蓄銳的季節。
立秋的傳統習俗活動
1、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臥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選擇一個陰涼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將過去,暑熱難當無法安眠的日子即將過去,天氣慢慢轉涼,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著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了。
4、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5、立秋節
立秋,表示秋天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6、秋社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后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社日節現在民間一般舉辦春社,南方沿海地區仍沿祭社(土地神)習俗,每到社日節時,普遍奉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7、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8、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9、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這種秋田里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立秋的含義是什么
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所以也要特別注意田間的作物情況。
立秋時節如何養生
1、立秋節氣后一定要注意防秋老虎。立秋上午前10點之前入睡,可以多曬太陽。立秋并意味著真正的秋天到來,此時夏天炎熱未消失,所以要關注天氣,當心秋老虎,預防中暑。
2、可以多吃潤肺生津的食物和酸性的食物來增強功能。立秋后可以喝一些豆漿牛奶,潤潤肺。吃些橘子、番茄、檸檬,可以增強功能。
3、立秋后可以適量喝一些姜茶,能溫補身體。因為夏天吹空調比較多,人體的寒氣比較多,姜茶能溫補身體。
4、飲食要學會調理脾胃,可以為秋冬寒冷季節打下良好的基礎。少吃涼性水果和食物,尤其是腸胃不好的人更應注意,不然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傷。
立秋有什么講究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心理調適
立秋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雖然悶熱的暑氣依然存在,但人們一早一晚的感覺好多了。尤其是昨晚的一場細雨更是給人們帶來了秋的涼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確晝夜溫差的展開,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都受到抑制,導致機體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里煩躁、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