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今年的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內容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節氣啦。立秋期間,尚未出暑。雖然初有涼風,但并不會短時間退去暑熱。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今年的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2023立秋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2023年立秋具體時間:8月8日2點22分41秒,農歷六月廿二。早立秋和晚立秋有兩種方式定義,一種是一天之中的早晚,一種是農歷歷法上的早晚。
按上午下午區分:2023年為早立秋
一天之中以中午為界定,若是立秋時間在上午,那么這年的立秋就算是“早立秋”。如果這立秋的時間是在下午的話,那么這年的立秋就是“晚立秋。2023年立秋時間為2023年8月8日凌晨2點22分41秒,時間上比較早,因此是屬于早立秋。
按農歷月份區分:2023年為早立秋
由于農歷月份不固定,因此立秋節氣雖然是傳統節氣,但是卻是按照農歷進行演算的,按照農歷的說法,如果是農歷六月立秋,則就是“早立秋”,農歷七月立秋,就是“晚立秋”。2023年立秋時間是農歷六月廿二,因此是早立秋。
2023年立秋是幾月幾號幾時
2023年立秋開始于2023年8月8日星期二2:22:41(農歷2023年六月廿二)。結束于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17:01:06(農歷2023年七月初八)。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之一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
立秋由來之說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立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七月節。夏天已結束,秋天由此開始。
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但“立秋”的日子早晚又有很大區別,所謂“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即是提醒人們不可對“立秋”盲目樂觀,有時候“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在一頭”。其實,“立秋”的最大法寶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總結得出的結論。
“立秋”,對于農事的影響相當大。在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節。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今年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視不得,“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立秋的風俗:
1、慶豐收:由于古代的農耕文明,立秋時家家戶戶都要收割早稻,移植晚稻。
2、貼秋膘:酷暑過后,以前人們會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3、食秋桃:立秋是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懸秤稱人:清朝時會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來檢驗肥瘦,若經歷了“苦夏”,瘦了就要多補補。
5、吃福圓:立秋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龍眼又稱為“福圓”,古有俗語: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所以人們會在這一天吃福圓。
6、祈福:在常州地區會在立秋舉辦秋會祈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7、吃西瓜:在江蘇地區會有立秋吃西瓜的風俗,被稱為“啃秋”。
8、吃餃子:在東北地區會有“搶秋膘”包餃子的風俗,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
立秋飲食風俗多
1、苦夏后,貼秋膘”
北京立秋后,北方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么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2、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預防痢疾。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3、“減秋膘”:吃黃瓜
我國東北地區立秋有吃黃瓜的習俗,希望人們永保苗條身材。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