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jié)氣代表秋天來了嗎
立秋節(jié)氣代表秋天來了嗎內(nèi)容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秋節(jié)氣啦。在此時節(jié),要密切注意天氣預(yù)報,一旦出現(xiàn)“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立秋節(jié)氣代表秋天來了嗎,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秋是秋天了嗎?
立秋之后是秋季了,但是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jié)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jié)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jié)氣之后。
立秋節(jié)氣風俗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通常就會出現(xiàn)麻煩:體重大都要減少一些。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要是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來說,就叫hold住了。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jù)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的生活習慣,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鄉(xiāng)下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心情舒暢的啃秋行為,所抒發(fā)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目標已完成,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4、摸秋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jié)。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5、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jīng)營貿(mào)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jié)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mào)易大會。其實現(xiàn)目標是交流生產(chǎn)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guī)模和夏忙會一樣,設(shè)有騾馬市、糧食市、農(nóng)具生產(chǎn)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xiàn)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jīng)濟貿(mào)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jié)目助興。
6、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nóng)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guī)湍悖宄扇喝ヌ镩g,搶收已經(jīng)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黑熊掰苞米,掰一個扔一個。”而是hold住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掰已經(jīng)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掰。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掰。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nóng)時,又能顆粒歸倉。
7、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nóng)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jié)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的場所。飲食小常識上說,他們把嫩包谷穗掰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
8、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10、戴楸葉:寓報平安
在民間,有在立秋戴楸葉的習俗,楸葉就是楸樹的葉子,楸樹最可以長到3丈,楸葉嫩時時紅色,老后只有葉柄是紅的,在古時人們認為立秋戴楸葉可保一方平安,《臨安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yīng)時序。”
戴楸葉的習俗現(xiàn)在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都還有傳承,如河南鄭縣在立秋時節(jié)男女都要戴楸葉,在山東地區(qū)的人們會去撿來楸葉,剪成各種花樣,有的拿來佩戴在胸前,有的用來插在頭上。立秋戴楸葉,意味著秋天來臨。
立秋的含義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這天除了貼秋膘、啃秋、戴楸葉、喝紅豆湯,中國各地還各有不同的習俗。宋時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yīng)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的氣候特點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jié)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jù)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立秋節(jié)氣預(yù)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
立秋節(jié)氣的農(nóng)諺
立秋之日涼風至。
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在一頭。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立秋響雷,百日見霜。
立秋無雨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晴一日,農(nóng)夫不用力。
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秋不涼,籽不黃。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冬。
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秋不食辛辣。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立秋洗肚子,不長癱子拉肚子。
立秋順秋,綿綿不休。
秋前南風雨潭潭。
有錢難買秋后熱。
立秋早晚涼。
立秋之日涼風至。
早晨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立秋響雷,百日見霜。
一場秋雨一場寒。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
雷打秋。冬半收。
秋雷轟轟,搶割莫放松。
秋不涼,籽不黃。
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立秋下雨萬物收。
立秋三場雨,批稻變成米。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
立秋三天遍地紅。
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
立秋晴一日。農(nóng)夫不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