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立秋節氣的民間故事
2023描寫立秋節氣的民間故事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節氣了。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描寫立秋節氣的民間故事,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秋的來歷民間故事
遠古傳說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盤著一條蛇,右肩上扛著一柄巨斧。山海經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著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詩經·斯干里》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如果夢到蛇,會生一個漂亮女兒。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還是一位刑罰之神。古時處決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問斬。秋天有殺氣。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所以蓐收到來的時候,總帶有一股涼意。
常見的立秋節氣習俗活動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即在立秋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城里人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4.秋忙會
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立秋節氣算秋天到了嗎
立秋算秋天。秋天一般指秋季,我國傳統上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立秋是秋季第一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從現代氣象學上,北溫帶的秋季是處暑(8月23日)至小雪節氣時間段。南溫帶的秋季為北半球雨水至小滿的時間段。
立秋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地區的白晝也因此縮短到了14小時04分(夏至日是15小時)。天氣依然很熱,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舊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節氣養生
大暑之后,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這說法是不準確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區仍處于悶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悶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