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吃西瓜的注意事項
大暑節氣吃西瓜的注意事項內容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節氣了。大暑節氣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大暑節氣吃西瓜的注意事項,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暑吃西瓜的禁忌
夏季酷暑,多汁可口的西瓜成了很多人的最愛。但是專家指出:吃西瓜雖有益于解暑,但并非適合所有人。糖尿病人、脾胃虛寒的人、腎功能不全的人以及孕婦等特殊人群不宜多食西瓜。
夏天吃西瓜有益于清熱解暑,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吃。首先,脾胃虛寒的人,不適合多吃西瓜,尤其是剛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西瓜,吃多了會“傷脾助濕”;糖尿病人最好也少吃或不吃,因為西瓜的糖分高,多吃會導致血糖升高。
腎功能不全的人,最好少吃西瓜,多吃會造成腎臟負擔,甚至會誘發心臟疾病;孕婦不要貪吃西瓜,因為妊娠期婦女體重增加,運動減少,體內分泌了具有多種作用的激素,從而導致糖代謝紊亂,如果吃太多的西瓜,西瓜中的高糖分很容易造成妊娠糖尿病。
產婦最好不要吃西瓜。產婦的體質比較虛弱,吃多了會損傷脾胃,產婦脾胃損傷后會導致吃得少或消化不好,進一步影響奶水的多少和質量,對嬰兒也是一種間接的傷害。
西瓜在飯前及飯后不宜食用,因為西瓜中大量的水分會沖淡胃的消化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但對于節食減肥的人而言,在飯前吃點西瓜則不失為一種減少食物攝入的好方法。
切開時間過久的西瓜不宜食用。夏季細菌繁殖較快,吃切開時間過久已被病菌污染的西瓜,會導致胃腸道傳染病;另外,西瓜最好別在晚上睡覺前吃,因為西瓜有利尿功能,吃多了不僅對腎臟造成負擔,而且晚上頻繁上廁所也影響休息。
大暑養生應該注意什么
大暑養生之道:先要養氣
進入夏季以后,天氣下降,地氣上騰,萬物都處于活躍時期,萬物茂盛秀麗。人們應晚睡早起,使情志愉快,心中沒有郁怒,使體內陽氣能夠向外宣通開發,這就是適應夏季,保護長養之氣的道理。
易上火:需調養心神
中醫認為夏屬火,與心相應,夏季心火易于旺盛,病人動輒上火發怒,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要求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
溫水澡:防著涼感冒
許多人在夏季的夜晚喜歡在街上納涼至深夜,甚至整夜睡在星光之下,其實這是不好的習慣,夏季雖然炎熱,但是夜里的霧露之氣還是會傷害人體。很容易引起風寒感冒,主要體現在惡寒、頭疼、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這個時候喝上一碗姜湯,你會發現感冒癥狀好了許多。酷熱盛夏,每日洗一次溫水澡,是一個值得提倡的.措施。
祛暑濕:重飲食調節
夏季氣候炎熱,暑熱當令,心火易于亢盛,一般情況下,飲食上宜用清心瀉火、清暑之物,如西瓜、綠豆、赤小豆、苦瓜之類,夏至以后,陰氣漸重,人們不適合在夏季吃太過寒涼的食物、飲料而傷了脾胃,引起腹瀉。因此,可以藿香、佩蘭、蒼術泡茶飲以祛暑化濕,調整脾胃功能。
練身體:做合理運動
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喪失過多,如果運動量過大,更會造成出汗過多,耗傷氣陰,患者則出現頭昏胸悶、心慌口渴、惡心,甚至昏迷,所以夏季運動不要過分劇烈,而且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鍛煉,宜選擇運動量較小或適中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等,有條件者可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
補睡眠:調節陰陽氣
夏日睡眠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晚睡可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起可順應陽氣充盛,有利于情緒調暢,中午應適當休息,一則或避暑熱炎炎之勢,二則可彌補夜間睡眠之不足,消除疲勞。
治痱子:用草藥洗浴
大暑以后,往往天暑地濕,暑濕之氣交蒸,天氣悶熱,易患癤瘡、痱子等。注意皮膚護理,同時適當采用一些天然的草藥洗浴,則會令人度過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葉浴,將桑葉100克左右放入鍋內煮10至15分鐘,再倒入浴盆內即可,能消除皮膚痤。
大暑代表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大暑,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釋:“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簡而言之,暑,就是熱,大暑就是非常熱。每年我國各省份的年度高溫天氣,就是出現7月上旬到8月上旬的大暑時節中,由此可見無論古時候還是現在,大暑時節都是沒有爭議的最熱。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用于指導農事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大暑節氣也不例外。大暑節氣其實可以理解為大暑的同義詞,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間。大暑節氣的到來提醒著人們,在生活上要注意防暑降溫,謹防暑熱帶來的不適。
在農業上,早稻即將收獲,晚稻插秧正是時節。其他農作物要注意灌溉,這段時間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需水量大,但同時這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也容易形成旱、澇、風等災害,要做好提前的預防工作。
大暑節氣的由來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大暑養生技巧
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濕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心氣容易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御酷暑,而導致中暑等問題發生,出現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癥狀。
要化解這些癥狀,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保證充足的睡眠;講究飲食衛生,正確的飲食可以幫助人體抵御暑濕的侵襲,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最好的方法是以這些食材熬粥或煮湯。
如果已經感覺到頭暈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來緩解頭暈。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因為新鮮藿香葉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濁、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利咽透疹,舒肝瀉熱,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專家也提醒,夏季以濕熱為主,服用藿香鮮葉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以藿香為例,煮的時間長了其芳香之氣會消失,就起不到原有效果了,因此最好在粥、湯煲好前的幾分鐘才放入。
趁暑化濕解冬病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不過也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來治療,還得依個人體質。”專家說,暑天陽氣旺盛,治病就是通過艾灸等方式利用補充陽氣來達到療養效果,通常情況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也就是陽虛癥的疾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虛癥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多飲暖水益消暑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消暑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白開水。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飲水過多,殊不知這樣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所以,炎熱季節,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藥食同粥補氣清暑
大暑氣候炎熱,可以用粥來滋補身體。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發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粥是在相對溫度較低、時間較長的情況下熬出來的,可減少對蛋白質、脂肪的分解破壞和維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礦物質能夠溶于湯中,使粥更具營養價值。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藥粥則對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均適宜,大暑喝粥,可以放一些拇指淮山、茯苓等藥材,祛濕效果會更好。
消暑切莫動“肝火”
另外,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
專家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時節東莞的天氣往往悶熱、潮濕,人體感覺熱,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熱,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 “桑拿天”,悶熱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環境中。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應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