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養生妙招
大暑節氣養生妙招大全
很快將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節氣了。民間有大暑時節飲涼茶的習俗,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大暑時節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溫。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大暑節氣養生妙招,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暑的養生妙招
1、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濕。
比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等,用來煮湯或熬粥。但要注意不能過度,也不能將其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2、趁暑化濕解冬病
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來治療,還得依個人體質。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等陽虛癥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這個時節治病,若是一些體質熱的慢性病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了。
3、多飲暖水益消暑
需要提醒的是,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飲水過多,殊不知這樣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所以,炎熱季節,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4、藥食同粥補氣清暑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幫助市民安度盛夏。
5、消暑切莫動“肝火”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應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6、“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桑拿天”,悶熱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活動,即使出門也不能長時間暴露在露天環境中。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應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
24節氣大暑飲食習俗
1、莆田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2、浙江
臺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3、臺灣
大暑節臺灣周圍的海域大多布滿暖水魚群,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臺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4、山東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5、廣東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
大暑由來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干支歷未月的下半月;到達時間在公歷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但在農歷上的具體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農歷是陰陽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的意義
大暑節氣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農民們最忙碌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農民們要加倍勞作,保證莊稼的生長和收成。同時,大暑也是一個重要的收獲季節,農民們要開始收割莊稼,為新的一年做準備。因此,大暑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代表著豐收和收獲的喜悅,也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期待和祈福。
大暑養生應該注意什么
大暑養生之道:先要養氣
進入夏季以后,天氣下降,地氣上騰,萬物都處于活躍時期,萬物茂盛秀麗。人們應晚睡早起,使情志愉快,心中沒有郁怒,使體內陽氣能夠向外宣通開發,這就是適應夏季,保護長養之氣的道理。
易上火:需調養心神
中醫認為夏屬火,與心相應,夏季心火易于旺盛,病人動輒上火發怒,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要求做到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精神飽滿。
溫水澡:防著涼感冒
許多人在夏季的夜晚喜歡在街上納涼至深夜,甚至整夜睡在星光之下,其實這是不好的習慣,夏季雖然炎熱,但是夜里的霧露之氣還是會傷害人體。很容易引起風寒感冒,主要體現在惡寒、頭疼、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這個時候喝上一碗姜湯,你會發現感冒癥狀好了許多。酷熱盛夏,每日洗一次溫水澡,是一個值得提倡的.措施。
祛暑濕:重飲食調節
夏季氣候炎熱,暑熱當令,心火易于亢盛,一般情況下,飲食上宜用清心瀉火、清暑之物,如西瓜、綠豆、赤小豆、苦瓜之類,夏至以后,陰氣漸重,人們不適合在夏季吃太過寒涼的食物、飲料而傷了脾胃,引起腹瀉。因此,可以藿香、佩蘭、蒼術泡茶飲以祛暑化濕,調整脾胃功能。
練身體:做合理運動
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喪失過多,如果運動量過大,更會造成出汗過多,耗傷氣陰,患者則出現頭昏胸悶、心慌口渴、惡心,甚至昏迷,所以夏季運動不要過分劇烈,而且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鍛煉,宜選擇運動量較小或適中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等,有條件者可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
補睡眠:調節陰陽氣
夏日睡眠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晚睡可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起可順應陽氣充盛,有利于情緒調暢,中午應適當休息,一則或避暑熱炎炎之勢,二則可彌補夜間睡眠之不足,消除疲勞。
治痱子:用草藥洗浴
大暑以后,往往天暑地濕,暑濕之氣交蒸,天氣悶熱,易患癤瘡、痱子等。注意皮膚護理,同時適當采用一些天然的草藥洗浴,則會令人度過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葉浴,將桑葉100克左右放入鍋內煮10至15分鐘,再倒入浴盆內即可,能消除皮膚痤。